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旭輝++++曾憲玲
河北省武安市白沙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踐中,通過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初步實現了新農村建設的“五大目標”。“白沙經驗”具有自身特色,同時也有一般性規律,并對促進我國新農村建設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河北省武安市白沙村是一個新農村建設的典型示范,通過近幾年發展,初步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目前,白沙村級經濟不斷壯大,為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提供了越來越堅實的物質基礎;通過集中規劃改造,村民居住條件和村容村貌都得到大幅改善;同時,村內基層治理水平不斷規范化、民主化,帶動了村民精神風貌的改善,從而使村莊整體呈現出和諧奮進的局面。
白沙村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成就
(一)生產發展: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產業類型逐漸增多
目前,白沙村創辦了多家集體企業,形成除傳統農業之外的多個產業類型組合。比如,火焰山工業有限公司、焦化廠、現代農業科技園、牧業有限公司、加油站、車隊、超市等30多家企業,村集體經濟不斷繁榮,年度經濟規模上億元。該市在提升農業產業化、科技化、規模化、高效化、集約化的同時,積極發展工業經濟,并以工業發展來反哺農業。2013年,工業利潤增長35%,工廠環保標準逐步達標;農業領域,新栽種的規模化經濟作物,為農業經濟打下基礎。工農業都取得較好成績。
(二)生活寬裕:村民物質福利不斷改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通過大力興辦企業,集體經濟發展創造了基本農業生產以外的就業機會,實現了大約95%的村民在村辦企業,并可以取得1800元月平均工資。對殘疾人及困難群體還有特殊照顧。隨著集體經濟壯大,為改善村民飲食條件,每戶每年可以領取一定的米、面、肉、菜、油等生活物資。村集體還重點支持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給考取大專以上的學生每人3000—10000元不等的獎勵。此外,18—60周歲村民免費參加新農保,60歲以上村民每月可領取200元生活費補助,參加兩次免費體檢。總之,包括搬新樓、牛奶等補助達18項之多,人均年福利額大約4862元。
2013年的福利發放情況為:醫療器械等投資270萬元、大學生補貼112萬元、豬肉89.2萬元、魚蝦酒62.62萬元、蔬菜41.6萬元、電費補貼32.4萬元、紅白事補貼28萬元、雞蛋3.45萬元。這些福利措施極大提高了村民物質生活水平。
(三)鄉風文明:“兩個文明”齊頭并進、村民生活不斷豐富
在村黨支部帶領以及全體村民共同努力下,白沙村先后獲得中央、省、市各級榮譽60多項,其中包括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等單位頒發的“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寬裕小康村”等獎項。這些實至名歸的稱號都是基層黨組織著眼全局、大膽探索,全體村民積極進取、艱苦奮斗的碩果,一方面給村集體樹立了良好社會形象,另一方面也激勵著集體成員繼續為集體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在白沙村講文明、樹新風、促和諧的發展過程中,獲得了“中國雷鋒村”稱號。村支部書記提出“光是物質富有并不幸福,只有物質精神都富有,才是真正幸福”。在此理念指導下,村內文體娛樂事業也得到極大發展。在2006年村集體投資2300萬元建成寬敞便利的文化活動中心,并投資110萬元購置了數字電影機,周末免費放映;2010年投資2100萬元建成現代化村民綜合辦公大樓,方便了黨員日常會議、遠程教育學習、民調活動等;同時,村內還建成了專門的農民活動體育場,組織了舞龍舞獅隊、文藝隊和鑼鼓隊等文體活動組織。從資金投入來看,每年大約投入180萬元進行文化項目組織和建設活動。文體活動室和圖書室都極大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村容整潔:鄉村建設規劃合理、村民居住環境大幅改善
目前的白沙村已舊貌換新顏,整個村莊建設有序、布局合理、干凈整齊,并具有較好的觀賞性。從外部環境來看,有整齊的小區、高標準校園、古典氣派的牌樓、小橋流水、亭榭樓臺;從內部設施來看,新建的綜合辦公大樓集辦公、住宿、會議、休閑、娛樂于一體,具有較高的檔次。在建設宜居鄉村目標下,白沙村不但大幅改善了居住設施,而且把居住環境打造成了園林式生活小區,十分安逸舒適。在2014年工作目標中,白沙村將開工建設4萬平方米老年公寓、10棟躍層樓、“景觀閣”彩繪工程等項目,并增設村內道路安全警示牌。
(五)管理民主:基層治理水平提升、民主化進程得到發展
在集體經濟不斷發展、集體可分配資源不斷擴大的同時,如何合理分配、處理好積累與消費的關系至關重要,要力求實現既能把村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全體村民,又能保障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壯大,這就需要有好的分配管理機制。
