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推進 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研究

2014-09-01 09:18:45陳夢君
北方經濟 2014年6期
關鍵詞:城鎮化農業

陳夢君

近年來,城鎮化一直是政府政策導向和學術界研究的熱詞,城鎮化進程中涉及的一個重點問題即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通俗說就是農民工問題?!稗r民工”的說法來源于上世紀80年代,由社會學家張玉林教授1983年最早提出,這一稱謂準確涵蓋了他們的身份及職業特征,即指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擁有農業戶口但離開土地從事非農經濟活動的勞動者。黨的十八大用“農業轉移人口”替代了“農民工”稱呼,所指的內涵并無改變,但無疑體現出國家和政府對這一群體人文關懷的加強,以及對改善農業轉移人口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務上的重視。

一、城鎮化進程中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矛盾凸顯

當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時期。2013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53.73%,這個成績可喜可賀,表明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水平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52%。然而透過這個表象反映出另一實質性問題是我國在城鄉二元體制的長期束縛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城鄉居民公共服務水平非均等化狀況日益明顯。因此,53.73%的城鎮化率只是名義上的,我國有2.6億農民工,如果按照戶籍人口,把城鄉居民在政府提供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差異也納入核算的話,實際城鎮化率大概只有35%-36%。戶籍問題把我國的農民工擋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們是被城市化、偽城市化的。因此,我國迫切需要擺脫過去片面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的舊模式,積極推進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本質與核心在于實現人口城鎮化,也就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

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6261萬人,比上年增加983萬人,增長3.9%,其中外出農民工16336萬人,舉家外出的農民工3375萬人。在農民工就業結構上,仍以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為主,然而受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影響,被統計為城鎮人口的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在就業與居住方式、社會福利和價值觀念等方面與城鎮居民的不統一,造成產城融合不緊密,產業集聚與人口集聚不同步。而且城鎮內部出現新的二元矛盾,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問題日益凸顯,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的風險隱患。

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必要性及意義

新型城鎮化道路是未來實現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必然路徑,它強調全面提升以公共服務為核心的質量內涵,要求城鄉一體,集約高效、協調發展。并且有著“社會公平、以人為本、政府主導、統籌兼顧”的明確原則。因此,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有很大的必要性及意義。

(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國農業人口基數大、農業水土資源緊缺,城鄉二元體制的束縛使得土地規模經營難以維系,傳統農業生產的勞動率提升空間較小,這是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源。隨著農業人口逐步向城鎮轉移,農民人均資源占有量會相應增加,也將促進農業生產規?;蜋C械化,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并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徑

2012 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 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3.10,而國際上城鄉差距的平均水平是1:1.5,這表明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十分顯著,必然要求我國加大統籌城鄉發展的步伐,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據近4年的《農民工調查檢測報告》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入都保持在10%的增幅,截至2012年年末,農民工月收入水平為2290元,比上年提高241元,增長11.8%。因此推進農業人口有序轉移,不僅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更為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提供了有效途徑。

(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促進人口流入城市健康發展的有力支撐

目前我國農業轉移人口的流向還是在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區,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務工的占30.1%,在地級市務工的占34.9%,這些城市中的建筑、采礦、市政、環衛、陪護等方面的絕大多數崗位都由農業轉移人口來填補,他們在保障城市正常運行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能夠改善他們在就業和居住環境,其獲得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上的各種福利待遇,也是有效提升農業轉移人口人力資本和就業能力的關鍵,能夠優化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逐步消除 “民工潮”帶來的臟亂差現象,促進流入地持續健康發展。

(四)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實現社會和諧、全面進步的重要保證

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村人口與城鎮居民經濟社會地位長期不平等,容易造成心態失衡而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進入城市后,他們仍然是缺乏歸屬感的弱勢群體。只有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保證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居民依法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能夠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保證各項公共事業全面發展。

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

(一)制度性歧視

城鄉二元體制帶來了二元就業制度、二元社會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業投入等在內的一系列社會不平等,固化著已經形成的城鄉利益失衡格局。農業轉移人口的身份無法被城市社會所認同,農民工不能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各種社會保障和福利,直接限制了其整體素質的提高,縮減了農業人口人力資本的培育和積累程度,制約著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二)經濟上受限

