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劍
2010年全國人大成功開展對中央決算實施首次專題詢問之后,成了全國各級人大及常委會開展專題詢問的樣板,由原來的“問錢”“問糧”逐漸發展到了如今的“問醫”“問教”等。筆者認為,要不斷增強專題詢問的針對性,逐步從“嘗試”走向“常態”,從重“個別”到“普遍”的轉變,切實把專題詢問滲透到人大各項監督工作之中,進一步增強專題詢問效果。
端正思想“問”
監督法規定:專題詢問是在人大常委會審議議案或聽取有關專題報告時,由常委會組成人員就某一特定問題向“一府兩院”及其職能部門提出詢問的一種監督形式。2010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率先開展專題詢問后,雖然在全國范圍內起到了模范帶動作用,但個別地方人大常委會認為專題詢問是一種“新型”的監督方式,缺乏對專題詢問目的和意義的足夠認識,導致在開展專題詢問活動時邁不開步子,思想上過于“謹小慎微”。筆者認為,要端正開展專題詢問的思想,弄清專題詢問是監督法賦予人大常委會依法監督的權力,更是人大常委會對“一府兩院”實施監督的一種形式,不是挑政府部門的“毛病”,更不是揭政府工作“之短”,而是通過與政府相關部門就某一主題進行深入溝通和良性互動,最終推動實際問題的解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之目的。因此,各級人大常委會要自覺排除外界各種不利因素的干擾,更不要過分擔心會影響與“一府兩院”的關系,向“一府兩院”講清開展專題詢問不是個人行為,而是監督法、地方組織法、代表法賦予人大常委會的一種監督權。在開展專題詢問時,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要主動與“一府兩院”溝通和協調,提前通報開展詢問的時間和內容,共同研究專題詢問方案,讓“一府兩院”有足夠的思想準備,贏得“一府兩院”的支持與理解。特別對社會敏感性較強、百姓關注密度高的重大民生項目,要深入扎實地調查研究,全面掌握有關詢問的第一手材料,克服盲目上陣、急功近利的思想,力爭做到胸有成竹。
正面追擊“問”
行使詢問權是人大依法履行職責、監督國家機關工作的重要形式,而不是人大常委會故意給“一府兩院”“找差子”“挑毛病”。但是,個別人大常委會在開展專題詢問時,有的將專題詢問視同質詢一樣來對待,造成個別常委會組成人員和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心理上顧慮重重,致使在開展專題詢問過程中,時有重提“普遍問題”多、輕“熱門問題”的現象出現,擔心“撓癢用力過重會出血”的思想。對此,如何“問”、怎么“問”、“問”什么是取決于開展專題詢問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性問題。筆者認為,要想問得清楚,答得明白,促進監督,形成共識,就必須正面追擊、一針見血、單刀直入。對于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要站在群眾的角度,用群眾的語言來提問。例如,以開展財政預算執行專題詢問為例,請問貴單位今年申請預算3個億用于改善民生項目,年底將至為何遲遲不見動靜,你們是如何把握預算支出的進度呢?請問監察、審計部門在預算執行過程中,你們對財政預算支出的監督有什么針對性的做法?又如,以開展食品安全專題詢問為例,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相繼發生,從消費者曠日持久的訴訟到公共輿論聲勢浩大的批評,再到國家領導人三番五次的痛心疾首,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全民公敵”,但為何不僅不見好轉,反而愈演愈烈?“請問政府對部門領域食品安全監管職責不明確、部門之間存在推諉扯皮現象采取了哪些措施?”類似這樣的提問既要“一針見血”,更要“一步到位”,而且能觸動詢問單位的“神經”,又能體現人大常委會依法監督的威力。因此,各級人大常委會開展專題詢問前,反復研究提問內容、技巧和策略,精選與改革發展穩定、百姓切身利益、社會普遍熱點問題作為提問對象,并指定熟悉人大工作法律法規和詢問內容的專人提問,而且設定提問內容盡量通俗易懂、語言精練,簡短有力、切中要害。切勿漫無邊際、面面俱到。
開展經常“問”
監督法第三十四條規定了專題詢問的方向性,而對專題詢問次數和范圍未作具體明確規定。因此,各級人大常委會開展專題詢問時應不限于“問錢”“問醫”“問教”等內容,而是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逐步向縱深發展、向實踐延伸、向內容突破、向范圍擴大、向高度提升,逐步從“嘗試”走向“常態”,從重“個別”到“普遍”轉變,切實把專題詢問滲透到人大各項監督工作之中。一是建立長效詢問機制。每年研究確定監督工作要點時,要圍繞黨委中心工作,根據當年的形勢和任務要求,擬定幾個事關民生熱點的專題詢問項目,并提前發給“一府兩院”。在年中或年尾適時階段,采取抽簽或臨時指定的方式,每年要開展2至3項以上專題詢問內容,通過詢問形式促進各項監督工作的落實。二是啟動臨時動議機制。