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婷婷++梅晶
【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環境問題,尤其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公眾參與的完善方面,受到越來越多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本文分析了我國現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并詳細探究了解決這些弊端的有效策略,以期能不斷完善我國環境評價制度中公眾參與的各項細則。
【關鍵詞】公眾參與 環境影響評價 完善策略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落實公眾參與環境管理的必要程序和關鍵,是以法律形式減少及避免環境對抗行為及其他行為的最有效依據。但是,我國當前通用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內的公眾參與條款中還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公眾參與的有效、順利完成。
1 現行制度中公眾參與的缺陷
我國現行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公眾參與環節還存在一些缺陷,不利于公眾參與的順利進行及效果的提升,現將其詳細分析如下:①公眾可參與的領域過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環境影響評價活動中廣大公眾應該是參與的主體,這里所說的公眾指的是直接或者間接受到影響的團體及人群,甚至包括對環境問題十分關心的團體或者個人。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很多環境評價機構為了簡化環節,他們在選定公眾代表時沒有全面考慮代表的利益因素、環境意識、文化水平等情況,所選定的公眾集中在特定的范圍中,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這就使參與行為不能充分發揮群策群力、集思廣益的作用,最終使得受到環境影響的人群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與建議。 ②參與時間過于滯后。在實際的環境影響評價活動中,公眾并沒有在項目規劃之前參與到評價活動中,沒有全程參與活動的機會。一般情況下,都是規劃機構立項滯后,在所開發的項目被政府機構審核過后才開始評價的。在該階段項目的工藝路線、規模、產品方案、布局等都已經敲定,環境評價只是對細枝末節提出一些修改措施,而不能改變大局,這時讓公眾參與評價活動,已經沒有太大的積極意義了。
2 完善公眾參與制度的有效措施
針對我國現行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公眾參與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依據自身的一些工作經驗提出了幾點建議,詳細分析如下。
(1)提高公眾參與意識。依據我國的實際國情,參與形式的行政方式目前在我國還不適合蓬勃發展,廣大公眾積極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意識還比較低,公眾在存于評價方面基本上還停留在維持相對與行政機關的義務權利平衡方面。筆者調查發現我國應充分重視對廣大公眾參與意識的培養問題,并將其恰當地融進對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具體內容中,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公眾在環境影響評價活動中不再是不理性與瞎慘和的對抗,也不會再停留在可有可無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使參與行為對行政主體發揮真正的約束力和支配力,對評價活動發揮真正有力的積極影響。參與評價的公眾代表不再是旁聽者或者旁觀者,更不是淡出的信息傳輸或者表達者,而是一個真正和行政主體密切相關、有機結合的行政活動的參與者及主人。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應當盡量改變公眾代表權利弱小、行政部門權利強大的落后觀念,徹底顛覆民不和官斗的傳統思維,主動借助公眾參與權利有效制約行政部門的裁量權,有效約束政府機構的行政權利,最終監督政府機構依法行政。另一方面,廣大公眾也應該在行政制度的約束下,主動、理性地參與到環境影響評價活動中來,力爭用自己的切身感受為環境影響項目的建設發揮能動作用。
(2)完善公眾參與有關法規規范。針對當前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公眾參與細節不夠完善的現狀,建議可對制度中公眾怎樣參與、借助何種方式參與及在什么階段、什么范圍中參與做一些創新,具體分析如下:①在選擇可參與評價的個人時,應全面分析選擇對象的環境意識、法制水平等情況,并且應確保其可真實地、最大限度地反應廣大群眾的真實利益與意愿。另一方面,所選定的評價人員應盡量和即將被評價的環境方案有密切的利益關系,確保其所提出的評價觀點及意見能對生態破壞及環境污染發揮積極有效作用。 ②政府部門在評價活動中,應確保各種行政程序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在實際實施中可借助網絡、廣播電視、媒介等豐富形式對每一個活動方案及備用方案的詳細情況向廣大公眾進行詳細的、真實的披露,逐漸形成一個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公開平臺。政府機構應該提前在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時期就應該積極采納公眾的意見。假如只是在環境影響評價活動的報批的階段才讓公眾參與進來的話,那么對基本確定的報告書來說,即便采納了公眾建議及意見,也不易再依照公眾評論或意見對其進行大規模修改。另一方面,在環境影響評價中應將公眾的參與全面滲透到項目規劃及運營的整個過程中,比如可以建立專門的郵箱、熱線電話等信息反饋平臺邀請廣大公眾以匿名形式大膽表述自己的各種建議及意見。
(3)豐富公眾參與方式。提高公眾的環境影響評價意識,雖然是環保執法的根本動力及群眾基礎,但是還有演變為社會發展中不安全因素。因此,有關部門應充分重視公眾參與的方式,借助協調、規范、引導、監督、管制等手段對其進行管理,真實把我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公眾參與的廣度、深度、內容、規范及時間等情況。有關環境部門可依照我國在2010年底辦法的《有關培育引導環保社會自治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的詳細內容,健康引導我國的環保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各個行政有關部門應大范圍參與主體管理,但是具體的表達方式應嚴格控制在一定的路徑中,確保用組織化形式為主要的參與形式。廣大群眾可借助微博、微信、電話、網絡等形式發表個人對環境利益的一些要求。有關行政部門為確保行政決策的合法性及質量,可積極要求廣大公眾參與各種環境評價活動,比如懇談會、聽證會、公民會議等多種形式。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除了具有專業性很強的專家建議外,有關行政部門還應全面、及時把握公眾的多種態度,全面分析不同階層公眾的具體利益。減量規避出現護士某些群體利益的現象。公眾可通過參與環境影響政策的各種聽證會,直接或間接把自己的觀點傳達給制定有關領導及負責人,而與公眾參與制度制定方也應該在承諾時間內有效回復公眾提出的問題。
3 結語
總之,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行政部門廣納善言及公眾的普遍參與,是群策群力的具體表現,只有直截了當地參與該地區的環境影響評價活動,才能真正為該地區的發展規劃、區域發展等建言獻策,才能最大限度地發展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實際作用,才能從根本上規避當前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暴露出的一些弊端,最終實現我國環境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彭曉敏.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的行政許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2.
[2]林鈺哲.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研究[D].遼寧大學,2013.
[3]周杰.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的利益衡量研究[D].武漢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