農業轉移人口的經濟實力薄弱,收入水平較低, 且受限于其自身素質, 他們中的大多數只能進入次級勞動力市場, 從事的工種技術含量低、勞動強度大,待遇也低。同時,由于城市公共服務附屬于戶籍制度,農業轉移人口只能夠享受城市非排他性公共服務,城市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也基本上不對他們開放,農業轉移人口仍未被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如果外出農民工舉家遷入城市, 付出的市民化成本, 會遠高于普通市民,使大多數農村人口對城市望而卻步。

(三)政府職能和動力不足

在目前制度體系下, 城市政府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的負面問題非常明顯,由于基本公共服務的統籌是以地方供給為主,滿足公民權利的公共物品供給呈現區域化不均衡,且加大城市資源承載和運行保障壓力,導致政府推進市民化能力和動力不足。此外農業轉移人口與其他人才移民和投資移民相比,就業能力與收入的相對低下使相關城市政府認為, 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必然加大實現充分就業的難度,也加大政府社會保障的財政負擔。

(四)農業轉移人口自身意愿不強

首先,農業轉移人口自身的文化技術資本存量不足,這造成大多數農業轉移人口在資本積累、 職業發展、法律維權、人際互動、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 尚不能滿足城市社會要求, 其次,農業轉移人口群體仍然長期游離于城市政治生活之外,利益訴求不能在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得到充分反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市民化的意愿。

四、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市民化各種影響因素的具體分析,要破解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的難題和矛盾,其基本思路應該從全面、科學認識城鄉二元制度內部關聯出發,尋求統籌兼顧,整體有效的解決路徑,配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中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的方案,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促進穩定就業

在城鄉二元社會管理體制尚未根本改變的情況下,農村勞動力流動轉移的新型城鎮化機制仍存在矛盾。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首先要大力發展城市經濟,依靠技術和資本優勢帶動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注重第三產業,擴大內需,為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使農民在城里有長期穩定生存的手段。

(二)建立成本分擔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應建立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首先對成本承擔主體和支出責任進行合理分析、科學界定。如政府要加大在市民化方面的財政支出,承擔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在義務教育、就業、保險、醫療、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設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企業要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職工技能培訓投入,依法為農民工繳納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等社會保險費用。

(三)完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參與機制,加快融入進程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建設包容性城市。積極引導農業轉移人口有序參政議政和參加社會管理。要積極參加城鎮社會保險、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等,提升融入城市社會的能力。加強科普宣傳教育,提高農民工科學文化和文明素質,城市政府和用工企業要加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人文關懷,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責任編輯:康偉

endprint

近年來,城鎮化一直是政府政策導向和學術界研究的熱詞,城鎮化進程中涉及的一個重點問題即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通俗說就是農民工問題。“農民工”的說法來源于上世紀80年代,由社會學家張玉林教授1983年最早提出,這一稱謂準確涵蓋了他們的身份及職業特征,即指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擁有農業戶口但離開土地從事非農經濟活動的勞動者。黨的十八大用“農業轉移人口”替代了“農民工”稱呼,所指的內涵并無改變,但無疑體現出國家和政府對這一群體人文關懷的加強,以及對改善農業轉移人口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務上的重視。

一、城鎮化進程中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矛盾凸顯

當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時期。2013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53.73%,這個成績可喜可賀,表明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水平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52%。然而透過這個表象反映出另一實質性問題是我國在城鄉二元體制的長期束縛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城鄉居民公共服務水平非均等化狀況日益明顯。因此,53.73%的城鎮化率只是名義上的,我國有2.6億農民工,如果按照戶籍人口,把城鄉居民在政府提供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差異也納入核算的話,實際城鎮化率大概只有35%-36%。戶籍問題把我國的農民工擋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們是被城市化、偽城市化的。因此,我國迫切需要擺脫過去片面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的舊模式,積極推進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本質與核心在于實現人口城鎮化,也就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

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6261萬人,比上年增加983萬人,增長3.9%,其中外出農民工16336萬人,舉家外出的農民工3375萬人。在農民工就業結構上,仍以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為主,然而受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影響,被統計為城鎮人口的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在就業與居住方式、社會福利和價值觀念等方面與城鎮居民的不統一,造成產城融合不緊密,產業集聚與人口集聚不同步。而且城鎮內部出現新的二元矛盾,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問題日益凸顯,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的風險隱患。

