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導語
古詩云:“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每年的6月上旬,便會有一支世界上最為龐大的“趕考大軍”走進遍布于華夏大地的戒備森嚴的考場,接受命題專家們為他們量身定制的那份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今后人生走向的分量輕盈而意義凝重的高考試卷的測試。與此同時,沿襲多年的高考機制、考試模式和考試內容亦會再次成為公眾關注和評議的焦點。高考制度和考試模式乃“肉食者謀之”,普通百姓一般只能被動接受,研究它的,多為教育行政部門和專業人士;至于考試內容,往往直接影響到每位考生的成績,其深淺難易總會招致多方的褒貶。這當中,高考首日亮相、分值最大的作文題更是倍受關注,對它的分析評價,會成為開考后從專家學者到尋常百姓乃至大小媒體長時間喋喋不休的話題。
出于職業原因,我總會在每年高考開考后的第一時間去搜集當年的高考作文題,并不揣谫陋,對之作一點粗淺的分析。在做這項工作的時候,我曾興奮過,也曾沮喪過。個中滋味,真是一言難盡。當我搜集、整理完2014年全國18套高考試卷作文題的時候,感覺到一種淡淡的失望——或許緣于多年從事這一工作而產生的審美疲勞。從總體上看,今年的作文題與前幾年相比,從內容到形式均未有突破,質量上甚至有所回落。可以用8個字總括2014年高考作文題的特點,就是“避實就虛,理重于情”。探討人生哲理的文題近乎一半,對社會、自然、民生的關注充其量不過是一種點綴,讓人隱約感受到一股魏晉崇尚的清談之風。
略顯玄虛的人生哲理
中學生處于人生的成長階段,讓他們多明白一些人生哲理,多了解一些生活經驗著實很有必要。但是應當注意兩點:一是這些人生哲理必須切合當今中學生的實際,既不能無端拔高,又不能低級庸俗;二是學生畢竟是十七八歲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對人生經驗的領悟和積累,而不是讓他們來空談人生。讓中學生去暢談人生之要義大多會淪為一種清談。
談人生哲理,“心態”似乎是一個繞不開去的話題。因為在不少人看來,“心態決定人生”。今年的山東卷和福建卷提供的作文材料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其命意有著驚人的相似。山東卷提供的材料是:“窗子就是一個畫框,從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見一幅圖畫。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鬧,有人看到的是靜……”福建卷提供的材料則是:“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懸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卻是棧道橋梁。”
兩則材料的立意可以用一句古語來概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人類社會,都可能因觀者的身份、心態、學養、氣質等方面的差異而產生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感覺。這與當年魯迅先生談《紅樓夢》的命意在不同的讀者眼中會相去甚遠頗有幾分相像:“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所以,擁有健康的心態、卓越的學識對于我們積極面對生活、感悟人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們更應明白,自然環境、社會生活畢竟是一種客觀存在,而這種客觀存在絕不會因為我們對它的主觀看法不同而發生變異,就像《紅樓夢》不至于因為革命家或道學家的某些看法而真正變成宣揚革命的廣告或誨淫誨盜的教材,霧霾天也不會因為你心存詩意就生出“遠引若至,臨之已非”的朦朧美。人們需要得到的是這個世界的真相,而非你以為它是什么;那些虛無縹緲的美妙幻覺只會耽誤了我們對自然、對社會的認知。