例如,對重大民生工程、群眾群體上訪、公共交通管理等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采取臨時動議或短時間預告等方式,對“一府兩院”依法行政的某個項目開展詢問活動,這樣既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同時又促進了監督工作的開展。三是開展專題報告詢問活動。按照相關法律規定,每年至少召開8次以上常委會會議,在聽取和審議“一府兩院”專題報告時,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正在聽取和審議的專題報告與當前黨委中心工作、百姓反映有明顯出入,沒有采取及時有效措施或拿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策,此時常委會組成人員可以采取臨時動議的方式進行詢問活動,“一府兩院”必須正面回答人大常委會的詢問內容,對詢問承諾兌現的有關事項,適時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共同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同時,人大常委會事后要根據“一府兩院”承諾兌現的有關事項進行回訪,必要時可聽取“一府兩院”專題情況匯報,使詢問工作既深入又扎實,不流于形式。
跟蹤監督“問”
專題詢問是手段,督促改進是目的。正如全國人大原常委會吳邦國委員長所言:“要使專題詢問開展得更加有聲有色、更加富有成效,就是希望能通過專題詢問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扎實有效地推動相關工作。”由此可見,詢問會議結束并不是意味監督就此終結,其實真正的監督工作才正式開始。特別對“一府兩院”在詢問會上承諾兌現的事項,要認真研究分析原因和對策,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意見,明確整改責任和時限,形成《審議意見》交“一府兩院”及其職能部門研究辦理。同時,要求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制訂整改工作方案,在規定時限內抓好整改落實,做到有詢問、有答復、有辦理、有結果、有報告。同時各級人大常委會要制定并出臺專題詢問跟蹤督辦實施辦法,細化跟蹤監督專題詢問辦理實施細則,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責任,加強專題詢問的跟蹤監督管理。必要時人大常委會組織人大代表對專題詢問事項進行視察調研,聽取被詢問單位落實詢問內容的情況匯報,定期或不定期督查詢問交辦事項進展情況,確保詢問事項真正落實到位,維護好專題詢問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切實提高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此外,要積極探索建立專題詢問綜合考核激勵機制,把專題詢問納入“一府兩院”年終績效考核內容,使“一府兩院”更加重視專題詢問事項辦理工作,有效推動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的落實。
依據法律“問”
詢問權是法律賦予人大常委會的一項重要監督權力,人大的詢問是法定監督權的一種外化載體,是國家權力機關依法進行監督的莊嚴之問。因此,地方組織法第十七、十九條規定:“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議案時,代表可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專題詢問,由有關機關派人在代表小組或代表團會議上進行說明。” “在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議議案時,代表可以向有關地方國家機關提出詢問,由有關機關派人說明。”同時,代表法第十三條規定:“代表在審議議案和聽取專題報告時,可以向本級有關國家機關提出詢問。”由此可見,各級人大常委會在開展專題詢問前,必須熟悉專題詢問法律依據,以及開展專題詢問的程序、主體、內容、對象等,依照監督法、地方組織法和代表法的規定,有創造性地開展專題詢問活動。與此同時,我國實行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權力,并不是直接行使權力。因此,獲邀參加旁聽的公民不宜作為專題詢問的主體。此外,監督法第三十四條對“詢問”作出了“表述”,但在條文里并沒有對詢問的提案人、詢問程序和詢問結果處置等作出具體規定,這就需要各級人大常委會綜合運用相關法律條文的規定,制定和出臺《關于開展專項詢問監督的實施辦法》,對專題詢問對象、內容、程序、處置等環節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使“專題詢問”逐步走上法治化、規范化、程序化軌道,進一步增強專題詢問活動的效果。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