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磊
摘 要 目的:探討兩種尿流改道術對老年膀胱全切除術患者術后短期并發癥的影響。方法:選取78例我院收治的老年膀胱癌全切除術患者,按數字隨機法將患者分為A組和B組,每組患者39例,A組和B組患者分別采用輸尿管皮膚造口術和原位新膀胱術的尿流改道手術。比較兩組術后短期并發癥、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和療效。結果:A組患者短期并發癥發生率和總并發癥發生率均較B組降低,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和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則較B組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B組比較,A組患者治療效果顯著比例和總治療有效率均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輸尿管皮膚造口術較原位新膀胱術可更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縮短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和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并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輸尿管皮膚造口術 尿流改道術 膀胱全切除術 術后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699; R737.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15-0055-04
Influence of two kinds of urinary diversion operation on short-term
complication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ncer radical operation*
WANG Lei
(Uropoiesis Surgical Department, Peoples Hospital of YiChun City, Jiangxi Province, Yichun 33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wo kinds of urinary diversion operation on short-term complication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ncer radical operation. Methods: Seventy-eight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B with 39 patients each according to digital random method and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ureterocutaneostomy (in group A) or neobladder (in group B) urinary diversion operation. Short-term complications and times for operation, postoperative wound healing, the recovery of intestinal function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cidence of short-term complications and total complication was lower in group A than in group B, and times for operation, wound healing and the recovery of intestinal function were less in group A than in group B.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mpared with group B, the ratio of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group A,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Conclusion: Ureterocutaneostomy urinary diversion operation can more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hort term complications, shorten the times for the operation, wound healing and the recovery of intestinal function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compared with neobladder urinary diversion operation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use.
KEY WORDS ureterocutaneostomy; urinary diversion operation; radical cystectom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膀胱癌的發病以老年男性居多,在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中膀胱癌在泌尿系統惡性腫瘤中居于首位,可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1-2]。目前膀胱癌治療的首選方法是全膀胱切除術[3]。全膀胱切除術的應用需要配合正確的尿流改道方式進行治療,才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及術后生活質量[4]。本研究探討輸尿管皮膚造口術和原位新膀胱術對老年膀胱全切除術患者術后短期并發癥和治療有效率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選取78例2008年1月-2013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老年膀胱癌全切除術患者,按數字隨機法將患者分為A組和B組,每組患者39例。其中鱗癌14例,腺癌26例,移行細胞癌35例,其他類型3例,均為原發性膀胱癌。 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膀胱切除術,且在術前經CT和B超檢查泌尿系統,均未發現嚴重的肺心病及凝血功能障礙史,患者均無肝腎功能障礙和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且于術前簽署知情同意書。A組患者病理分期分級為T1期的患者6例,T2期的患者9例,T3期的患者14例,T4期的患者10例,平均收縮壓(74.85±9.74) mmHg,平均舒張壓(103.74±10.74)mmHg。