與上面兩則材料題旨接近的,還有湖北卷提供的材料:“游客們來到山腳下,這里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游客問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嗎?有人答沒有,有人答有。于是有人留在山腳賞景,有人繼續爬山。來到山腰,這里古木參天,林靜山幽。問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嗎?有人答沒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于是,有人在山腰流連,有人繼續攀登。來到山頂,只見云海茫茫,群山隱約。”說真的,如果我是考生,讀了這段絮絮叨叨、重復單調的文字,真的難以激發起創作的沖動。觀其立意,也談不上有何新穎特別之處。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對山間自然風物,每個人都可能有其獨到的感受,無論是喜歡山腳下的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流連山腰的古木參天、林靜山幽,還是鐘愛山頂的云海茫茫、群山隱約,都無可厚非。遍覽山水、登臨絕頂固然值得稱道,偏愛一隅、流連忘返也無可指責。所謂“境隨心轉”,一個人喜愛什么樣的景物,完全取決于他的審美趣味、欣賞口味,別人無從褒貶。就像生活中,一個人選擇什么樣的信仰和生活,別人除了尊重,別無選擇。
上海卷和四川卷提供的材料依然有關人生,只是話題要稍稍凝重一些。上海卷提供的材料是:“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讀了這則材料,我首先想到的是盧梭的那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又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材料中的“穿越沙漠”可以看作是對人生旅程的一種隱喻:在我們的人生中,自由總是相對的,而不自由卻是絕對的;或者說,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場戴著手銬腳鐐的舞蹈。所以,如何將我們“不自由”的人生過出最“自由”的境界,或者說如何將“自由”的外延與“不自由”的底線相重疊,這才是我們人生當中分量最重的一道考題。四川卷提供的材料是:“人,只有自己站起來之后,這個世界才能屬于他。”從人類的進化史和發展史來看,當初我們蜷縮在山洞里、攀附在樹枝上的時候,這個世界不屬于我們;當我們匍匐在異族的腳下,屈膝于權貴者的寶座前的時候,這個世界不屬于我們;當我們只是精神的侏儒和思想的爬蟲的時候,這個世界同樣不屬于我們……只有當我們的精神與身體都屹立在這個地球上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擁有這個世界!這兩則材料的共同點是具有哲學的深邃性和思辨性,但缺點也在這里——如果作政治考題更好,作為作文,話題顯得過大了。
既然是高考,有關青年和青春的話題總不免會被提起。涉及這一話題的有浙江卷和江蘇卷。其中,浙江卷提供的材料屬于“由虛而實”:“門與路永遠相連,門是路的終點,也是路的起點,它可以擋住你的腳步,也可以讓你走向世界。大學的門,一邊連接已知,一邊通向未知。學習、探索、創造是它的通行證。大學的路,從過去通向未來,無數腳印在這里交集,有的很淺,有的很深。”如果就在“門與路”上做文章,文章可以寫得空靈飄逸,但難免虛空;一旦加上“大學”限制,實則實矣,卻極易使考生騰挪不開,落入“憧憬未來,暢想大學生活”的窠臼。命題者的這一“混搭”估計會使不少考生苦于有才華卻難以施展。江蘇卷的材料是:“有人說,沒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說,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會老去。這種想法其實是天真的,我們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種像自然一樣長存不朽的信念。”老實說,這段話我到現在都讀不大明白,不知道命題者的真正命意是什么:是肯定青春不朽之說,還是認定無不朽之青春?后者一般是不大可能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考作文的立意的。因此,縱使認定青春速朽,其本意也是希望人們珍惜青春,奮發圖強,而不是僅僅“吃青春飯”,讓青春最終成為一種傷感的記憶。在這段話中,有一個詞語我以為很值得關注,這就是“天真”——人生其實是需要一點天真的,哪怕他已不再擁有天真爛漫的年紀。任何堅信未來、心存夢想、樂觀處事的人其實都有著一顆天真的心。守住天真,守住夢想,其實也是守住了青春。沒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大自然,不朽的惟有精神。
具體而微的生活細節
