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建設研究多著眼于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的探討,而關于高校學生社團活動發展的研究對于推進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將系統探討目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和學生社團活動的研究現狀,并為探索社團活動推進高職院校園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職能的途徑提出思路。
關鍵詞:社團活動;校園文化建設;傳承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3-0032-03
學生和教師是高校校園文化的主要創造者,其中,學生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傳承和創新最為活躍的群體。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離不開學生充滿活力的創造,學生們通過參與各種學校組織和自我組織的活動,豐富著高校校園文化環境。在眾多的學生活動和校園組織中,高校學生社團是學生按照自我的興趣聚集在一起,共同發展興趣愛好的地方,是學生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完善的有力平臺。探討高校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的發揮,社團活動是一個值得研究者們深入分析的切入點。因此,本文將對目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社團活動的開展兩方面的相關研究進行系統的探討,并為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的發揮提供理論上的引導和支撐。
一、核心概念
(一)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并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如以青年學生為代表的文化觀念以及有所規范的學生特有的思維特征、行為特征和方式;學生課余生活中一切以群體形式出現的文化活動,如詩社、棋牌俱樂部、書社、文學社等社團活動。其中,最能體現校園文化本質內容的是校園風氣或校園精神。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般意義上,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主要包含四個部分:一是物質文化,即校園文化的物化形態,主要包括校園內外顯的各種建筑物、雕塑牌匾等硬件設施。二是精神文化,指全體教職員工、學生普遍認同,并樂于接受的學校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等,主要包括辦學理念、校訓、校歌、校風、教風、學風、考風等。三是制度文化,指學校建立、師生共同遵守的各項規章、制度、紀律、規定,以及通過制度的及時、有效貫徹與執行而形成的一種具有人文性與親和力的文化氛圍,主要包括校紀校規、組織制度、管理制度、獎懲制度等。四是行為文化,是在教育系統中長期形成的,能夠通過教師與學生為主體的文化活動而展示出來的各種文化形態的總和。物質文化是外顯文化要素的集成和表象;精神文化是無形的內在力量集聚,可以產生巨大的牽引力和感染力;制度文化是保障學校與外界、學校內部各項活動正常運行的科學機制;行為文化是學校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價值追求的外在表現形式,是通過教育教學管理活動和學生活動所反映出來的文化形態[1]。
(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
高職教育是大學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體,這決定了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也需包含著大學文化和企業文化這兩方面的特性。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高等教育屬性和職業屬性,可具體地做如下分析:
首先,高等職業教育屬于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應具有其作為高等教育的屬性,即高職院校文化的屬性也首先是大學文化,它必須要遵循大學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植根于大學文化而長久積淀,在傳承、借鑒、延續中方能逐步形成具有高職院校特點的自有文化,而不是在大學文化之外另起爐灶。這種吸收和內化要體現在高職院校的辦學治校理念、師資隊伍建設上,滲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反映在制度建設體系上,融入到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的全過程和全方位,唯有如此,高職教育才能在高等教育的基礎上,創新性地不斷完善自己的文化體系,增加自身文化的厚度和高度。離開了高等教育的根本,高職教育就會退回為中職教育,或是高等教育的簡單的翻版,抑或是個拼盤。
其次,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有賴于經濟社會發展中行業、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這就決定了高職教育的職業屬性。高職教育與行業、企業互相依存的密切關系決定了學校與企業在文化上的感染與融通。作為理論上的高端,高職院校的文化必然也理應代表行業、企業的優秀文化。從這個角度講,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不能將大學文化簡單地進行“拷貝”,要在傳承高等教育文化的同時,吸收和借鑒行業、企業的優秀文化,兼高等教育文化與企業文化為一體,融合校企文化而發展形成高職教育文化。沒有高等教育文化的基礎,高職教育文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離開了行業、企業的文化背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就會失去創新力和生命力,丟掉任何一方,高職院校都會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此外,教育即育人,高職院校文化還需發揮其育人屬性。作為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高技能專門人才為目標的高等職業教育,其本質屬性同樣是育人,只是它所給予學生的不僅是大學傳統意義上的專業理論與知識,更要有相關職業所要求的職業素養、崗位技術和能力。高職院校的育人,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融合高校與企業文化,把高等教育培養社會人的共有價值觀與企業在發展中積淀形成的獨特價值觀融為一體,形成高職院校的自有文化。通過教師的文化自覺,教育引導學生在掌握自我生存與發展的崗位技能和本領的同時,還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創新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這里的文化既有理論的,也有實踐的;既有社會普適的,也有行業(企業)獨有的;既有社會人應有的,也有企業工作者應具備的,而這時的高職教育也就形成了自有的文化體系。
