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香
(秦皇島市海港區先盛里小學,河北 秦皇島066000)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主能力”,所以我們應該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上,認真鉆研教學理論上動些腦筋。有句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六七歲的孩子,剛走進學校開始學習文化知識,還沉浸在童話故事的世界里,腦袋里想象著小動物們的活動,他們很愛聽大人給他們講一些小動物的故事。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常把書上的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編成一個個故事或者游戲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去聽去想,激發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整節課沉浸在快樂的海洋里,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的學習過程。在觀念上教師要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在實踐中敢于發揮學生特長,大膽放手,真正使課堂由過去的教師唱主角的“講堂”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學堂”,加強教學的開放性,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揮創新才能。例如:我在教學圓面積公式時,讓學生小組合作:把圓分成若干等分,分別擺成不同的圖形,學生為了表現自己,都積極參與,擺出不同的圖形。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擺出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接著教師提問:擺出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梯形的底邊、高分別和圓的哪些部分有什么聯系?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發現圓的面積和所擺出的圖形的面積沒有變化,從而得出圓的面積公式,在教科書提供的一種方法之外進行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游戲和小組討論兩種辦法動手,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激起激烈的學習愿望,從而積極自動的學習知識。如在教學“5的乘法口訣”時,可以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數字5,用這些5的物體編成兒歌;1只手有5個手指,2只手有10個手指,3只手有15個手指……然后小組協作把這些兒歌改成乘法口訣,學生在整個學習進程中興味低落,學習效果十分好。教員應該給學生提供各種條件,在班級上組織靈敏多樣,富有情趣的課外活動,如扮演體育競賽等活動,把數字使用到實踐生活中去,還可以在活動中培育學生的個人觀念、責任感和業務感,培育學生遵紀違法的盲目性與自制力,這樣有利于讓學生盲目恪守學校的制度,經過理論,從中懂得了凡事要多動腦筋、找訣竅,領會手和腦同用的好處,學生有了顯示本人才氣的時機,參與認識日益濃郁。
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教會學生探求知識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徹底改變居高臨下主宰課堂的局面,樹立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意識,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認識鐘表”一課,在教學中利用學生日常生活用的鐘表。討論如何確定整點、半點、整點剛過和快到整點,使學生感受到親切、有趣。又如:“元、角、分的認識”一課,教材中就利用了學生熟悉的人民幣,創設了“購物”的生活情境,使學生理解元、角、分之間的關系,認識了人民幣。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研究數學的材料、題材,教師要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盡可能地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和數據編制開放性、實踐性練習,以生活化方式呈現數學內容。從生活人手,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例如我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沒有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教師先拿教具在講臺上演示,然后一步步地講解計算方法和過程。而是變“教”為“導”,讓學生人人動手操作,分組討論并寫出算式。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思考,從而概括出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和余數比除數小這一規律。在整個過程中我相機引導,學生在一次次的自我發現、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過程中獲取新知。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我通過適當地提問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其找到擺脫困境的辦法;當學生取得獨立進展時,我給予及時反饋和評價,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前進的方向。
預習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另一個良好的手段,在教學之前進行預習工作,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預習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一個相對層次較淺的分析,是學習新知識之前的準備過程。通過預習工作,可以加強學生對以往知識的鞏固,并且對新知識有一個大體的了解,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網絡,從而達到知識由舊到新,從簡單到復雜的轉換。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以往的知識對新知識進行掌握和分析,從而形成良好的自主思考能力,并且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是趣味教學的源泉。因為數學要解決數學問題,經常會出現很多帶有“問號”的東西,目的是要學生把“問號”變成“問號”。而這個轉變的過程,恰恰就是知識獲得的過程。因為這樣,學生會產生滿足的愉快感及成功的喜悅感。而這種情感將會激發學生更高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不斷地去追求新的成功。當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后,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積極地參與探索新知識的學習活動,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如果可以長期堅持安排學生進行預習,就一定會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數學教學中,例如,“觀察物體”一課,學生在教學前進行預習,可以按照物體的位置,從不同的角度對正方體進行分析,通過親自動手擺放,實現對新知識的預習。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對學生探索能力的引導,讓學生了解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認識到數學對于實際生活的意義。教學工作不僅僅體現在知識的傳授上,同時也體現了對學生的激勵與引導,通過合理的引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使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學生利用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自身的學習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是進行小學數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只有讓學生主動地實踐和預習,才能提高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教師在教學課程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合理地安排教學計劃,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總之,作為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認真鉆研教材外,關鍵要從數學學科的特性和小學生的接受心理,年齡特點出發,挖掘數學生活素材,精心設計,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用形象、生動、趣味的教學藝術吸引學生,讓學生進入一種快樂、享受的學習境地。
[1]林婷.對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中學數學雜志,2009(03).
[2]蘇建新.小學數學趣味教學的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