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斌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中國種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3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連增”,農民增收實現了“十連快”,為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用世界1/10的耕地產出占世界1/4的糧食,養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這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也是中國對世界的責任。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從“一粒粟” 神奇地化為“萬顆子”,遍地金黃,是一幅美妙的豐收景象。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祖祖輩輩人春種秋收,勤勞而智慧。種子,是農業生產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種子,是未來的希望;種業,在變革中創造未來。
種業,向來與古老相連。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從神農氏嘗遍百草到教人耕作,遠古中國的采集業已經逐步向種植業過渡。在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上,處處留下了我國先民刀耕火種的足跡。中國歷史上幾次大幅度人口增長,從夏商周到西漢,每一次都離不開農業的進步,離不開農作物種子的馴化及選育。到了唐代貞觀時期,全國人口達到6000萬高峰,人口對糧食的需求,使農業技術取得新的突破。南稻北麥,但在唐朝,通過定向選育,部分地區出現“稻麥兩熟”,這歸功于“冬小麥”這個新麥品種的出現。到了兩宋和元明時期,人口突破并穩定在1億左右,這應歸功于早稻的發現與大量種植。到清康乾盛世更是突破了1億人口并持續增長,直至清末全國達到4億人口,人口每一次大幅增長都意味著農業新突破和進步,而伴隨著的是農業種業的一次次突破和發展。起源于中國的作物品種有栗、黍、稻、大豆、蘿卜、白菜、銀杏、茶等136種,占世界主要栽培植物的20.4%,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農業發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地之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理,一片田地育一粒種。不同作物適應于不同的土壤和環境。長期的辛勤勞作培養了先民對土地深深的愛惜,種子、土地、節令的完美結合,造就了和諧的中國傳統農業。
在北京中山公園有一處社稷壇,是明清時代皇帝祭祀社稷之處,即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以表示對土地和谷物這兩種實物的特別崇敬。社稷壇的壇面上鋪著五色土,分別為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這里的五色土寓意著“江山永固”。五色土,還對應著不同的農作物。
黑土:我國東北平原濕潤寒冷,微生物活動較弱,土壤中有機物分解慢積累多,所以土色較黑,被稱為“黑土地”。主要種植大豆、玉米、甜菜、水稻、亞麻和馬鈴薯。黃土:我國黃土高原的土壤呈黃色,這是由于土壤中有機物含量較少的緣故。適宜種植小麥、玉米、馬鈴薯、高粱、蕎麥和莜麥等。紅土:高溫多雨的南方土壤中礦物質風化作用強烈,分解徹底。易溶于水的礦物質幾乎流失盡,只剩氧化鐵、鋁等礦物質殘留土壤上層,形成紅土壤。這里主要種植茶葉、杉樹、油茶、馬尾松、柑橘等。青土:在排水不良或長期被淹的情況下,紅土壤中氧化鐵常被還原成淺綠色的氧化亞鐵,土壤便成了灰綠色的。主要種植水稻。白土:含有較高的鎂、鈉等鹽類的鹽土和堿土常為白色。適宜種植小麥和水稻。
農為國本,種業為先。對于中國而言,農業生產的發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種業不斷走向壯大的成長史。1949年以后,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中國傳統農業經歷了一步步孕育、發展和壯大,向現代農業轉型。小小的種子,也在農業現代化的指引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這個成長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現代農業的孕育(1949-1978年):新中國成立后,吃飯問題成為擺在人民政府面前的首要問題。天上不會掉餡餅,糧食更不會從天而降。國人吃飯問題的解決經過了三個重要步驟:防災減災、農田基本建設和改善農業生產技術。毛澤東先后提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和“廣積糧”農業政策,通過成立人民公社,把農民高度組織起來,經過了極其艱苦的努力和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中國糧食生產發生了奇跡增長,中國農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一時期,農業技術人員培育了多種優良農作物品種。
中國從1958年冬季開始,在海南島開展農業南繁育種制。經過長達50多年的發展,南繁基地早已成為全國最大、最開放、最具影響的農業科技試驗區,被譽為“中國農業科技硅谷”。 50多年來,全國育成的70%農作物新品種、約有7000個經過南繁。南繁使我國品種的更換周期由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10年縮短為目前的5-7年,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糧食生產的發展,它是中國種業的孵化器。
現代種業的發展(1978-1995年):改革開放時期以來,農村實行包產到戶,使農民真正有了自主權,中國種業也煥發出巨大的生機。這一時期,中國育種技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糧食增產增收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雜交水稻、矮稈與緊湊型玉米新品種及矮稈多抗性小麥品種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現代種業的壯大(1995-2000年):隨著優良品種增多,種業信息化成為新時代種業發展的必須要求。20世紀90年代,政府開始推進農業信息化工作,加強規劃指導,建立信息化工作體系。同時,種業人才培養也加快了步伐。國內很多農科院校都專門成立了種子科學專業。在強化原有育種工作基礎上,拓展了種業經營方面知識,并將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吸納到種子檢驗檢測體系中,全面推進了種業發展。
種業的市場化(2000年以后):新世紀以來,為促進種子產業的發展,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推動種業發展,啟動了“一城、兩區、百園”的種業發展戰略構想,并制定了相關法律規范,為種子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國種業的發展也與世界種業進一步接軌,涌現了一批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企業。2000年12月1日,國家《種子法》的頒布實施,破除了主要農作物種子壟斷專營體制,放開了種子市場,形成了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種子企業共同發展的局面。種子經濟迎來了春天,民間資本開始進入種業,使種業煥發了無窮的生機。
小種子,大夢想。種業是一個國家基礎戰略性核心產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農業常年用種量在125億公斤以上,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種子市場。新世紀的今天,中國種業正昂首闊步走向世界,為世界農業作出自己杰出的貢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理,一片田地育一粒種。不同作物適應于不同的土壤和環境。長期的辛勤勞作培養了先民對土地深深的愛惜,種子、土地、節令的完美結合,造就了和諧的中國傳統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