其中男21例,年齡58~82歲,平均年齡(67.28±16.34)歲,女18例,年齡61~87歲,平均年齡(71.32±15.82)歲。B組患者病理分期分級為T1期的患者7例,T2期的患者11例,T3期的患者13例,T4期的患者8例,平均收縮壓(72.62±9.91)mmHg,平均舒張壓(105.27±11.84)mmHg,其中男17例,年齡60~86歲,平均年齡(73.05±13.74)歲,女22例,年齡65~88歲,平均年齡(73.63±15.41)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連續硬膜外麻醉下于下腹部正中切口行全膀胱切除根治術,使膀胱暴露并在近膀胱處切斷臍正中韌帶和雙側輸尿管。對尿液進行引流,分離膀胱側后壁和后壁并向下游離至精囊和直腸前壁之后摘除膀胱。切除完成后進行盆腔淋巴結的清掃,手術均由同一醫生完成。淋巴結清掃完成后進行尿流改道術,A組患者在全膀胱切除術后采用輸尿管皮膚造口術進行尿流改道手術。具體操作為:游離雙側輸尿管并將輸尿管移位至前腹壁并于雙側腹直肌外側造口引出輸尿管,保持輸尿管前端無張力扭曲。輸尿管遠端呈外翻以便與腹壁吻合,留置輸尿管支架引流。B組患者在全膀胱切除術后采用原位新膀胱術進行尿流改道手術。具體操作為:取距離回盲部12 cm處40~50 cm長的回腸段,沿著系膜緣縱行剖開并折疊成U型,縫合后作為新的膀胱替代切除的膀胱。重建后的新膀胱近端與雙輸尿管吻合,遠端與尿道殘端及前列包吻合,留置輸尿管支架和導管引流。
評價方法
由專門的護士對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和腸道功能恢復時間進行記錄和統計,并進行8~11個月的隨訪。療效評定[5]:顯著為膀胱腫瘤無復發且手術創面愈合良好;好轉為膀胱腫瘤有或無復發且手術創面愈合較快;無效為膀胱腫瘤復發且手術創面長期無法愈合甚至惡化。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以及療效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和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A組患者術后腸梗阻、尿路感染、傷口感染、圍手術期死亡和其他(肺感染、漏尿、肝腎功能障礙,失血量過大,貧血等)短期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總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B組患者,其中A組其他并發癥為1例患者患有肝腎功能障礙,B組其他并發癥為1例漏尿,1例貧血,1例失血量過大和2例肝腎功能障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兩組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和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與B組比較,A組患者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和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均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結果見表2。
兩組療效比較
A組和B 組療效為好轉的患者比例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療效為顯著的患者比例和治療總有效率均較B組顯著提高,治療無效率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1),結果見表3。
討論
膀胱癌是目前我國常見的泌尿系統腫瘤,好發于50~70歲的老年人。膀胱切除術是局限期膀胱癌的主要治療方式,而膀胱癌全切除術患者均需行尿道改流術[6]。全麻下膀胱癌根治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膀胱癌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可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但其創面較大,患者術后亦容易發生感染、腸梗阻等并發癥。原位尿流改道術具有保持患者術后原位排尿功能及良好的排尿控制能力等特點,其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均優于其他術式,因此,近年來廣泛被國內外泌尿外科醫生所采用,但其手術難度較大且使用范圍較廣[7]。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具有時間短、難度和出血量較少、恢復迅速等特點,但患者無法自己控制排尿且會發生輸尿管狹窄性壞死等并發癥,一般只用于情況較差、預期生命較短和生活期望值較低的患者[8]。原位尿流改道術和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兩種尿流改道術對老年膀胱全切除術患者術后并發癥和恢復情況影響的研究可為老年膀胱全切除術患者尿流改道術的選擇和使用提供臨床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進行尿流改道的患者術后腸梗阻、尿路感染、傷口感染、圍手術期死亡、肝腎功能障礙、失血量過大、貧血等短期并發癥的發生以及總并發癥的發生均減少,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進行尿流改道較采用原位尿流改道術進行尿流改道可更有效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應用于老年膀胱全切除術患者可在保證徹底清除腫瘤的前提下降低患者術后各類并發癥的發生從而獲得更佳的生活質量和預后。采用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的老年膀胱全切除術患者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和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均縮短,尿管皮膚造口手術進行尿流改道較采用原位尿流改道術進行尿流改道可更有效地減少患者手術時間和恢復時間,更有利于患者的迅速恢復。采用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的老年膀胱全切除術患者療效顯著的患者和治療總有效率均較高,尿管皮膚造口手術進行尿流改道較采用原位尿流改道術進行尿流改道療效更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實驗中圍手術期和肺感染導致死亡的患者例數均較高,因此,兩種尿流改道術均應做相應地改進以便更好地控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圍手術期患者的死亡例數。
綜上所述,輸尿管皮膚造口術可縮短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和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減少短期并發癥的發生,并提高治療效果,輸尿管皮膚造口術在老年膀胱全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優于原位尿流改道術,尤其適用于年齡較大,預期壽命較短,健康狀況較差的患者。
參考文獻
歐陽晨思. 膀胱癌淋巴結清掃的研究進展[J]. 江西醫藥, 2012, 47(9): 825-829.