1.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是:以校風、教風、學風建設為核心,從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四個方面著手,以優美的校園環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藝術情趣、濃厚的學術氛圍、科學的人文精神,形成催人奮進、學以致用的學校精神和科學、民主、實用的價值理念,導向正確的輿論環境,使學校文化形態、師生心態內外和諧,辦學實力、學校活力、動手能力、文明魅力剛柔相濟,促進高職院校學校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2]。
2.校園文化傳承和創新?!拔幕膫鞒泻蛣撔隆笔歉叩冉逃呢熑?,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織部分,也同樣肩負著這一歷史使命。囿于我國高職教育起步晚,發展時間短的現狀,目前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處于起步探索階段,文化積淀較為薄弱,內涵也不夠深刻,尚未形成與高等職業教育相應的文化體系。要履行文化使命,高職院校當務之急是解決好自身的文化建設問題。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上,校園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便需結合校園文化建設探索途徑和方法?!拔幕瘎撔隆笔侵感碌幕蛑匦陆M合的或再次發現的文化因子,被引入原有的文化系統并取得效益的過程。高等學校的文化創新就本質而言,是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一種文化互動,是對高校辦學理念、辦學模式、辦學機制乃至辦學成效的文化學詮釋和反思。它立足于大學文化的現在而指向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將來,是高校教育改革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在生態。一般情況下,文化創新的前提是文化積淀,尤其在我國,高職院校作為一種新的高等教育形態歷史較短,許多文化因子還處于形成的階段,談文化創新似乎為時尚早。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正是由于這種新的高等教育形態的存在,同一時間甚至較為超前地思考它的文化創新,或許更具有文化研究的價值和實踐探索的意義。
endprint
3.社團活動。高職學生社團是高職院校大學生為了滿足課余學習、生活、心理、文化、社會需要而自發籌備,并經學校有關部門批準成立的具有一定目標和活動規范的學生業余團體組織。學生社團活動是應高職教育教學和在校大學生的實際生活需要而產生的,是高職大學生們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自我成長的一種有效形式。學生社團是學校文化的活動載體,學校文化的運作必須通過載體實現。高職學生社團活動是校園行為文化中最活躍、最富激情與個性特色的部分。沒有學生社團活動,高職校園文化將失去個性;缺少學生社團活動的校園文化是一種不完整的校園文化。正是因為有了學生的社團活動,才使得高職校園充滿朝氣和活力,形成一道道流動的風景。
但由于高職教育的歷史不長、特色不明顯,高職院校的學生社團大多模仿其他普通高校或是對一些研究型大學學生社團的簡單“克隆”,其目標不明確,社團活動的目的較模糊,社團發展方向缺少定位。由此形成了很不相稱的兩極:一方面,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的熱情普遍高漲;另一方面,高職社團活動本身滑向冷落,發展舉步維艱。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
校園文化內涵與建設方面: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院校以培養職業化、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其校園文化必須首先體現大學精神的基本內涵,同時奉行高職特色的精神要義[3][4]。多位學者[3][4][5]指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存在著特性缺失、制度文化缺失、文化創新缺失和對企業文化引入的缺失的問題。高職院校校園的建設應該將自身的職業性與大學文化緊密結合起來,挖掘高職校園文化的職業性,發展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內涵,使校園文化具有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進而,學者們提出了構建職業特征高職院校文化的途徑,具體如通過校企文化交融、制度文化建設以及文化創新意識的培養來實現[3];挖掘和傳承院校歷史傳統,突出辦學理念,積極培育和大力弘揚學院精神;優化校園環境文化,濃厚人才培養氛圍;融入區域文化和工業文化,彰顯職業教育文化特色;提高教師人文教育能力,增強教師人文自覺等[6]。
1.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創新。在明確了高職院校的文化內涵和作用之后,學者們紛紛討論高職院校文化的創新途徑。高校校園文化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具體化創新:創新校園環境文化、創新校園德育文化、創新校園學術文化、創新校園文化活動和加速校園網絡文化建設[7]。學者們通過文獻資料分析和案例研究,提出從理念創新和文化建設兩個方面探討高職文化創新發展的路徑:高職院校要從高等教育的層類視角來定位高職視閾下的大學精神,從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本質屬性以及技術文化的特征出發析取融合企業文化、社會文化的文化要素形成有高職特色的大學文化,從理念識別、制度識別、行為識別、視覺識別、傳播識別等五個方面構建完備的高職文化識別體系,站在品牌戰略的新高度提升高職院校的文化品位和社會價值[8]。
