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蓮 朱 偉
(1.常州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江蘇 常州 213016;2.常州大學懷德學院,江蘇 常州 213016)
近年來,高等教育界關于如何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是一個熱門話題,因為教學質量不僅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而且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所以提高教學質量永遠是高[1]等學校工作的主旋律。在眾多學者專家的研究成果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為,教學計劃中大部分學分和大學生的大部分學習時間都用在課堂教學上,課堂教學不但是傳授知識的殿堂,而且是培養思維方式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學環節的基礎。但是搞笑的課堂教學普遍面臨一些困難,結合現代科技的現代教學方法運用,可是減少,科技發展加速,又增加了課堂教學的難度,在困難重重的當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筆者認為一個好的激勵措施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好方法之一。
教學激勵的定義我們可以理解為:是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激勵理論的一般規律,來取多種措施與手段,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潛能,高效自主地進行學習,以獲得全面發展的教學活動、教學激勵的過程。首先,激勵必須有未滿足的需要。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需要是什么呢?是求知欲嗎?影響學生內心學習需要的因素有哪些呢?作為教師和教學工作者,當了解了這些因素以后,就可以對癥下藥,努力創設一定情境或是提供其他服務來為學生制造這種未滿足的需要。然后,當學生有了這種學習的需要以后,內心就會產生需要學習的一種緊張度。這種緊張度最終演變成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學生有多少未滿足的需要,他的內心里就有多么想要學習[1-2]。這種未滿足的需要就成為了學習動機。最后,學生有了學習的動機,必然會采取一定行為來滿足這種學習需要,最終達到降低之前的緊張度的一種平衡狀態。
對于教師來說看準適合的契機,順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尤為重要。以下對影響學習者學習動機的內部條件因素的分析:(1)學習需要,新的學習需要首先產生于好奇心。從好奇心 這一點出發,為了引發學生新的學習需要,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設置特定情境、使用多媒體材料等多種方法,使教學內容變得[2]豐富而有趣,能夠引起學生們的好奇。(2)影響學生學習需要產生的另一個常見因素是教師使用的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教師如果在普通課堂授課的基礎之上能夠靈活運用圖畫、幻燈、錄像、實驗演示等各種媒體因素,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適當轉換,能在課外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興趣小組或學科小組活動,也都會有助于學生對學習材料和學習活動產生直接的學習興趣[3]。
一個好的激勵的實施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認為激勵機制的實施應該遵循以下幾點:(1)自然性原則是指在實施激勵的時候要遵循人的本性,做到自然地、不刻意強求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順其自然 是道家思想的主要觀點之一,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一向主張無心而為,順其自然、天人合一,即一切事情的發展都要順其自然,都要符合其原有的自然規律。在教育中,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也必須要遵循著 自然 的規律,才能最終達到教育的目的。另外,西方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者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出了 自然適應性原則,指出教育要遵循人文主義的思想。他認為,教育要自然,要符合人的天性,要遵循人自然發展的規律。在激發學生學習靈感和學習熱情是也要自然地按照人的本性來實施。這一原則充分體現了人性的觀點,體現了出教育的人文關懷。(2)理解性原則這里的理解指的是教師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目前的狀況,對本科目的熱愛程度和期望程度,以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學習動機的構成結構、內外在學習因素、個人需要和志向。(3)有效性原則教師所實施的激勵措施必須是有效的,必須能夠協助學生把當前的教學主題與過去、現在的經驗以及未來的預測進行結合和聯想[5-6]。
根據以上分析和說明,在教學中能否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對教學效果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是整個激發過程的主導,在上述策略中,教師必須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認真把握課堂進程。在熟練掌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展開有技巧的講解,通過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好奇心、評價等有效策略來激勵學生。在雙語教學課堂實踐的過程中,作者發現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導致教學的效果不明顯,達不到教師預期的教學目標,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學生的學習動機沒有被充分激發出來[7]。因此,筆者根據學習動機相關理論,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了可以具體實施的激發學生興趣的策略。在已有的激勵研究中,已經有很多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們對此提出很多建議,但是不同學科的內容在雙語環境下需要的激勵策略也有所不同。因此策略研究是一條任重道遠的路,需要跟多研究者積極投入,為學術做跟多貢獻。
[1]曼 W·波特,格雷戈 A·比格利,等.激勵與工作行為[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2-9.
[2]朱峰.雙教學中的激勵制研究[J].中國電子教育,2008(3)∶64-67.
[3]杜德櫟.論教學激勵時[J].現代教育科學,2002(9)∶43-43.
[4]張承芬,宋廣文.心學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65-169.
[5]皮連生.學與教的心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290-301.
[6]Jere Brophy.激發學習動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9-42.
[7]范燕平,劉寶忠,等.高校雙教學的現狀及存在問題解析[J].職業時空,2011(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