Herr HW. Narrow-band imaging evaluation of bladder tumors[J]. Curr Urol Rep, 2014,15(4): 395.
鴉杏鵬, 劉云松, 張龍泳, 等. 改良Sigma直腸膀胱術32例報告[J]. 江西醫藥, 2010, 45(10): 991-992.
呂志勇, 吳小候, 陳福寶, 等. 膀胱全切術后不同尿流改道治療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研究[J]. 重慶醫學, 2012, 41(2): 140-141.
尹淑玲, 劉巖, 施慧, 等. 全身化療加吡柔比星熱灌注化療治療晚期膀胱癌患者的療效及護理干預對生存質量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 32(16): 3416-3418.
朱斌, 項明峰, 潘正躍, 等. 根治性膀胱全切術后尿流改道術式的選擇分析[J]. 江西醫藥, 2009, 44(1): 28-30.
張巍巍, 汪朔, 余謙. 不同尿流改道術式在老年膀胱癌患者術中的應用比較[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 34(2): 488-490.
楊林, 吳小候, 陳在賢, 等. 全膀胱切除137例臨床分析[J]. 重慶醫學, 2012, 41(2): 129-130.
(收稿日期:2014-05-23)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選取78例2008年1月-2013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老年膀胱癌全切除術患者,按數字隨機法將患者分為A組和B組,每組患者39例。其中鱗癌14例,腺癌26例,移行細胞癌35例,其他類型3例,均為原發性膀胱癌。 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膀胱切除術,且在術前經CT和B超檢查泌尿系統,均未發現嚴重的肺心病及凝血功能障礙史,患者均無肝腎功能障礙和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且于術前簽署知情同意書。A組患者病理分期分級為T1期的患者6例,T2期的患者9例,T3期的患者14例,T4期的患者10例,平均收縮壓(74.85±9.74) mmHg,平均舒張壓(103.74±10.74)mmHg。其中男21例,年齡58~82歲,平均年齡(67.28±16.34)歲,女18例,年齡61~87歲,平均年齡(71.32±15.82)歲。B組患者病理分期分級為T1期的患者7例,T2期的患者11例,T3期的患者13例,T4期的患者8例,平均收縮壓(72.62±9.91)mmHg,平均舒張壓(105.27±11.84)mmHg,其中男17例,年齡60~86歲,平均年齡(73.05±13.74)歲,女22例,年齡65~88歲,平均年齡(73.63±15.41)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連續硬膜外麻醉下于下腹部正中切口行全膀胱切除根治術,使膀胱暴露并在近膀胱處切斷臍正中韌帶和雙側輸尿管。對尿液進行引流,分離膀胱側后壁和后壁并向下游離至精囊和直腸前壁之后摘除膀胱。切除完成后進行盆腔淋巴結的清掃,手術均由同一醫生完成。淋巴結清掃完成后進行尿流改道術,A組患者在全膀胱切除術后采用輸尿管皮膚造口術進行尿流改道手術。具體操作為:游離雙側輸尿管并將輸尿管移位至前腹壁并于雙側腹直肌外側造口引出輸尿管,保持輸尿管前端無張力扭曲。輸尿管遠端呈外翻以便與腹壁吻合,留置輸尿管支架引流。B組患者在全膀胱切除術后采用原位新膀胱術進行尿流改道手術。具體操作為:取距離回盲部12 cm處40~50 cm長的回腸段,沿著系膜緣縱行剖開并折疊成U型,縫合后作為新的膀胱替代切除的膀胱。重建后的新膀胱近端與雙輸尿管吻合,遠端與尿道殘端及前列包吻合,留置輸尿管支架和導管引流。
評價方法
由專門的護士對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和腸道功能恢復時間進行記錄和統計,并進行8~11個月的隨訪。療效評定[5]:顯著為膀胱腫瘤無復發且手術創面愈合良好;好轉為膀胱腫瘤有或無復發且手術創面愈合較快;無效為膀胱腫瘤復發且手術創面長期無法愈合甚至惡化。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以及療效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和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A組患者術后腸梗阻、尿路感染、傷口感染、圍手術期死亡和其他(肺感染、漏尿、肝腎功能障礙,失血量過大,貧血等)短期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總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B組患者,其中A組其他并發癥為1例患者患有肝腎功能障礙,B組其他并發癥為1例漏尿,1例貧血,1例失血量過大和2例肝腎功能障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兩組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和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與B組比較,A組患者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和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均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結果見表2。