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必要性及意義

新型城鎮化道路是未來實現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必然路徑,它強調全面提升以公共服務為核心的質量內涵,要求城鄉一體,集約高效、協調發展。并且有著“社會公平、以人為本、政府主導、統籌兼顧”的明確原則。因此,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有很大的必要性及意義。

(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國農業人口基數大、農業水土資源緊缺,城鄉二元體制的束縛使得土地規模經營難以維系,傳統農業生產的勞動率提升空間較小,這是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源。隨著農業人口逐步向城鎮轉移,農民人均資源占有量會相應增加,也將促進農業生產規?;蜋C械化,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并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徑

2012 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 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3.10,而國際上城鄉差距的平均水平是1:1.5,這表明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十分顯著,必然要求我國加大統籌城鄉發展的步伐,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據近4年的《農民工調查檢測報告》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入都保持在10%的增幅,截至2012年年末,農民工月收入水平為2290元,比上年提高241元,增長11.8%。因此推進農業人口有序轉移,不僅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更為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提供了有效途徑。

(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促進人口流入城市健康發展的有力支撐

目前我國農業轉移人口的流向還是在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區,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務工的占30.1%,在地級市務工的占34.9%,這些城市中的建筑、采礦、市政、環衛、陪護等方面的絕大多數崗位都由農業轉移人口來填補,他們在保障城市正常運行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能夠改善他們在就業和居住環境,其獲得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上的各種福利待遇,也是有效提升農業轉移人口人力資本和就業能力的關鍵,能夠優化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逐步消除 “民工潮”帶來的臟亂差現象,促進流入地持續健康發展。

(四)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實現社會和諧、全面進步的重要保證

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村人口與城鎮居民經濟社會地位長期不平等,容易造成心態失衡而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進入城市后,他們仍然是缺乏歸屬感的弱勢群體。只有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保證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居民依法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能夠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保證各項公共事業全面發展。

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

(一)制度性歧視

城鄉二元體制帶來了二元就業制度、二元社會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業投入等在內的一系列社會不平等,固化著已經形成的城鄉利益失衡格局。農業轉移人口的身份無法被城市社會所認同,農民工不能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各種社會保障和福利,直接限制了其整體素質的提高,縮減了農業人口人力資本的培育和積累程度,制約著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二)經濟上受限

農業轉移人口的經濟實力薄弱,收入水平較低, 且受限于其自身素質, 他們中的大多數只能進入次級勞動力市場, 從事的工種技術含量低、勞動強度大,待遇也低。同時,由于城市公共服務附屬于戶籍制度,農業轉移人口只能夠享受城市非排他性公共服務,城市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也基本上不對他們開放,農業轉移人口仍未被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如果外出農民工舉家遷入城市, 付出的市民化成本, 會遠高于普通市民,使大多數農村人口對城市望而卻步。

(三)政府職能和動力不足

在目前制度體系下, 城市政府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的負面問題非常明顯,由于基本公共服務的統籌是以地方供給為主,滿足公民權利的公共物品供給呈現區域化不均衡,且加大城市資源承載和運行保障壓力,導致政府推進市民化能力和動力不足。此外農業轉移人口與其他人才移民和投資移民相比,就業能力與收入的相對低下使相關城市政府認為, 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必然加大實現充分就業的難度,也加大政府社會保障的財政負擔。

(四)農業轉移人口自身意愿不強

首先,農業轉移人口自身的文化技術資本存量不足,這造成大多數農業轉移人口在資本積累、 職業發展、法律維權、人際互動、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 尚不能滿足城市社會要求, 其次,農業轉移人口群體仍然長期游離于城市政治生活之外,利益訴求不能在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得到充分反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市民化的意愿。

四、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市民化各種影響因素的具體分析,要破解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的難題和矛盾,其基本思路應該從全面、科學認識城鄉二元制度內部關聯出發,尋求統籌兼顧,整體有效的解決路徑,配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中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的方案,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促進穩定就業

在城鄉二元社會管理體制尚未根本改變的情況下,農村勞動力流動轉移的新型城鎮化機制仍存在矛盾。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首先要大力發展城市經濟,依靠技術和資本優勢帶動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注重第三產業,擴大內需,為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使農民在城里有長期穩定生存的手段。

