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曉妍

隨著新農業風生水起,資本紛紛下鄉務農。然而除了褚橙柳桃等少數巨頭借東風“火”了一把,更多的人則鎩羽而歸。淘金農業究竟是餡餅還是陷阱?在北京清原天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及“額谷”品牌創始人劉達看來,同質化是農產品營銷大忌,只有做別人沒做過的才能深度擁抱這個市場。
遭碰壁
好產品也愁沒銷路
朋友圈里大家都喜歡管他叫“達哥”,作為一名混跡“媒體圈”、“公關圈”數十年的老江湖,劉達開始對市場推廣并不以為然。這份自信來源于他對產品質量的百分百放心,“額谷”黏大米經瑞士SGS檢測,198項農殘沒有一項超標。有好的產品和到位的公關宣傳,買賣難道還難開張嗎?
但是現實豈能是一帆風順的。憑著多年積累的人脈資源,在經歷了找電商、溝通渠道之后,很多人表現出對“額谷”的興趣。但是在談到關鍵問題時,困難卻出現了:市場并非如你想象般友好。再好的產品,沒有品牌知名度,就處于弱勢,根本沒有談判地位。地位不對等的后果就是,對方總是高高在上地提出一堆看似“合理”要求,比如提供生產合格證、綠標等等各項繁瑣證明,還有額外的鋪貨成本……不僅如此,還要負責客服和售后服務。這樣算下來,不僅成本收不回來,還會虧本外加承擔多項責任,實在不是一樁劃算的買賣。
換思路
以送代賣贏取口碑
在初階段推廣受挫之后,劉達轉變了策略,他把主動權再次抓回到自己手中。“這么好的東西我要自己做,我寧可送而不賣。”在這樣的原則下,從前年到現在,通過以送代賣的形式,“額谷”漸漸用好品質贏得了用戶的信任,打開了知名度,很多人通過試吃認準了劉達的產品,成為回頭客。雖然現階段的用戶大都屬于小型客戶,但是通過朋友間的口口相傳,在去年農產品電商整體乏力的背景下,“額谷”“曲線救國”活了下來。
在農產品營銷圈,達哥一直秉承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別人做過的我們不做,如果做就是等死。”在他看來,當前的農產品市場同質化嚴重,大家擠破腦袋去爭搶日趨飽和的市場,這樣下來只能多方俱損。要想讓你的產品既叫好又叫座,首先要讓產品學會講故事,而且是獨一無二的好故事,這樣才能吸引消費者,再用好品質留住消費者,贏得口碑。
樹品牌
老味道打造新形象
說到底,劉達看重的是產品品牌和形象的建立,發起“達哥拯救老味道”行動,也正是他近幾年投身農業的思考和沉淀。三年來,劉達穿行于遼寧清原的田間地頭,接觸到了東北地區一些特別好吃但卻異常稀缺的老味道物種,像黏大米、黏黃米、黏高粱……這些老味道、老物種,承載著關于百姓生活、歲月波瀾的時代記憶,承載著純粹美好的親情回憶。如果不及時保護和拯救,就會永遠錯過。一部《舌尖上的中國》讓鄉土美食再成經典,讓傳統食材重受追捧,人們眼睛中看到的不單單是美食,更多的是這些樸素的食物中所承載的那種質樸安寧的生活印記。人在變,環境在變,但是停留在記憶里的老味道不會變,綿遠悠長,儼然化身現代人的一種精神寄托。因此,對于原本看似普通的主糧品種,“額谷”卻堅持采用最古老的生產方式:人工耕種,人工除草,人工收割,保證沒有除草劑,不受到機械廢氣污染。用如此苛刻的生產方式生產,每一粒糧食都顯得彌足珍貴。披上懷舊的外衣,給自己打造出一張“原生態老味道”的名片。
精耕細作,用心良苦,終有回報。東北“黏字”系列產品一經推出,不僅叫好,還收獲了豐厚的訂單。往年春節后都是農產品銷售淡季,但是僅今年2-4月銷售額就達到了48.8萬元,令劉達著實有些喜出望外。此外,得益于他豐富的媒體資源,今年央視財經頻道就劉達和他的“額谷”產品做了一次專題報道。在短短20分鐘的短片中,“額谷”所追求的天然、健康、原生態被完全呈現在觀眾面前。節目播出后效果顯著,不僅帶動電商銷售額直線上升,經銷商也慕名而來。連劉達自己都不禁表示,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找到好產品不難,而找到合適的人為產品“背書”卻很難得,就像獲得獨門秘籍一樣,能夠讓成功提速。
從劉達和他的“額谷”系列產品中我們不難看出,農業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業,需要長期的堅守和探索。農產品營銷不應該僅僅在賣產品的階段,超前一點,我們賣概念,賣理念,賣的更是品質和情懷。走一條別人都沒走過的路,雖然可能會碰壁,可能滿是泥濘曲折,可能沒那么容易成功,但是只要方向對了,還怕路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