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新營
作為一線的一名音樂教師,我深深地明白,教育的新形勢對音樂教學所提出的要求是培養人的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那么作為審美教育主要載體的音樂課堂教學就必須擔負起這個重任。想象力的培養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也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
音樂,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形式。作曲家通過分析,根據自己或者社會時代的審美需求,運用旋律、節奏、音色、速度、強弱等相應的音樂手段把所要表達的情感傾向,所要描繪的情景場景、人物形象融入到音樂作品中,就有了我們欣賞的音樂。
想象,字典里釋義是這樣表述的:心理學上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而創造出新形象心理過程的能力叫想象力。也可以理解為,想象是審美過程中由此及彼的創造性過程。音樂欣賞過程中的想象就是以音樂音響為基礎材料,通過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通過形象思維在大腦里重新形成新形象、產生嶄新體驗,融合美的欣賞、美的創造、美的體驗的過程。想象實際上就是一種形象思維,音樂欣賞中的形象思維是以有指向性的個體豐富的情感以及發散性思維方式去進行的,因為音樂的刺激與聽者的認知程度和認知方向存在著差異,在大腦中中進行分解整合的程度也就不一樣,那么對音樂的欣賞深度和再創形象就必然會有不同,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音樂教學中,我們在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時,要允許同學們有這樣那樣的認識差異,必須忌諱把學生的思維圈在一個固定的小圈子里。例如,在指導學生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時,對引子部分的認識過程,通過教師對樂器音色、旋律線條、速度等特點的簡單概述,學生產生的想象可能很多,有“萬物復蘇,草長鶯飛” ,有“小橋流水,水鴨嬉戲”,有“碧波蕩漾,清風拂柳”,有“小草在伸懶腰”等等不同的意象。在欣賞“共讀共玩”樂段,學生通過想象,可以產生有“歡快跳躍,盡情玩耍”,有“兩小無猜,追逐嬉鬧”,有“調皮可愛,鬼臉逗趣”等等不同的意象。但是,無論學生的想象存在什么樣的差別,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即對整個音樂的基本情緒、情感基調的概括與認知是具有較統一的傾向性的。這也就達到了通過想象理解音樂情感的作用,也基本達到了審美的需求。
想象是一種思維創造,是激發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再認知、再創造的過程,是審美積極性迸射出的美的火花和靈光。作為教師,只要持之以恒地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審美積極性和想象力,通過音樂欣賞使學生碰撞出智慧的光芒,會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河南省新安縣第四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