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群
興趣問題是個老話題,但我總覺得常談常新,內涵越談越豐富。因為興趣的力量是巨大的。當人們對事物感興趣時,便會主動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當成負擔,而且會廢寢忘食地去學習研究,所以,興趣是推動人們去尋求知識,探索創新、做好工作的一種內驅力。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對目前的學習活動,而且對他們將來的工作,都會起著有力的推動作用。為此,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堅持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綜合能力,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并且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從而有所收獲,有所體會。
一、 注重師生情感交流,創設誘發學生興趣的氛圍
“師愛”是激發情趣、感人育人的關鍵。《學記》也說得好:“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只有愛學生,尊重學生,并且注重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創設寬松的民主平等的氛圍,才會對學生產生情感激勵,進而達到教學目的。在課堂教學中,師愛生,生愛師,教師把“課堂”變為“學堂”,教師或利用電教媒體等手段,或提供特定的情景,與學生一同學習,一同探究,一同體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重視,感受到彼此的平等,因而有了學習的興趣,形成一種獲取知識的強烈欲望,在這種欲望驅使下,情緒高漲,智力振奮,這樣就能夠輕松地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逐漸地由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學習,甚至把艱苦的學習看成快樂的享受。
二、 挖掘課文內容的潛力,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
教師要讓學生對所學課文感興趣,首先要了解學生實際,了解他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態度、習慣、方法、興趣、愛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初中學生,自主意識增強,他們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緒復雜、情感豐富、對未來充滿幻想,求知欲旺盛、記憶力好、渴望通過學習獲取知識。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學習習慣不穩定、會產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特點,挖掘課文內容的潛力,在教材中從適當的角度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 。特級教師于漪在談教學體會時說:“崇高的使命感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緊密相碰,在學生心中彈奏的時刻,教學藝術的明燈就在課堂上高高升起。” 比如我在講《春》這一課中,要求學生在課前尋找自己喜歡的有關春天的詩。上課時我請學生充滿感情地朗讀這些優美的詩句,于是春景就像一幅幅的畫呈現在大家的眼前,通過詩句的意境的引導,學生便很自然地進入了春天的意境中。進而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體會生活無窮無盡的樂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教學中一但出現“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整個課堂氣氛 熱烈,既掌握基礎知識、思想內容,又提高語文能力。
三、拓寬運用課內外學習資源 ,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語文是一門極其生活化的學科,文章是社會生活的反映, 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應該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充分運用學習資源,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這樣,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拓學生視野,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愿望,使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實用性。使學生養成主動求知的良好習慣。同時教師要樹立“活動也是教學資源”的觀念,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活動,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使他們快樂地學習。實踐證明,課堂上的活動,為學生開拓了寬闊的的創造空間,拓展了一種更高的追求,他們希望自己能表現得更完善。我在上《核舟記》中“ 船頭坐三人”一段時,把課堂變舞臺,讓全班同學以課本、桌椅為道具,同桌互相協作表演佛印及“蘇黃共閱一手卷”的動作神態,學生邊朗讀,邊演示,通過課堂即興表演 ,學生在角色轉換中理解古文語言,古文背誦這一教學難點也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完成了。其次是課外活動,例如,結合單元教學,我從學生實際出發,組織辯論會、詩歌朗誦等,讓他們在活動中得到樂趣,從而提高語文能力。
四、 堅持“以情傳情” ,讓“情”撥開學生的心扉
語文課堂流動著生命,流動著情感。要激發并保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必須堅持“以情傳情”,即教師以情感為紐帶,學生從中受到熏陶、感染、啟迪并有所感悟。教師對學生的愛和尊重,對教學傾注的熱情,體驗教學內容的確切及健康情感的準確表達,都會一次又一次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參與,還有非智力因素的參與。而語文能力的提高,則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結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學中,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學生在課堂中木然置之,毫無反應,對學習內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態度,整個課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會影響學習的效果。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好文章,“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每篇文章的內容都會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語文課堂中,就需要渲染課堂氣氛,營造一種與文章內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景,甚至不自覺地進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例如,我在上《沁園春 雪》一課時,我懷著對革命前輩深深的懷念和崇敬之情,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同詩人一起去欣賞祖國北方寒冬的雄偉景觀。教師入情入境,撥動著學生感情上的心弦,使學生見詩人之所見,思詩人之所思,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在講授藝術性較強的課文時,還可以借助音樂、圖片、投影、錄像、多媒體等直觀可感的手段,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參與教學過程。教師豐富的表情動作、富有感情的語言、積極良好的情緒,駕馭課堂的輕松自如,點撥知識的深入淺出,都可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好學,反應敏捷,思維活躍,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殿堂中流連忘返。
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的手段是多方面的,況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還有許多可利用的信息技術。因此,語文教學要勇于改革,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教師必須敢于擔當,敢于探索,敢于創新,充分地展示語文課堂上的魅力,讓學生興致盎然地吸收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
(作者單位:廣東汕頭市正始中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