作者簡介:王鳳蘭(1975-),女,肇慶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經濟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管理。(廣東 肇慶/526020)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項目“民辦高職院校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為:GDJY-2013-B-b001)的研究成果。摘要:目前高職院校全面開展教育質量改革,旨在提高教學工作質量。PDCA循環方法在質量管理中廣泛應用,并取得很好效果。本文主要淺析PDCA循環方法推廣到教學工作中,如何運用PDCA方法實施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PDCA循環;高職院校;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7-0070-02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教育教學質量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為了提高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和教育效果,各高職院校近年來都在全面開展教學質量改革。如何培養出具有綜合素質的大學生,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各高職學校在教學方法中亟待解決問題。下面筆者淺析PDCA方法如何在教學中應用。
一、PDCA循環的涵義
PDCA循環又叫質量環,是管理學中的一個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Walter A.Shewhart)于1930年構想,后來被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Edwards Deming)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來,并加以廣泛宣傳和運用于持續改善產品質量的過程中。它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PDCA循環是能使任何一項活動有效進行的一種合乎邏輯的工作程序,特別是在質量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獲得了很好的成效。P、D、C、A四個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義是: P(Plan)計劃;D(DO)執行;C(Check)檢查;A(Action)處理。對于沒有解決的問題,應提交給下一個PDCA循環中去解決。PDCA循環的特點是大環套小環,小環保大環,互相促進,推動大循環 ;PDCA循環是爬樓梯上升式的循環,每轉動一周,質量就提高一步 (如圖1所示)。PDCA循圖1PDCA原理圖環需要搜集大量數據資料,并綜合運用各種管理技術和方法。目前這個方法廣泛應用在工業中,取得很好的效果。這個方法也可以應用在教學工作中,這個方法的應用有利于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形成系統教學管理,避免問題的滯留以致問題的惡化。
二、PDCA循環在教學中的運用
PDCA循環是一種提高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也是提高團隊合作精神的方法,它可以使我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驟更加條理化、系統化、圖像化和科學化。高職院校可以運用PDCA循環的四個階段(如圖2所示)提高教學工作的質量,同時也可以提高整個教師隊伍的合作精神和教學水平。以下是筆者就PDCA循環的思維方法如何運用到教學管理工作中進行解析:
圖2PDCA四階段程序圖
1.建立團隊。高職院校是一個組織,需要教師團隊對教學過程進行管理,因此,要解決教學管理中的各種問題,需要團隊合作,不是靠單一一個教師來解決,運用PDCA循環首先是建立一個團隊,明確團隊責任分工,確保問題的各個階段順利實施,保持持續改進的狀態。
2.制訂教學計劃與措施(P階段)。這個階段是計劃的階段,是整個教學管理最關鍵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可以分為四個步驟進行:
分析現狀,找出問題。在教學工作中,找出一個問題點,可以是科目課程教學問題,也可以學生到課率、成績合格率等等作為問題點。如以某一科目課程授課質量低為例,首先要調查授課質量低的現狀,選定一個課題,授課質量以學生成績合格率為標準。通過調查找出合格率低的癥結所在。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所以這一步很關鍵,要以調查的數據和事實為依據。根據問題的癥結,設立解決問題的目標。
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找到問題后,分析原因至關重要的一步,教師團隊可以運用頭腦風暴法等多種集思益的科學方法,結合科學的工具,把導致產生問題的原因全部找出來。這個步驟可以從人、機、法、環等方面分析,逐層分析原因,分析到最后的原因,即找到直接可用對策解決問題的原因。
(3)主要原因的確認。經過層層的原因分析,找到最后影響問題(如上述學生成績合格率低)的各項原因,則要進行主要原因的確認,即要區分主因和次因,以解決最主要原因為最關鍵。這一步驟要注意的是應對全部的最后原因逐個確認,確認過程要有具體數據支撐和確認的標準,這樣才能準確判定是否是主要原因。
(4)擬定措施、制定計劃。根據判定影響問題的主要原因,擬定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制定具體的實施計劃。措施要按照5W1H原則制定,即:為什么制定該措施(Why)?達到什么目標(What)?在何處執行(Where)?由誰負責完成判定是否主要原因(Who)?什么時間完成(when)?如何完成(How)?措施和計劃是執行力的基礎,盡可能使其具有可操性。
·教學評價·PDCA循環在高職院校教學工作中的運用3.執行措施、執行教學計劃(D階段)。高效的執行力是組織完成目標的重要一環。經過教學團隊擬定的具體措施計劃,對主要原因的措施計劃進行逐一驗證。這一步驟關鍵是在對每一條對策措施都要進行教學驗證,用數據說明效果(數據主要以收集學生作業情況 、到課率、調查數據、平時成績等 ),注意的是每項措施計劃實施完成后,應檢查每一項計劃目標實現的情況,而不是對總目標進行檢查。比如針對教學枯燥的主要原因,制定的措施可以是創新不同的教學模式,如改變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增強是情景模擬、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授課方式。
4.檢查驗證、評估效果(C階段)。所有措施計劃全部實施完成并確認達到目標要求后,應按改進后的條件進行推廣應用一段時間,從不同班級的學生中收集數據,用以檢查考教學團隊活動所取得的總體效果。檢查可以從教師自我檢查、學生的作業水平、平時表現、到課率、教學督導評價、學生對教師授課滿意度等方面進行檢查。通過檢查,在新的教學條件下,收集數據,與原定的目標值進行比,檢查總效果。此時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是達到原定的目標,進入下一步驟工作;二是達不到原定的目標,問題未徹底得到解決,需要查找原因,說明這個PDCA循環沒有閉環,在C階段還要進行一次小的PDCA循環,這是符合PDCA的特點(大環套小環)。
5.處理階段(A階段)。這個階段分兩個步驟,第一步是標準化。標準化的意思是固定前面達到目標的措施計劃,維持教學質量現狀不下滑,積累、沉淀經驗的最好方法,也是高職院校治理教學水平不斷提升的基礎。這一步也是鞏固被前面實踐證明有效的措施納入相關標準(包括教學模式標準和教學管理制度、辦法等);鞏固期內要做好教學的相關記錄,用數據說明成果的鞏固狀況,鞏固期的長短應學科課時實際情況確定。
第二步是總結處理遺留問題。最后教學團隊要總結在整個解決問題的活動程序和統計方法上有什么成功的經驗和不成功的體會,總結無形成果(包括團隊的精神、意識、信心、知識、能力、團結等)。
所有的問題不可能在一個PDCA循環中全部解決,遺留的題目會自動轉進下一個PDCA循環,如此,周而復始,螺旋上升,持續改善。
三、結語
PDCA循環方法已成為公認的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目前廣泛應于工業、服務業等行業,并取得很好的經濟效果。在教學管理中應用尚屬創新的教學方法,PDCA循環不僅可以提高教學工作的質量,而且可以提高團隊及個人的創新思維能力,在當今教學管理改革過程中不失為一個可行且科學的方法,但在運用解決問題時要注意選擇問題點不能太大,目標設定不能過多,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數據來說明問題。高職院校在運用成熟后,也可將其編寫成教材,傳授學生PDCA循環的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在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將會得到全面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羅永彬,陳龍根,陳晶晶.成人高教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06(1).
[2]邢文英.QC小組基礎教材[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3]李晶.基于“PDCA”的高校課堂教學管理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09(3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