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慶亮:堅持群眾路線是人大代表的“天職” 山東省東營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蘇慶亮撰文說,人大代表是選民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的,其權力來自于選民的授權,其職務的合法性來源于選民。代表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組成人員,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組成人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憲法和法律賦予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各項職權,參加行使國家權力。”由此可見,人大代表履行職責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堅持群眾路線是人大代表的“天職”。但是,現實并不容樂觀,有的代表“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他不主動聯系選民,選民也無法找到他;“尋常看不見,偶爾露崢嶸”,平時見不到,開會才露面;發言不關主旨、不知所云,表決“鼓鼓掌、舉舉手”;有的甚至將代表身份當作違法亂紀的“護身符”,有恃無恐、作威作福等等。這些問題雖然發生在少數代表身上,但極大地損害了人大代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要扭轉上述問題和現象,文章建議從“自覺”和“他律”兩個方面共同發力。在“自覺”方面,要強化“三個意識”:一是強化“權為民所賦”意識。人大代表要從思想深處認真解決代表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秉承“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理念,把為民代言和依法履職作為一種自覺自愿的習慣、發乎內心的情懷、天然神圣的使命。二是強化“情為民所系”意識。人大代表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真正深下去、沉下去,進社區、下廠礦,坐炕頭、下地頭,經常性地聽民聲、納民言、集民智、紓民困,始終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評判履職工作的唯一標準。三是強化“利為民所謀”意識。人大代表要不斷增強工作本領,扎實做好聯系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團結群眾的工作,在解決實際問題上狠下工夫,尤其要努力解決群眾在上學、就業、就醫等民生方面的問題和需要,讓群眾見到好處、得到實惠。在“他律”方面,要完善“三個機制”:首先是完善選舉機制。要把好人大代表“入口關”,在提名推薦代表候選人時,不僅要考慮其代表性,還要考察其履職能力、服務意識等。同時,加強代表的政治、法律、人大知識培訓,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履職自覺性。其次是完善約束機制。利用公示欄或網絡平臺公布代表聯系電話、電子郵箱等信息,健全代表履職記錄和公開制度,開展代表向選民和選舉單位述職活動,把代表執行職務的全過程置于原選舉單位和選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再次是完善激勵機制。實行評比表彰制度,堅持每年開展一次優秀代表建議、先進代表小組評選活動,激發代表履職熱情。人大代表是人大工作的源泉和依靠,人民群眾是人大代表履職的源泉和依靠。人大代表只有始終把堅持群眾路線作為“天職”,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勇于擔當、履職為民,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價值。
趙世和:淺談地方人大常委會需要進一步規范的幾個問題 甘肅省天水市人大常委會政法民族工委主任趙世和撰文說,聯系地方人大工作實際,地方人大常委會需要進一步思考和厘清幾個問題。一是關于提交地方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各項報告的開頭稱謂是否需要進一步規范的問題。監督法頒行之后,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聽取和審議“一府兩院”專項工作報告和常委會執法檢查組的執法檢查報告的開頭稱謂作了進一步規范,將原來沿用多年的“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變成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顯得稱謂更科學、更規范、更符合人大常委會內部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因為,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各級國家權力機關,它是一個權力集體,人大代表也好,常委會組成人員也好,都是這個權力集體中的一個個體,個體不能代表集體,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集體有權而個人無權”原則。也就是說,在審議議案(包括報告)時,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實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誰說得對就聽誰的;在決定問題時,充分發揚民主,舉手表決,一人一票,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執行決定時,不管你投的是贊成票還是反對票或者棄權票,都得執行,實行決定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如,天水市人大常委會會議上各項報告的開頭稱謂,還是沿用過去的“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文章建議應參照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做法,將各項報告開頭的稱謂調整為“天水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則似更科學、更規范一些,也更能體現人大常委會作為一個權力集體的主體特征。二是關于增強審議意見交辦環節嚴肅性,提升審議意見落實效果的問題。不少地方人大開展的專項工作調研也好,執法檢查也好,比較普遍地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虎頭蛇尾、形式多于內容而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等“通病”。究其根源,固然有在一定程度上不會監督、不善監督的原因,但主要還是“怕”字作祟,怕自找沒趣。客觀地說,不少地方人大開展的專項工作調研、執法檢查,首先,比較普遍地存在“本末倒置”之嫌。每個工委要完成一個議題,都要跑三四個縣區,客觀上面廣量大,主觀上怕下面煩,難免有“走馬觀花、蜓蜻點水”之嫌,存在走程序、重形式、欠深入等問題,以致發現問題不夠全面,揭示原因不夠透徹,提出建議也不一定能對癥下藥。所以,可以考慮對工委延伸調研、檢查縣區的數量不要作3~4個的剛性要求,1~2個也行,因為畢竟到縣區去是一種“延伸”性質的調研和檢查,關鍵是要注重深度,善于“解剖”,對在調研、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提出的建議應當盡可能對癥和管用、切實又可行,便于“一府兩院”具體落實。