兩組療效比較
A組和B 組療效為好轉的患者比例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療效為顯著的患者比例和治療總有效率均較B組顯著提高,治療無效率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1),結果見表3。
討論
膀胱癌是目前我國常見的泌尿系統腫瘤,好發于50~70歲的老年人。膀胱切除術是局限期膀胱癌的主要治療方式,而膀胱癌全切除術患者均需行尿道改流術[6]。全麻下膀胱癌根治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膀胱癌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可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但其創面較大,患者術后亦容易發生感染、腸梗阻等并發癥。原位尿流改道術具有保持患者術后原位排尿功能及良好的排尿控制能力等特點,其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均優于其他術式,因此,近年來廣泛被國內外泌尿外科醫生所采用,但其手術難度較大且使用范圍較廣[7]。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具有時間短、難度和出血量較少、恢復迅速等特點,但患者無法自己控制排尿且會發生輸尿管狹窄性壞死等并發癥,一般只用于情況較差、預期生命較短和生活期望值較低的患者[8]。原位尿流改道術和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兩種尿流改道術對老年膀胱全切除術患者術后并發癥和恢復情況影響的研究可為老年膀胱全切除術患者尿流改道術的選擇和使用提供臨床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進行尿流改道的患者術后腸梗阻、尿路感染、傷口感染、圍手術期死亡、肝腎功能障礙、失血量過大、貧血等短期并發癥的發生以及總并發癥的發生均減少,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進行尿流改道較采用原位尿流改道術進行尿流改道可更有效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應用于老年膀胱全切除術患者可在保證徹底清除腫瘤的前提下降低患者術后各類并發癥的發生從而獲得更佳的生活質量和預后。采用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的老年膀胱全切除術患者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和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均縮短,尿管皮膚造口手術進行尿流改道較采用原位尿流改道術進行尿流改道可更有效地減少患者手術時間和恢復時間,更有利于患者的迅速恢復。采用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的老年膀胱全切除術患者療效顯著的患者和治療總有效率均較高,尿管皮膚造口手術進行尿流改道較采用原位尿流改道術進行尿流改道療效更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實驗中圍手術期和肺感染導致死亡的患者例數均較高,因此,兩種尿流改道術均應做相應地改進以便更好地控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圍手術期患者的死亡例數。
綜上所述,輸尿管皮膚造口術可縮短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和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減少短期并發癥的發生,并提高治療效果,輸尿管皮膚造口術在老年膀胱全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優于原位尿流改道術,尤其適用于年齡較大,預期壽命較短,健康狀況較差的患者。
參考文獻
歐陽晨思. 膀胱癌淋巴結清掃的研究進展[J]. 江西醫藥, 2012, 47(9): 825-829.
Herr HW. Narrow-band imaging evaluation of bladder tumors[J]. Curr Urol Rep, 2014,15(4): 395.
鴉杏鵬, 劉云松, 張龍泳, 等. 改良Sigma直腸膀胱術32例報告[J]. 江西醫藥, 2010, 45(10): 991-992.
呂志勇, 吳小候, 陳福寶, 等. 膀胱全切術后不同尿流改道治療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研究[J]. 重慶醫學, 2012, 41(2): 140-141.
