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梅
【摘 要】主要討論了大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應注意的兩項基本技能,即數學語言的合理使用和無聲的數學感化。合理的強化相關能力對大學數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會有顯著的提升。
【關鍵詞】大學數學;數學教育;教學技術
眾所周知,數學是各門學科的基礎,任何一門科學要想得到長足的發展,一定要依靠數學的力量。大學里的數學課程是后繼課程的理論基礎,是后繼課程學習的必備條件,因此,在大學里,數學課程的教學尤為重要。
學生經過小學、中學、高中的數學學習,大多數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思維模式,大部分學生認為數學課程僅是一門必修課,沒有實際價值。這種想法的產生,主要是受到其數學教師的影響,受到數學課程教學模式的影響。所以,到了大學,數學教師的責任重大,需要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同時,兼顧學生對數學學學思想的轉變,讓學生喜歡數學,喜歡學習數學,喜歡應用數學!要想做到這一點,我覺得教師應該讓學生做到“親其師而信其道”!
如何才能讓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呢?我認為應該在以下兩個方面下功夫。
一、數學語言的合理使用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重要橋梁,通過語言的交流,可以讓人與人之間減少陌生感,增進感情。而在數學課堂中使用的語言(以下簡稱數學語言)有其特殊性,與日常的語言有著較大的不同。
數學語言除了應該是嚴謹的、精煉的、富有邏輯性的以外,我認為,數學語言更應該像藝術一樣,是富有感染力、親和力的語言。我認為,數學教師在課堂上,應該一改原有的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在原有的教學基本要求下,把課堂變成自己表演的舞臺,應該像一名演員一樣,運用一切手段,把自己想要傳達的信息傳達給學生,讓學生欣然接受。要想做到這一點,數學語言的表現方法尤為重要,我認為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
(一)課本知識的通俗“翻譯”
現有的數學課本上的知識已經存在上百年的時間,理論及推導已經非常嚴謹和簡潔。但是,如果教師只成為一名課本的“朗讀者”,是無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的。教師應該是一名“翻譯員”,他的任務是把艱澀難懂的數學知識,翻譯成學生相應年齡段可以接受的語言,甚至我認為,在一定時候可以適當放棄數學定義的嚴謹性,以學生可接受為主要教學目的,這是因為書本上的數學知識也是經過很長時間才變得如此嚴謹,豈能在短時間內就要求學生理解?學習是需要一定過程的。
(二)具有表現力的親和語言
現在的學生與數學教師之間有一種看不見的隔膜,我認為這種隔閡主要來源于學生原有的數學教師對其的影響。到了大學階段,學生不再是學習的被動接受者,他們更應該是主動地吸取知識,因此需要大學的數學教師帶著具有親和力的語言與學生溝通,稱為帶領學生走進數學殿堂的引路人,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傳道、授業的光榮任務。只有這樣做,才能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才能讓學生掌握學習要領,使其在日后的生活中占有主動性。
(三)問題驅動、生活驅動的教學語言運用
現在的學生,普遍認為數學無用。數學無用論在學生中已成為根深蒂固的一種思想。因此,作為一名大學的數學教師,有責任讓學生看到數學的用武之地,讓他們了解數學與他們生活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就要求數學教師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可以使用生活的實例,用生活的語言,引出相應的數學原理,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學生的數學知識,也可以改變學生對數學的看法。
二、無聲的教學感化
課堂教學,除了語言外,另一個重要手段就是教師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很多人認為,數學的教學內容很枯燥,沒有趣味,怎么能夠以多樣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加以輔助呢?我認為這種想法是片面的,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有生活的背景,就一定帶有生活的色彩,有了生活的色彩,就會帶有相應的感情。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應該充分挖掘數學知識的內涵,進而了解其背后的歷史和生活,把當時的情景再現給學生,讓學生有個直觀的感受,我覺得要做到這一點,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
(一)提高自身文學修養,增強生活感悟
數學專業出身的人,有較強的理性思維,但是人在某方面過于強勢,勢必在某些方面弱勢。因此,學習數學的人,尤其是數學教師,更應該加強自身的文學修養,數學教師要想教好自己的課程,更應該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只有這樣,才能把一個枯燥難懂的數學問題,用簡單明了、貼近生活的語言進行表述,這樣更能讓學生理解。
(二)加強數學史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數學背后的故事
數學史是數學發展的記載,它記錄了數學發展的詳細過程。學習數學史與學習一般的歷史不同,它要求學習者有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在了解數學知識來源的同事,清楚數學知識發生的歷史背景,這樣就有利于體現出數學知識所帶有的感情色彩。
(三)加強自身的肢體語言使用能力
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整個身體都會成為學生關注的焦點,合理地使用身體語言,可以讓學生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讓學生與教師融為一體,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所以,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在自己肢體語言上下功夫,應該像舞蹈演員一樣,使用多種身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意圖。
(四)加強自身技能,提高教學輔助設施的使用能力
現代化的教學不再是呆板的板書式教學,應該充分利用現代技術,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手段,增強自己的教學效果。例如,可以適當使用數學軟件,讓學生了解對應知識點的形成過程,如積分中的微元法。有了直觀的感覺,學生就可以更加理解相應的數學知識了。
以上這兩點,都出于同一個教學目的,即“親其師而信其道”。只有做到這一點,一個數學教師的授課才是成功的,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學習的好壞,學生是一方面,教師更應該占有主要因素,因此大學的數學教師要完成這項任務,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應該迎難而上,這樣才能對得起一雙雙飽含求知欲望的眼睛。
endprint
成長·讀寫月刊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