其次,存在“虎頭蛇尾”之嫌。往往在調研或檢查時“興師動眾”,起草報告時反復推敲,修改過程中字斟句酌,既印發大家征求意見,又上主任會議討論,例會上又再次修改,不能不說不慎重、不認真。但是,例會過后,只是簡單地印發“一府兩院”,至于如何去落實、由誰具體去落實、責任如何去靠實,過問得并不多,再加上審議意見內容往往比較原則,每一段、每一句的表述其本意究竟是什么,承辦單位的有關人員不一定很清楚,落實效果往往不夠理想。可以考慮,依照監督法第十四條、二十七條和《甘肅省實施<監督法>辦法》第十五條、三十九條的規定,對審議意見的交辦環節予以必要的改進和加強,以體現人大常委會作出的審議意見的嚴肅性,也有利于增強“一府兩院”承辦審議意見的責任意識,進一步提升審議意見的辦理效果,增強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實效。如,研究制定制式性的《審議意見交辦函》。三是每年人代會上,人大代表在分團審議發言中對“一府兩院”工作報告提出的意見、建議,“一府兩院”應否適時作出回應的問題。現實的情況是,各代表團在分團審議“一府兩院”工作報告時,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了不少意見、建議,其中不乏一些有見地、有水平、既切實、又可行、應當采納并對“報告”文字作出修改的意見、建議。那么,代表們中肯地、負責地甚至是苦口婆心地提出的這些意見、建議,“一府兩院”是否同意采納,能夠采納到什么程度,“一府兩院”并未作回應,往往是代表審議發言很熱烈,提出意見很中肯,但最后“一府兩院”印發、上網、見報的“報告”未見任何修改,審議效果絲毫得不到體現,給人們造成的印象是,會上不說不行,但說了也是白說。長此以往,影響代表行使職權的積極性,影響人大審議監督工作的實效。可以考慮效仿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做法,在分團審議6個工作報告的決議(草案)階段,或者在閉幕會表決通過6個工作報告的決議(草案)之前,增加1項內容或者1個環節,就是分別由“一府兩院”或者其他有關人員對代表所提意見建議采納并對“報告”作出修改的情況簡要給予回應,然后再提交閉幕會進行表決。endprint
王曉鵬:亟待進一步健全完善人大代表聯系群眾的制度保障 江蘇省興化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王曉鵬撰文說,從總體上看,人大代表聯系群眾的活動日漸加強,對發揮代表作用產生了積極影響,但與法律的規定、與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新要求、與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無論是代表聯系群眾的頻度、廣度、深度,還是代表活動的質量、代表聯系群眾的效果,還存在諸多不足。要促使代表聯系群眾工作常態化、規范化,充分發揮代表作用,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制度,強化保障措施。一是代表選舉和培訓機制。要進一步優化代表結構,提高代表素質,選舉工作要更加體現廣泛性、代表性,更好地調動群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要將代表履職情況作為推薦連任代表候選人的主要標準,為代表聯系群眾保留“骨干”力量。對新當選的代表,本著“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學什么”的原則,通過多種形式進行任職培訓,重點對代表如何密切聯系群眾、如何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如何撰寫議案建議等進行培訓,不斷強化代表觀念,增強責任意識,提高履職水平。二是民意收集和調處機制。要求代表通過多種形式及時收集群眾的意見建議,進行歸類、分析,并填寫好代表建議意見登記表,由代表小組收集梳理后報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代表聯絡機構,以便及時辦理。雖然人大代表開展聯系群眾的活動一般不直接處理問題,但對群眾提出的意見建議、情況反映和利益訴求,要引導其依法依規進行表達、維護權益或轉有關部門處理。對久拖不決的難點問題,必要時還可以組織聯合調查組進行調查,然后根據情況協調處理。三是督辦落實機制。要求對承辦單位的辦理方案、辦理人員、辦理時限、辦理結果進行全程跟蹤督辦,切實解決建議辦理“重答復、輕辦理”的現象,不斷提高建議辦成率,從而提高群眾對代表作用的認同度,充分調動代表提建議的積極性以及群眾向代表反映問題的積極性。每年底,組織代表及基層群眾對承辦單位辦理情況進行評議,評議結果作為承辦單位年度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對承辦效率低、群眾評議差的單位,責成整改,及時向群眾反饋整改結果。四是回復反饋機制。要求代表將建議、反映、訴求的處理情況、解答意見,通過點對點(如書面、電話、短信、郵件)或面對面(如上門回訪、召開情況通報會)等形式及時回復群眾。在鄉鎮(街道)設立社情民意收集和辦理情況公示欄,定期更新民意收集情況,及時向群眾公布辦理內容、辦理時限、辦理結果,有效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同時,要求承辦部門對代表的意見建議要及時辦理,并將辦理情況及時報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代表聯絡機構和回復代表。五是時間和經費保障機制。代表走訪聯系群眾、參加接待選民應視為正常出勤,按代表法規定,有關單位要給予時間、福利待遇等保障,代表聯系群眾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確保專款專用,并根據代表活動的實際需要和地方經濟發展狀況逐年有所增長,切實解決人大代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工作的后顧之憂。六是激勵和約束機制。開展評選人大代表聯系群眾的先進典型活動,對于表現優秀的代表,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人大和新聞媒體要切實加強對代表聯系群眾、積極依法履職的宣傳報道,多組織一些有深度、有影響的專題性、系列性報道,擴大人大代表工作的社會影響力。特別要大力宣傳那些模范遵守憲法和法律,認真執行代表職務,帶頭、帶領、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扶貧濟困、樂于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的人大代表,充分彰顯人大代表的正能量,為代表聯系群眾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和社會環境。建立代表“退出機制”,對履職愿望不強、不盡履職責任、群眾不滿意的代表,要批評、問責直至罷免其代表資格,改變只要不違法亂紀、代表職務“終屆制”的做法。七是考核評價機制。包括:代表信息公開制。以代表小組為單位建立代表基本情況和履職情況公示欄,將代表的姓名、聯系方式、職責范圍、履職情況等向群眾公開。代表聯系群眾登記制。代表平時要做好聯系群眾的情況記載,代表集中活動時匯總上交本級人大常委會或鄉鎮人大主席團。代表履職通報制。將代表聯系群眾的履職情況以通報的形式反饋到代表所在工作單位或村組。代表述職評議制。每位代表都要回原選區或選舉單位進行口頭或書面述職,接受選區或選舉單位測評,屆內至少進行一次。選民或選舉單位要對代表的履職情況進行監督,以促進代表將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工作落到實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