基層民主建設就是要服務于經濟建設和分配活動。在長期實踐中,村黨支部與村委會總結出一套有效工作機制,并將其總結為“一制三化”,強調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支部工作規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監督程序化”。這一經驗在新華社《內部參考》刊登,并得到時任總書記胡錦濤同志批示,獲得中組部發文進行推廣。在具體活動中,村黨支部、村委會堅持定期召開年度村民大會,及時全面公開黨務、財務信息,切實保障全體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白沙村成功舉辦了河北省“廉政文化建設經驗交流現場會”。
白沙村未來發展的幾點制約
作為一個基層小村莊,白沙村的發展的確堪稱新農村建設典范。但從調研情況來看,當前及未來的發展中,或許還存在以下幾個制約。
(一)村民文化素質有待提升
隨著經濟富裕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以及很多村民在農場、工廠工作,村民逐步接觸了現代化和集體外部的事務。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信息比較閉塞等原因,很多村民知識水平十分有限、眼界也不夠寬廣。未來村級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村民逐步提高科學文化素質來實現。
(二)與外界聯系度有待加強
一個村集體的經濟社會資源極其有限,要取得較好發展,必須依靠外部資源的引進。白沙村臨近211省道和青蘭高速,但距離高速入口還有較長一段距離。同時,由于周邊村莊基礎設施落后,導致其交通便捷度、對外通達度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約。
(三)發展層次有待突破
村集體可持續發展能力有限,面臨著規模限制與質量提升的雙重困難。一是企業生產方式粗放,集體企業對農村空氣環境有一定影響。在嚴格的排污限制之下,與大企業相比,村級企業節能降耗成本較大,存在規模經濟劣勢;二是人才稀缺。有一定經營管理經驗和市場意識的村民缺乏;大部分村民無專業知識儲備,利用現代技術與管理手段來提高企業效益的能力不足;三是資金規模限制。盡管白沙村得到了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支持,但是,在我國基層農村金融普遍短缺背景下,集體企業籌資規模與融資效率都是難題。
(四)政策扶持有待強化
中央政府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在“城市反哺農村”思想下,制定了一系列惠農支農政策。但在具體運行中,還存在著支農資金落實難、政策設計與基層需求銜接不緊密等問題。調研發現:農業脆弱性非常值得關注。比如,益源牧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如果出現意外牲畜疫情等,就會帶來很大損失。這需要切實的政策給予扶持。
白沙村新農村建設的經驗啟示
(一)有效發揮基層黨組織科學領導作用
從白沙村經驗可見,其黨支部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集體經濟、促進村民實現共同富裕。因此,先后被中央、省、市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稱號。基層組織的積極作用是白沙村發展經驗之一。
新農村建設涉及農村生活諸多方面,要取得實效就要完成大量工作。基層黨組織起著重要組織、帶動、引領作用,是新農村建設重要保障。首先,要發揮組織作用,集中個體力量辦大事;其次,村集體組織要提高領導力。一方面充分發揮集體自身優勢,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對接外部資源,促進資源整合。概括而言,村級組織應當發揮“團結群眾,調動積極性;匯聚民智,科學規劃;把握政策,宣傳大政方針”等主要作用,基層組織不能“缺位、越位”。
(二)充分發揮基層群眾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新農村建設與發展,是彌合城鄉二元經濟差距,實現農民、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促進國民經濟結構優化、社會分配結構合理化的必要手段,是國家重大戰略。在具體行動中,發展的根本是農民,因此調動群眾積極性、發揮以村民為主導、多方合作參與是取得成效的關鍵。
基層黨組織要聽民聲、匯民智、聚民心,團結群眾、調動其積極性。村內事務事關群眾利益,要以全體村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來制定目標、計劃。此外,在提高所有村民文化素質的同時,還要選拔、培養、重用相關人才,發揮模范帶動作用。
(三)經濟發展與基層民主建設同等重要
在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白沙村積極進行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并時刻與中央保持一致,積極宣傳黨的最新理論方針。比如,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把黨中央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思想及時進行宣傳,使黨的路線深入人心。基層民主建設是新農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集體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因此,要加強信息公開透明、推動基層民主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體現民主參與、民主監督的原則。