在今年的高考作文題中,有些材料揭示的已經不能稱之為人生哲理,只能叫做生活習慣或生活細節。如重慶卷所供材料是:“一個游客去波羅的海海濱度假,找到一處房屋,打算同房東——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簽下租房合同。老人勸他不妨先試住幾天,看究竟合適不合適,再作決定。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滿意。到第5天,將要簽合同時,卻發生了一點意外:一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電話告訴了老人,老人說:‘不要緊,你又不是故意的,我過來簽合同時再拿一個來。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掃了。不久,老人來了,進屋后就問:‘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說,已裝進垃圾袋,放到門外了。老人趕緊出門,打開垃圾袋看過后,臉色凝重地對游客說:‘對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給你了。然后,老人仔細地將玻璃碎片一一撿了出來,放入另一個垃圾袋,寫上:‘玻璃碎片,危險!”這則材料的主旨,小而言之,是關于垃圾分裝;大而言之,是一個人的生活細節體現了他的人生修養。尤其是“去波羅的海海濱度假”的土豪們,更須“習慣與金錢齊飛”,至少不能在“外人”面前丟國人的臉,讓“不文明”成為中國人的代名詞。
新課標Ⅱ卷提供的材料,就更是“實在”:“不少人因為喜歡動物而給它們喂食,某自然保護區的公路邊卻有如下警示:給野生動物喂食,易使它們喪失覓食能力。不聽警告執意喂食者,將依法懲處。”這段材料可以從兩個層面分析其含意:一是人們要注意自己的公德心和行為習慣,二是人類應當思考究竟什么樣的行為才是善待動物乃至善待人類自己。不過我們在旅游的過程中經常看到一些旅游景點大張旗鼓地向游客兜售動物食料,以此作為一種牟利手段。當然更多的動物園都不主張你去喂食,因為動物的喂食是很有講究的。擔心這些動物“喪失覓食能力”而禁止喂食,如果不是園區工作人員蒙人,就是命題者的臆斷。
北京卷選用的材料很多與本土相關,今年又推出了北京的“老規矩”:“北京過去有許多‘老規矩,如‘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不許管閑事兒、‘笑不露齒,話不高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時不許隨便動主人家的東西、‘忠厚傳世,勤儉持家等,這些從小就被要求遵守的準則,影響了一輩輩的北京人。世易時移,這些老規矩漸漸被人們淡忘了。不久前,有網友陸續把一些老規矩重新整理出來貼到網上,引發了一片熱議”。這些北京的“老規矩”其實差不多就是中華民族的“老規矩”。我家鄉與北京相距甚遠,但這些規矩老一輩都曾對我耳提面命過。其實,這些都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生活守則”,當然有積極的因子,也有消極的成分,我們需要的是像對待中華傳統文化一樣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這些“老規矩”蛻變為“新規矩”。
說到“生活守則”,不能不提及今年的新課標Ⅰ卷所提供的材料:“山羊過獨木橋是為民學校傳統的團體比賽項目。規則是,雙方隊員兩兩對決,同時相向而行,走上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獨木橋,能突破對方阻攔成功過橋者獲勝,最后以全隊通過的人數多少決定勝負。因此習慣上,雙方相遇時,會像山羊抵角一樣,盡力使對方落下橋,自己通過。不過,今年預賽中出現了新情況:有一組比賽,雙方選手相遇時,互相抱住,轉身換位,全都順利地過了橋。這種做法當場引發了觀眾、運動員和裁判員的激烈爭論。事后,與此相關的爭論還在繼續。”改“對抗”為“協作”,如果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生在職場上,的確值得贊賞;但是作為一場正規的傳統體育賽事,這樣的“奇招”未免有挑戰游戲規則的嫌疑,也使體育比賽失去了意義。遙想2012年倫敦奧運會羽毛球比賽女子雙打預賽時,中國羽毛球隊部分隊員為了決賽避開強手,隊友間比賽,打默契球;與外國隊比,競相輸球,輿論為之大嘩,結果招致處罰,選手、團隊顏面盡失。這說明在體育比賽中,規則不是不可以利用,但是不違背體育精神這個底線不能突破。所以,如果就事論事,材料中“相互協作”的運動員理應受到質疑;如果要引申分析,以此作為化“對抗”為“協作”的絕妙案例,則命題者選錯了材料。因為我們不應該從運動場上那些有悖體育精神的行為中挖掘出積極的意義,就像我們不能用“為了爭取更多獎牌”甚至“愛國”等理由去粉飾奧運賽場上的各種舞弊行為。
論辯不休的科技利弊