2.高職學生社團活動管理。學生社團活動在高校文化建設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為多數學者所肯定[9],學生社團豐富了學校文化的內容,推動了學校優良學風的建設,促進了學校功能的有效實現,實現了學校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但學生社團在發展中亦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學生社團沒有健全的制度體系;部分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缺少經常性;部分社團開展活動缺乏持續性;學生參加社團的盲目性較大;部分社團活動缺乏學術性和科研性;注重社團發展的多元化,忽視社團活動的特色;注重社團的規模和種類,忽視社團格局的合理分布;注重社團的校內活動,忽視社團的校外實踐等等。學者們針對社團活動管理的現在問題,提出了若干解決措施:(1)發揮學校的領導作用。學校應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對于社團的申報和審批、組織管理、開展活動、創辦刊物、經費管理及評估考核等作具體的規定,將社團活動納入規范的操作體系;另一方面,學校有關部門要注意把社團的規范管理和尊重社團的自主性有機結合,遵循嚴格管理與放手搞活相結合的原則,既不能把社團管得太死,又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更多地采取鼓勵、引導、激勵等方式,成立專門的社團管理組織,促使社團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發展,強化自身建設,提升活動層次,增強社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2)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任務,除了教學和科研外,教師還需以其淵博的知識,指導和啟發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活。(3)發揮學生會共青團的組織協調作用。高等學校學生會、共青團組織在大學生社團建設方面發揮著協調作用。一方面,做好學生社團活動的組織和協調工作;另一方面,及時對學生社團組織提出調整意見。(4)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自愿參加為主的原則,根據興趣和專業學習需要做出選擇,合理安排社團活動的時間。
3.學生社團與學校文化建設的關系。大學生社團活動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有其功能定位,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提供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法則;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和社會服務意識[10]。學者們進而提出了以大學生社團活動為載體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對策,健全社團規范性與自主性相結合的社團發展道路,發揮社團承載學校文化的積極作用。
三、研究的理論價值與實際應用價值
通過以上部分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和社團活動等相關概念內涵的分析及國內外有關校園文化建設和社團活動的研究回顧,筆者認為,研究社團活動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職能的推進作用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理論價值:結合高職院校的特點,研究社團活動對高職院校園文化的作用途徑,將從理論方面對高校社團工作的開展提供指引,豐富高校社團活動與校園文化之關系的理論。應用價值:一方面,高校承擔著文化傳承和創新的職能,學生作為高校的主體,理應在這一職能的發揮中承擔主要角色。社團又是高校文化的載體,學校需要創造條件使學生通過參與社團活動傳承和創新校園優秀文化。另一方面,社團活動是高校學生除課堂學習之外,在校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學生提高學習和工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豐富在校生活,不斷地認識自己,完善自身人生觀、價值觀體系的重要空間。從這兩個方面來看,研究高校社團活動采取何種措施推動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具有很強的必要性和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宗云.社團活動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功能定位及實施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1,(23):82-84.
[2]劉艷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
[3]薛銘.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缺失談校園文化構建[J].成人教育,2012,(2):34-35.
[4]胡象斌,石芬芳.大學精神視閾下的高職文化建設策略研究[J].職教論壇,2010,(24):73-76.
[5]劉清香.高職院校精神文化的內涵與建設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2,(17):77-81.
[6]駱文炎,何瑤偉,馮旭芳.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路徑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6):81-82.
[7]饒艷萍,張揚.高校校園文化創新途徑的思考[J].湘潮,2008,(4):65-66.
[8]胡類明,石芬芳.對高職文化創新發展的路徑探索_以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建設為例[J].職教論壇,2010,(15):4-8.
[9]施楊.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8):102-103.
[10]李宗云.社團活動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功能定位及實施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1,(23):82-84.
作者簡介:王銀愛(1987-),女,福建晉江人,碩士,南京旅游職業學院助教,教學秘書,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旅游文化研究。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