(四)要將近期發展與遠景規劃緊密銜接,促進可持續發展
各項村級事務都需要有合理的規劃進行指導,比如,村容村貌的整治、環境改善、集體經濟發展計劃、村級事務的“籌資籌勞”、村內福利分配等等,都需要有合理規劃。從規劃的合理性來看,一方面要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結合村級政策環境、交通區位、經濟資源、人口規模等因素,制定短期與長期的不同發展目標、實施步驟;另一方面要尊重群眾意愿,聽取群眾心聲,堅持發揚基層民主集中制。實際工作中,相關政府部門要科學指導、積極幫助村級事務發展;基層組織要發揮帶頭作用、橋梁作用;廣大村民要積極參與,獻計獻策。同時,相關方要有明確的權、責、利約束。
(五)農村經濟資源有限,要加強政府政策扶持
鄉村是國家最基層,事關國家繁榮穩定大局,是諸多國家方針政策的出發點。要加強政策扶持針對性,提高政策設計實效性。基層組織要學習、領會、宣傳、貫徹中央各項新農村發展方針政策。
在政策設計中,要加強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是加強決策前期調研,堅持政策研究要“到群眾中去”;二是發揮基層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提高基層組織群眾代表性與建言獻策能力,使中央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從群眾中來”。
在政策執行中,要保障政策落實。尤其是,在財政支農資金方面,要完善制度安排,確保支農資金及時足額到位,防止資金“跑冒滴漏”,進而充分發揮政策效力。
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原則、思路及政策建議
(一)促進新農村發展,應當堅持五點原則
從黨中央促進新農村發展的指導精神和廣泛的新農村建設實踐可以得出,必須堅持如下幾點基本原則,才能順利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一是加強基層黨組織領導與發揮群眾積極性相結合原則;二是促進農村經濟建設與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同步發展原則;三是短期建設目標與長遠發展規劃相銜接原則;四是村集體內部資源整合與政府政策支持相配合原則;五是集體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原則。
(二)積極尋找自身優勢,探索經濟發展路徑
新農村建設的路徑不是唯一的,各地要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狀況、集體經濟基礎、外在市場條件和政府產業引導規劃,來進行因地制宜的探索,走適合自己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不同類型的農村地區應當探索實施差異化發展路徑。比如,在山水自然景觀較好的地區,就要充分發揮資源比較優勢,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引進優秀企業資金、理念等來合理設計開發當地旅游景觀資源;在自然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農村地區,近幾年來依靠資源開發經濟建設往往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面臨的主要問題可能在于如何轉變經濟發展的資源路徑依賴;城鎮周邊的農村地區,要積極利用城鄉結合部的優勢,主動迎接城鎮化機遇,探索發展服務城市的經營項目,并且吸引城鎮企業將資金、技術等要素向農村流動。
(三)加強政策支持,服務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僅僅依靠村集體內部資源很多難題無法克服。因此,需要加強政府政策層面的支持,首先就是要找準當地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提供針對性的支持。
從農村基礎設施的角度來看,主要是促進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地區延伸,為便利農村地區與外部經濟聯系打下基礎;從加強農村人力資本建設的角度來看,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大學生村官制度建設,最大限度發揮其帶動作用,二是要通過政府支持的相關培訓,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從農村建設資金的角度來看,一方面有條件的上級政府部門要加大財政對當地“三農”方面投入,另一方面要在政府支持下通過合理的機制設計,發揮民間企業資本的力量,擴大資本規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作者單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