有關科技的利與弊,近年來輿論界一直爭論不休,這一現狀也直接反映在了高考語文試題中——連續幾年的高考作文都涉及到這一話題,像今年的廣東卷和遼寧卷都與此相關。廣東卷所提供的材料可以說是今年所有作文材料中最具詩意、最顯“文藝范兒”的:“黑白膠片的時代,照片很少,只記錄下人生的幾個瞬間,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喚起許多永不褪色的記憶。但照片漸漸泛黃,日益模糊。數碼技術的時代,照片很多,記錄著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可以隨時上傳到網絡與人分享。它從不泛黃,永不模糊,但在快速瀏覽與頻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點滴也可能被稀釋。”就像尺素與短信,泛舟與高鐵,書法與鍵談,遠足與網游,品茗與快餐……細加品評,又豈是一個“利”或“弊”字可以概括得盡的?這當中,攙和有科技的因素,有文化的因素,有傳統的因素,有心理習慣的因素……其實,人們最希望擁有的,乃是現代科技的便捷加傳統文化的醇香,而這恰如魚與熊掌,兼而得之實在不易。這也就像遼寧卷提供的作文材料中所描述的場景——夜晚,祖孫二人倚窗遠眺。“瞧萬家燈火,大街通明,霓虹閃耀,真美!”男孩說,“要是沒有電,沒有現代科技,沒有高樓林立,上哪兒看去?”老人頷首,旋又沉思搖頭:“可惜滿天繁星沒有了。滄海桑田,轉眼之間啊!當年那些祖先,山洞邊點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漢燦爛,他們欣賞的也許才是美景。”——讀罷這則材料,我忽發奇想:如果“當年那些祖先”能夠穿越回來,即便他們依然認為篝火、明月、星漢是大自然中最美的景觀,但他們還樂意棲居在山洞里燃著篝火欣賞那滿天繁星嗎?現代科技已經早就深入到了人們的靈魂深處,縱然我們會偶爾生出幾許懷舊的情愫,那不過是我們內心珍存的原始記憶失落時的一種惆悵,縱然我們心向往之,也未必愿意返璞歸真,“雖千萬人吾往矣”。現代社會中,陶淵明、梭羅們已經很難尋覓了。
倒是天津卷,在揭示現代科技可能給人帶來的“荒誕感”時,給我們玩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無厘頭”——也許將來有這么一天,我們發明了一種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無一不知,天文地理無所不曉。比如說,你在心里默念一聲“物理”,人類有史以來有關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紛紛浮現出來,比老師講的還多,比書本印的還全。你逛秦淮河時,脫口一句“舊時王謝堂前燕”,旁邊賣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說“飛入尋常百姓家”,還慈祥地告訴你,這首詩的作者是劉禹錫,這時一個金發碧眼的外國小女孩搶著說,詩名《烏衣巷》,出自《全唐詩》365卷4117頁……這將是怎樣的情形啊!——不知道是否真的有那么一天,不知道這樣的情形是否真的會出現,也不知道這樣的情形出現究竟是喜是悲。這則材料讓人想起1999年的高考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同樣是一種假設,“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是讓你假想記憶移植之后出現的局面,而這則材料已經“生動呈現”了植入記憶芯片后的情景,命題者想問的是:對此,元芳,你怎么看?不管怎么說,頭腦大概已有些僵化的我思來想去都無法接受這一假設,因為倘真如此,我這教師飯碗就要泡湯了。
缺少深度的社會問題
由于種種原因,社會現實總是高考作文所難以直面的問題。要么完全繞開,要么避重就輕,要么加以抽象化,使之上升到了一個比較“玄乎”的高度。比如今年的湖南卷,材料就充分發掘了生活中的“詩意”——被譽為“最美鄉鎮干部”的某鄉黨委書記,在一個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兩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率領村民發奮圖強,將窮鄉僻壤建設成了美麗鄉村。面對灑滿心血與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觸地說:“心在哪里,風景就在哪里。”——在這則材料中,沒有看到干部黨員們最慣用的公式化地將任何問題都上升到“政治高度”的話語,而讀到了一句詩意盎然的話:“心在哪里,風景就在哪里。”這是本材料的亮點,也是巧妙地將考生帶離現實生活而升入詩意或哲學殿堂的妙筆。估計考生都會在“心與風景”的關系問題上大做文章,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的重要性,忽視了那么多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兩年”的真正原因。其實在許多人(包括干部和一般群眾)心目中,當公務員就是為了一只鐵飯碗,甚至是為了某種特權,而不是沖著吃苦耐勞、拋灑心血和汗水而去的!但如果在作文中這樣分析恐怕很可能有被判為跑題的危險,所以還是探究“心與風景”的關系最穩妥,最飄逸。
