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他是一位成績一直位居班級末尾,日常表現也不好的學生——上課不聽講,經常一上課就打瞌睡;課間經常惹是生非,幾乎不聽任何人的招呼。可以這么說,對校紀班規,他幾乎從來不顧及,差不多都觸犯過一遍了。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一個才上了一年中學的孩子,就已經迅速成為所有老師心頭的“結”,每當提起他,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搖頭。
這確實是我從初一下學期接手這個班時,班上全體科任老師給我做的介紹。這個孩子,就是這個班中最突出的代表。
我知道,就在一學期時間里,這個班的班主任是換了又換,到我,已經是第五任了!倘若我是學生,也會有點不知所措,更別說這些孩子!
中途去接別人的班,我心中自然有一些疑慮,又聽說班中有這樣的學生,當然也就多了一些惶惑和隱憂——根據先入為主的意識以及自己教育經歷中的慣性力量,我們通常都會這樣來理解,認識這個班級與這些孩子:班級是典型的問題班級;學生是典型的問題學生!
接手后,對班級46個孩子,我先注意觀察,然后擇時擇地,逐一談心。一周下來,大致將學生分成了三類,并針地不同類別的學生采取了不同的輔導辦法:
1.對一直熱愛學習,又比較自覺的孩子,多進行信心鼓勵和目標引領;
2.對那些不夠自覺,但還愿意學的則予以重點關注幫扶,加強目標和方法引導;
3.而對那些基礎薄弱,成績和表現都比較差的則重點強調習慣,首先對基本的習慣和常規進行強化。
一周下來,他們并不像我所聽聞的那樣恐怖,多少都有了一些變化。我很高興地鼓勵他們,他們也很高興。
班級里,我說,“你們都能夠聽我的安排,比較自覺地按照我的要求去規范自己的學習和行為,這一周下來,你們都做得不錯,事實證明你們有很大的潛力喲。那為什么之前一學年里,換了這么多班主任,你們都沒能共同改變班級的面貌呢?”
出乎我的意料!三個層次孩子的想法幾乎一致:“我們原來剛開始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不過新來的老師對我們不冷不熱。他們恐怕沒有幾個是真心來教我們的,他們還不是覺得這是個苦差事。”
我一怔,原來如此!
接著,那個“最有名”卻一直沉默的孩子,咬著嘴唇問道:“老師,你不會也是來‘打醬油的吧?”問完,他的臉有些發紅,大家一陣哄笑。
我再一次怔住了,望著圍在我身邊的這一群孩子,我陷入了沉默——原來他們是這么可愛,是這么真誠!
我堅定地搖了搖頭。
原來,他們早已從不同的渠道打探了我的來歷!在第一周的時間里,也只是在試探我,看我會以怎樣的方式對待他們!
原來,孩子們對于前面的幾任班主任,從一開始的熱烈企盼到逐漸失望,最后徹底放棄,都是因為對老師缺乏認同感!都是因為班主任沒有真正地走進孩子們的心,沒能讓孩子們放心、舒心!
再聯系科任老師說的那些話,更加肯定了我的想法:一個學期以來,盡管班主任換了又換,都沒有起到作用,都沒有促進班級的根本改變,一切都源于師生之間,在慣性思維的驅使下,不自覺地強化了彼此之間的不認同!
想到這里,我對這個班級的發展,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對怎樣管理這個班,怎樣帶領這些孩子前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班主任都沒能把科任老師和學生的心凝聚起來,都沒能把真心交予孩子,都不能讓十二三歲的孩子放心,又何談班級建設的效益?
一段沉默之后,我拍拍他們的肩膀,讓他們圍成一個圓圈后再伸出右手,我把我的右手放在他們的手底,盯著他們的眼睛,嚴肅地說:“如果你們以后能夠像今天這樣真誠、這樣對自己負責,本老師愿做這個班級中‘打醬油的終結者!從今天開始,我要改寫班級的‘醬油歷史,我愿和大家一道成為‘醬油的釀造者!老師相信你們都是最好的‘原料!這是承諾!我們用一個月來檢驗效果,大家愿不愿意?”
“好”,孩子們一陣歡呼!
自此,我每天都以實際行動踐行我的承諾,早到校,晚離校。和所有科任老師逐一溝通,達成共識,不計“前嫌”,關注每一個孩子的變化,專門準備一個記錄本,收集科任老師對孩子們的表揚、鼓勵的話語,尤其是對那個“最有名”的孩子的評價。還瞅準一切時機和他們談心,陪他們聽他們認為最難、最不喜歡聽的課。課下當面組織科任老師,在教室里和孩子們交流意見,表揚聽課認真和學習狀態有改變的,鼓勵那些學習困難的,請學科老師們重點幫助他們。
就這樣一天天、一周周,堅持,再堅持。孩子們下了課,也不喜歡在樓道里瘋跑了,逐漸開始有人圍在我身邊,聽我談話,問我問題。還有人開始悄悄地拿走我的水杯,到開水房給我接來溫度適宜的熱水。
一個月后的班會上,我在黑板上寫下了3個大字“打醬油”后,便靜立一旁,什么也不說。孩子們一開始很詫異,接下來有小聲的議論,然后便有孩子沖上講臺,在“打醬油”后,寫上“不!”,又有孩子沖上來擦掉了“打”,還有孩子沖上來在“醬油”前補寫“釀”,最后有個孩子沖上來,擦掉了所有內容,正當大家感到疑惑時,這個瘦小的女生鎮定地拿起粉筆,踮起腳,使出全身力氣寫了兩個字“爭氣”,教室里一下子安靜了,接著便是震耳欲聾的掌聲!
這是他們企盼已久的心語,這是我們師生之間,在一個月共同前行中的認同和吶喊。
我就自己這一個月以來的堅持和以后的班級發展表了態:“我會一直堅持,堅持到所有老師都認為咱們班級變了,同學們變了,班級的衛生、紀律、學習、儀容、出勤五面流動紅旗都回來,永遠不再走,徹底把‘醬油史變成‘光榮史。我期待大家監督我,督促我,陪伴我!只要大家需要我,我會堅定地陪大家走過這3年快樂又充實的時光!”孩子們的掌聲再一次響起。
發生在這個班級的故事促使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定向思維,先入為主,不付出真心的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教育。
在教育學生時,我們只有擦亮眼睛,去分辨這些稍縱即逝的時機,恰當地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捕捉或創造教育的契機,才能對學生形成真正有效的影響和幫扶。
而這一切,都必須將師愛植根于學生的心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師愛的溫度,唯有這樣,才能真正贏得學生的信任和理解和認同,才能從根本上扭轉他們心底的偏見,才能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