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凱+裴佩

民間糾紛6728件,調解成功6591件;醫療糾紛案件81件,調解成功74件。
這組數據,是自貢市2013年各類“人民調解組織”取得的工作成績,同時也是我省基層人民調解組織工作的一個縮影。
這組數據,折射出我省擔任“調解”職責的基層黨員干部用真情服務群眾,低調為民做實事的工作狀態。在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他們調解的是矛盾,調順的是民心,生動詮釋了基層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的真正含義。
有矛盾的地方就有“人民調解員”
自貢沿灘地處鹽都之南,丘林多山。隨著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沿灘新城轄區衛坪鎮內建設項目、施工單位逐步增多。隨之而來的,是村民和施工方之間因占地、兌現工資等問題產生的矛盾。
化解矛盾糾紛,熱心服務群眾,衛坪鎮副鎮長龔述和很“在行”。有著20多年基層工作經驗的他給了自己兩條忠告:一是要把老百姓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來辦;二是要做到嘴勤、腿勤、眼勤、手勤。
包工頭熊小兵向記者說起這樣一件事:2013年年底,熊小兵工地上的農民工都期盼著能早點拿到工資回家過年。然而,30多萬元的工資款被告知要到年后才拿得到,這引起了工人們的強烈不滿,熊小兵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眼看過年的時間將近,無奈之下,有人建議熊小兵打電話給龔述和。龔述和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二話沒說,立即趕往工地。他很清楚,一旦矛盾解決不好,將帶來影響社會穩定的隱患。在龔述和不厭其煩地與施工方進行溝通協調之下,終于,農民工的工資如期拿到了手。
“好多工人在拿到工資的那一刻,都很激動。我后來才知道,只要工地上有糾紛,大家都找他。”熊小兵的言語中,充滿了對龔述和的敬佩和感激之情。2013年10月以來,龔述和帶領工作人員不分白天黑夜,不顧開發商、施工單位的白眼、冷淡、推諉,共協調、督促支付民工工資近4000萬元,贏得了群眾的普遍贊譽。
其實,從城市街道社區到農村鄉鎮村社,像龔述和這樣的黨員干部還有很多。他們既是調解員,說理釋法,解開當事人之間的“法結”和“心結”;又是社會矛盾排查員,深入街巷、院落及時處理群眾糾紛,將社會管理和服務延伸到了群眾“家門口”。
據統計,目前我省已建立調解組織17.3萬個,配備專兼職調解員59.2萬人。一個縱向延伸省、市(州)、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橫向覆蓋各區域、各行業以及社會管理各個方面的調解組織網絡也已經建成,基本上做到了“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調解組織;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調解工作。”
變坐等“上訪”為主動“下訪”
“過去反映個問題要東跑西跑,還總擔心找不到人,現在可以和縣領導約好時間面對面地談,縣里還會安排干部下來調查核實情況,確實不一樣!”4月11日,青川縣建峰鄉青溝村村民王某如約見到了縣紀委書記孔金山,聽到了滿意的答復后情緒釋然。
自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為更好地服務群眾,青川縣紀委創新推出“領導約訪”、“點名接訪”、“重大問題公開答復”和“帶卷回訪”四項制度,搭起干群之間的“連心橋”,提升了群眾的滿意度。
“點名接訪”即由縣紀委明確接訪領導、包案領導、承辦人員職責,并在縣電視臺上公開接訪領導的姓名、職務、分管工作等,由群眾選擇辦信辦案領導和工作人員,變坐等信訪為公開接訪,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
“領導約訪”制度規定,對于初次受理3個月沒有解決到位的、有答復處理意見但訴求合理部分沒有解決或沒有徹底解決的信訪案件,信訪人可通過電話、短信、書面等形式向縣紀委信訪室提出約訪縣領導的申請,信訪工作室依據申請,排出被約訪領導的接訪時間、地點后,由信訪室及時通知約訪人。
“您好,您所反映的村干部在災后重建中虛報人口、貪污群眾重建資金、克扣國家救災物資的信訪件,領導已查看,請您于明日上午9點到縣紀委信訪室,紀委書記孔金山和你面談。”今年4月10日,建峰鄉青溝村村民王某接到了縣紀委信訪室打來的電話。
截至目前,該縣領導由群眾“點名接訪”211人次,受理信訪問題167件,查辦解決159件,辦結率達95.2%。全縣“領導約訪”72人次,查辦解決36件,辦結率達100%,切實解決了積訪、纏訪、重復訪的現象。
“如果不直接面對群眾,沒有在第一時間做好解釋和政策宣傳,很容易讓群眾加深誤解,讓小問題變成大問題。‘下訪能盡快疏導情緒,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青川縣紀委有關負責人說。
搭建民意溝通橋梁
“我們如果有訴求,現在可以通過網絡視頻向區紀檢監察部門反映,他們也可以通過視頻及時給我們回復,這種方式讓我們覺得與黨委政府離得更近了。”自貢沿灘區富全鎮余山村村民張志宏說。
解決群眾訴求,必須第一時間傾聽群眾呼聲。2013年6月,沿灘區紀委監察局在全市率先試點開通了遠程視頻信訪系統,讓群眾足不出鄉就可以通過視頻直接與區紀檢監察部門對話,反映心聲。
“視頻信訪”是我省各市(州)、縣(市、區)運用網絡創新工作模式的縮影。隨著互聯網對人們生產生活影響的擴大,2013年的數據顯示,網上信訪總量與傳統信訪總量基本持平,成為群眾反映訴求的重要渠道。
今年1月,全省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啟動。為了更好地維護群眾利益,反映群眾訴求,搭建民意溝通橋梁,我省各地也進行了一些實踐探索。
巴中開設媒體曝光臺,通過《陽光問政》欄目,聚焦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目前已制作、播出《農民盼增收干部咋服務》《破解教育難群眾有期盼》等8期專題節目,做好服務群眾的輿情監督;開江縣建立民情管理系統,對全縣25萬多戶群眾基本情況、具體困難、意見建議以及發展愿望進行了記錄、統計、查詢,實現問題收集、跟蹤問效的信息化管理,力求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為百姓暢通訴求渠道,既有助于百姓能夠更好地反映各類困難以及利益訴求等,也無形當中會對廣大黨員干部起到一定的督促效果,提醒廣大黨員從工作、生活、紀律等各方面嚴格要求約束自己。”省信訪局有關負責人說。(責編:賀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