尹淑玲, 劉巖, 施慧, 等. 全身化療加吡柔比星熱灌注化療治療晚期膀胱癌患者的療效及護理干預對生存質量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 32(16): 3416-3418.
朱斌, 項明峰, 潘正躍, 等. 根治性膀胱全切術后尿流改道術式的選擇分析[J]. 江西醫藥, 2009, 44(1): 28-30.
張巍巍, 汪朔, 余謙. 不同尿流改道術式在老年膀胱癌患者術中的應用比較[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 34(2): 488-490.
楊林, 吳小候, 陳在賢, 等. 全膀胱切除137例臨床分析[J]. 重慶醫學, 2012, 41(2): 129-130.
(收稿日期:2014-05-23)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選取78例2008年1月-2013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老年膀胱癌全切除術患者,按數字隨機法將患者分為A組和B組,每組患者39例。其中鱗癌14例,腺癌26例,移行細胞癌35例,其他類型3例,均為原發性膀胱癌。 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膀胱切除術,且在術前經CT和B超檢查泌尿系統,均未發現嚴重的肺心病及凝血功能障礙史,患者均無肝腎功能障礙和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且于術前簽署知情同意書。A組患者病理分期分級為T1期的患者6例,T2期的患者9例,T3期的患者14例,T4期的患者10例,平均收縮壓(74.85±9.74) mmHg,平均舒張壓(103.74±10.74)mmHg。其中男21例,年齡58~82歲,平均年齡(67.28±16.34)歲,女18例,年齡61~87歲,平均年齡(71.32±15.82)歲。B組患者病理分期分級為T1期的患者7例,T2期的患者11例,T3期的患者13例,T4期的患者8例,平均收縮壓(72.62±9.91)mmHg,平均舒張壓(105.27±11.84)mmHg,其中男17例,年齡60~86歲,平均年齡(73.05±13.74)歲,女22例,年齡65~88歲,平均年齡(73.63±15.41)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連續硬膜外麻醉下于下腹部正中切口行全膀胱切除根治術,使膀胱暴露并在近膀胱處切斷臍正中韌帶和雙側輸尿管。對尿液進行引流,分離膀胱側后壁和后壁并向下游離至精囊和直腸前壁之后摘除膀胱。切除完成后進行盆腔淋巴結的清掃,手術均由同一醫生完成。淋巴結清掃完成后進行尿流改道術,A組患者在全膀胱切除術后采用輸尿管皮膚造口術進行尿流改道手術。具體操作為:游離雙側輸尿管并將輸尿管移位至前腹壁并于雙側腹直肌外側造口引出輸尿管,保持輸尿管前端無張力扭曲。輸尿管遠端呈外翻以便與腹壁吻合,留置輸尿管支架引流。B組患者在全膀胱切除術后采用原位新膀胱術進行尿流改道手術。具體操作為:取距離回盲部12 cm處40~50 cm長的回腸段,沿著系膜緣縱行剖開并折疊成U型,縫合后作為新的膀胱替代切除的膀胱。重建后的新膀胱近端與雙輸尿管吻合,遠端與尿道殘端及前列包吻合,留置輸尿管支架和導管引流。
評價方法
由專門的護士對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和腸道功能恢復時間進行記錄和統計,并進行8~11個月的隨訪。療效評定[5]:顯著為膀胱腫瘤無復發且手術創面愈合良好;好轉為膀胱腫瘤有或無復發且手術創面愈合較快;無效為膀胱腫瘤復發且手術創面長期無法愈合甚至惡化。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以及療效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和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A組患者術后腸梗阻、尿路感染、傷口感染、圍手術期死亡和其他(肺感染、漏尿、肝腎功能障礙,失血量過大,貧血等)短期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總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B組患者,其中A組其他并發癥為1例患者患有肝腎功能障礙,B組其他并發癥為1例漏尿,1例貧血,1例失血量過大和2例肝腎功能障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兩組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和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與B組比較,A組患者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和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均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結果見表2。
兩組療效比較
A組和B 組療效為好轉的患者比例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療效為顯著的患者比例和治療總有效率均較B組顯著提高,治療無效率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1),結果見表3。