廣西卷的作文材料涉及到了當前比較微妙的醫患關系和勞資關系。但材料的內容是陽光的、正面的——農民工老王突發胃穿孔,被送進醫院。為救治這名貧困患者,醫院開通“綠色通道”給他做手術,又進行了十天治療。雖然老板主動送來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醫藥費,而醫院默許他出了院。老王剛一康復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還錢再難,我也得努力。是醫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還是像石頭一樣壓在他心上,最終,老王鼓足勇氣找到醫院,說出了想在醫院打工抵債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動,聘他為陪檢員,老王也特別敬業,作為曾經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樣幫助病人。——一位農民工(弱勢群體的代表)病了,醫院特地為他開通了“綠色通道”,老板也送來了救命錢,這位農民工兄弟就僅剩下萬般感激了——所以他甫一康復就回到工地,又想方設法到醫院打工抵債。對這樣的材料,考生大都無需承受審題立意之苦,來篇社論式的歌頌時風、頌揚人間真情的評論足矣。
江西卷則將觸角伸向了教育界,其作文材料是:“探究作為我國現行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常常出現在課堂、實驗室或課外學習過程中。有的同學覺得,探究給自己留下了一段難忘的學習經歷;有的同學認為,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有的同學則抱怨,探究在教學活動中往往流于形式……”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在應試教育模式下,一切的“探究”都是徒有其名流于形式,或者說都是考試探究、考綱探究、考題探究。讓學生就“探究”作文,除了抨擊其“流于形式”之外,真的是乏善可陳。與其讓學生做這篇文章,不如讓教師來做,因為今天的“課堂、實驗室或課外學習”基本上完全由教師來主宰;與其讓教師來寫這篇文章,不如讓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來寫,因為正是他們掌控了教育,考試成績某種程度上就是他們的政績!我敢說,很多學生恐怕都沒聽說過“探究學習”!
在我印象中,安徽卷作文常常會爆出冷門,出一些很有吸睛效果的偏題、難題。今年他們再接再厲,又命了一道很適合藝術院校表演專業學生寫作的作文題。材料是:“一位表演藝術家和一位劇作家就演員改動劇本臺詞一事,發表了不同的意見。表演藝術家說:演員是在演戲,不是念劇本,可以根據表演的需要改動臺詞。劇作家說:劇本是一劇之本,體現了作者的藝術追求;如果演員隨意改動臺詞,就可能違背創作的原意。”材料的內容不可謂不專業,而且似乎很難由此抽象出一些形而上的東西。如果就事論事,討論演員可不可以改動劇本臺詞,我想舉一則發生在郭沫若身上的例子。郭老的話劇《屈原》初排演時,飾演嬋娟的演員張瑞芳指出嬋娟斥責宋玉的一句臺詞“你是無恥的文人”發之于口,力度不足,建議改成“你這無恥的文人”。一字之易,果然氣勢大增,郭老為此盛贊張瑞芳為自己的“一字師”。由此可見,能否改動劇本臺詞,完全取決于修改后的效果。改得好,多方受益。現實生活中憲法都可以修改,況劇本乎?但這絕不是無原則的,這個原則就是——向善。
結語
面對2014年高考作文題,總體感覺是:雖說涉及的生活面比較寬,但在直面現實(尤其是嚴峻的社會現實)、關注民生方面依然不如人意,甚至有退步的趨勢;“務虛”之風依然強勁,玩味人生、品味哲理、強調主觀的作文題占據了作文市場的絕對份額。再有一點,誠如雜文家鄢烈山所言,今年的高考作文“議論文獨領風騷,記敘抒情盡折腰”,而詩歌體裁清一色地被排斥在應試作文之外,這與語文人文性、工具性并重的教學宗旨并不吻合。總的來說,高考作文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要遜色于高校自主招生作文題。一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作文考查的絕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寫作水平,從中更能看出一個人的人文精神、社會責任和公民意識。”可惜我們的高考作文卻大多在命題者精心編織的華而不實、避實就虛的幻境里兜圈子,這必然會使高考作文所需承擔的更為重要的考查意義喪失。高考作文,何時能在內容上直面社會現實,允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們的高考才算是真正改革到位,高考試卷所承擔的選拔英才的職能才有望得到充分的體現。誠如斯,則天下考生幸焉!
(作者單位:江蘇鹽城市景山中學高中部)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