(二)建立成本分擔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應建立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首先對成本承擔主體和支出責任進行合理分析、科學界定。如政府要加大在市民化方面的財政支出,承擔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在義務教育、就業、保險、醫療、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設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企業要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職工技能培訓投入,依法為農民工繳納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等社會保險費用。

(三)完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參與機制,加快融入進程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建設包容性城市。積極引導農業轉移人口有序參政議政和參加社會管理。要積極參加城鎮社會保險、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等,提升融入城市社會的能力。加強科普宣傳教育,提高農民工科學文化和文明素質,城市政府和用工企業要加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人文關懷,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責任編輯:康偉

endprint

近年來,城鎮化一直是政府政策導向和學術界研究的熱詞,城鎮化進程中涉及的一個重點問題即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通俗說就是農民工問題?!稗r民工”的說法來源于上世紀80年代,由社會學家張玉林教授1983年最早提出,這一稱謂準確涵蓋了他們的身份及職業特征,即指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擁有農業戶口但離開土地從事非農經濟活動的勞動者。黨的十八大用“農業轉移人口”替代了“農民工”稱呼,所指的內涵并無改變,但無疑體現出國家和政府對這一群體人文關懷的加強,以及對改善農業轉移人口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務上的重視。

一、城鎮化進程中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矛盾凸顯

當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時期。2013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53.73%,這個成績可喜可賀,表明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水平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52%。然而透過這個表象反映出另一實質性問題是我國在城鄉二元體制的長期束縛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城鄉居民公共服務水平非均等化狀況日益明顯。因此,53.73%的城鎮化率只是名義上的,我國有2.6億農民工,如果按照戶籍人口,把城鄉居民在政府提供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差異也納入核算的話,實際城鎮化率大概只有35%-36%。戶籍問題把我國的農民工擋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們是被城市化、偽城市化的。因此,我國迫切需要擺脫過去片面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的舊模式,積極推進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本質與核心在于實現人口城鎮化,也就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

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6261萬人,比上年增加983萬人,增長3.9%,其中外出農民工16336萬人,舉家外出的農民工3375萬人。在農民工就業結構上,仍以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為主,然而受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影響,被統計為城鎮人口的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在就業與居住方式、社會福利和價值觀念等方面與城鎮居民的不統一,造成產城融合不緊密,產業集聚與人口集聚不同步。而且城鎮內部出現新的二元矛盾,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問題日益凸顯,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的風險隱患。

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必要性及意義

新型城鎮化道路是未來實現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必然路徑,它強調全面提升以公共服務為核心的質量內涵,要求城鄉一體,集約高效、協調發展。并且有著“社會公平、以人為本、政府主導、統籌兼顧”的明確原則。因此,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有很大的必要性及意義。

(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國農業人口基數大、農業水土資源緊缺,城鄉二元體制的束縛使得土地規模經營難以維系,傳統農業生產的勞動率提升空間較小,這是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源。隨著農業人口逐步向城鎮轉移,農民人均資源占有量會相應增加,也將促進農業生產規?;蜋C械化,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并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徑

2012 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 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3.10,而國際上城鄉差距的平均水平是1:1.5,這表明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十分顯著,必然要求我國加大統籌城鄉發展的步伐,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據近4年的《農民工調查檢測報告》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入都保持在10%的增幅,截至2012年年末,農民工月收入水平為2290元,比上年提高241元,增長11.8%。因此推進農業人口有序轉移,不僅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更為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提供了有效途徑。

(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促進人口流入城市健康發展的有力支撐

目前我國農業轉移人口的流向還是在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區,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務工的占30.1%,在地級市務工的占34.9%,這些城市中的建筑、采礦、市政、環衛、陪護等方面的絕大多數崗位都由農業轉移人口來填補,他們在保障城市正常運行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能夠改善他們在就業和居住環境,其獲得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上的各種福利待遇,也是有效提升農業轉移人口人力資本和就業能力的關鍵,能夠優化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逐步消除 “民工潮”帶來的臟亂差現象,促進流入地持續健康發展。