討論
膀胱癌是目前我國常見的泌尿系統腫瘤,好發于50~70歲的老年人。膀胱切除術是局限期膀胱癌的主要治療方式,而膀胱癌全切除術患者均需行尿道改流術[6]。全麻下膀胱癌根治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膀胱癌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可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但其創面較大,患者術后亦容易發生感染、腸梗阻等并發癥。原位尿流改道術具有保持患者術后原位排尿功能及良好的排尿控制能力等特點,其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均優于其他術式,因此,近年來廣泛被國內外泌尿外科醫生所采用,但其手術難度較大且使用范圍較廣[7]。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具有時間短、難度和出血量較少、恢復迅速等特點,但患者無法自己控制排尿且會發生輸尿管狹窄性壞死等并發癥,一般只用于情況較差、預期生命較短和生活期望值較低的患者[8]。原位尿流改道術和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兩種尿流改道術對老年膀胱全切除術患者術后并發癥和恢復情況影響的研究可為老年膀胱全切除術患者尿流改道術的選擇和使用提供臨床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進行尿流改道的患者術后腸梗阻、尿路感染、傷口感染、圍手術期死亡、肝腎功能障礙、失血量過大、貧血等短期并發癥的發生以及總并發癥的發生均減少,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進行尿流改道較采用原位尿流改道術進行尿流改道可更有效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應用于老年膀胱全切除術患者可在保證徹底清除腫瘤的前提下降低患者術后各類并發癥的發生從而獲得更佳的生活質量和預后。采用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的老年膀胱全切除術患者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和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均縮短,尿管皮膚造口手術進行尿流改道較采用原位尿流改道術進行尿流改道可更有效地減少患者手術時間和恢復時間,更有利于患者的迅速恢復。采用輸尿管皮膚造口手術的老年膀胱全切除術患者療效顯著的患者和治療總有效率均較高,尿管皮膚造口手術進行尿流改道較采用原位尿流改道術進行尿流改道療效更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實驗中圍手術期和肺感染導致死亡的患者例數均較高,因此,兩種尿流改道術均應做相應地改進以便更好地控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圍手術期患者的死亡例數。
綜上所述,輸尿管皮膚造口術可縮短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和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減少短期并發癥的發生,并提高治療效果,輸尿管皮膚造口術在老年膀胱全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優于原位尿流改道術,尤其適用于年齡較大,預期壽命較短,健康狀況較差的患者。
參考文獻
歐陽晨思. 膀胱癌淋巴結清掃的研究進展[J]. 江西醫藥, 2012, 47(9): 825-829.
Herr HW. Narrow-band imaging evaluation of bladder tumors[J]. Curr Urol Rep, 2014,15(4): 395.
鴉杏鵬, 劉云松, 張龍泳, 等. 改良Sigma直腸膀胱術32例報告[J]. 江西醫藥, 2010, 45(10): 991-992.
呂志勇, 吳小候, 陳福寶, 等. 膀胱全切術后不同尿流改道治療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研究[J]. 重慶醫學, 2012, 41(2): 140-141.
尹淑玲, 劉巖, 施慧, 等. 全身化療加吡柔比星熱灌注化療治療晚期膀胱癌患者的療效及護理干預對生存質量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 32(16): 3416-3418.
朱斌, 項明峰, 潘正躍, 等. 根治性膀胱全切術后尿流改道術式的選擇分析[J]. 江西醫藥, 2009, 44(1): 28-30.
張巍巍, 汪朔, 余謙. 不同尿流改道術式在老年膀胱癌患者術中的應用比較[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 34(2): 488-490.
楊林, 吳小候, 陳在賢, 等. 全膀胱切除137例臨床分析[J]. 重慶醫學, 2012, 41(2): 129-130.
(收稿日期:201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