(四)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實現社會和諧、全面進步的重要保證

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村人口與城鎮居民經濟社會地位長期不平等,容易造成心態失衡而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進入城市后,他們仍然是缺乏歸屬感的弱勢群體。只有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保證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居民依法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能夠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保證各項公共事業全面發展。

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

(一)制度性歧視

城鄉二元體制帶來了二元就業制度、二元社會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業投入等在內的一系列社會不平等,固化著已經形成的城鄉利益失衡格局。農業轉移人口的身份無法被城市社會所認同,農民工不能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各種社會保障和福利,直接限制了其整體素質的提高,縮減了農業人口人力資本的培育和積累程度,制約著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二)經濟上受限

農業轉移人口的經濟實力薄弱,收入水平較低, 且受限于其自身素質, 他們中的大多數只能進入次級勞動力市場, 從事的工種技術含量低、勞動強度大,待遇也低。同時,由于城市公共服務附屬于戶籍制度,農業轉移人口只能夠享受城市非排他性公共服務,城市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也基本上不對他們開放,農業轉移人口仍未被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如果外出農民工舉家遷入城市, 付出的市民化成本, 會遠高于普通市民,使大多數農村人口對城市望而卻步。

(三)政府職能和動力不足

在目前制度體系下, 城市政府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的負面問題非常明顯,由于基本公共服務的統籌是以地方供給為主,滿足公民權利的公共物品供給呈現區域化不均衡,且加大城市資源承載和運行保障壓力,導致政府推進市民化能力和動力不足。此外農業轉移人口與其他人才移民和投資移民相比,就業能力與收入的相對低下使相關城市政府認為, 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必然加大實現充分就業的難度,也加大政府社會保障的財政負擔。

(四)農業轉移人口自身意愿不強

首先,農業轉移人口自身的文化技術資本存量不足,這造成大多數農業轉移人口在資本積累、 職業發展、法律維權、人際互動、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 尚不能滿足城市社會要求, 其次,農業轉移人口群體仍然長期游離于城市政治生活之外,利益訴求不能在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得到充分反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市民化的意愿。

四、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市民化各種影響因素的具體分析,要破解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的難題和矛盾,其基本思路應該從全面、科學認識城鄉二元制度內部關聯出發,尋求統籌兼顧,整體有效的解決路徑,配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中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的方案,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促進穩定就業

在城鄉二元社會管理體制尚未根本改變的情況下,農村勞動力流動轉移的新型城鎮化機制仍存在矛盾。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首先要大力發展城市經濟,依靠技術和資本優勢帶動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注重第三產業,擴大內需,為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使農民在城里有長期穩定生存的手段。

(二)建立成本分擔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應建立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首先對成本承擔主體和支出責任進行合理分析、科學界定。如政府要加大在市民化方面的財政支出,承擔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在義務教育、就業、保險、醫療、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設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企業要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職工技能培訓投入,依法為農民工繳納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等社會保險費用。

(三)完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參與機制,加快融入進程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建設包容性城市。積極引導農業轉移人口有序參政議政和參加社會管理。要積極參加城鎮社會保險、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等,提升融入城市社會的能力。加強科普宣傳教育,提高農民工科學文化和文明素質,城市政府和用工企業要加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人文關懷,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責任編輯:康偉

endprint

猜你喜歡
城鎮化農業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新農業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吃飯”
今日農業(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8
歐盟發布短期農業展望
今日農業(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讓老年農民挑起城鎮化的重擔?
堅持“三為主” 推進城鎮化
學習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城鎮化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應對之道
全球化(2015年2期)2015-02-28 12:38:55
城鎮化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成人综合| www.亚洲色图.com|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久青草网站|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在线97| 日韩免费毛片|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亚洲天堂自拍|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免费午夜无码18禁无码影院|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免费不卡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国产91高跟丝袜|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熟女日韩精品2区| 精品视频第一页|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 久久久亚洲色| 亚洲网综合|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99视频只有精品| 一本色道久久88|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77777|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亚洲a级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 亚洲永久色|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国产爽妇精品| 天堂网国产|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欧美色视频在线|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亚洲第一视频网| a级毛片免费播放| 成人国产免费| 她的性爱视频|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国产福利大秀91| 国产屁屁影院|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AV网站中文|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无码'专区第一页| 日韩激情成人| 精品视频第一页| 日韩黄色精品|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