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敏
【摘要】目的探討CT探查在顱腦外傷患者中的早期診斷價值。方法選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42例顱腦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患者CT探查與臨床資料。結果經CT探查,顱內血腫患者構成比最高,為29例,占69.05%,其他患者依次為顱腦骨折18例(42.86%),腦挫裂傷16例(38.10%),蛛網膜下腔出血12(28.57%),外傷性腦栓塞6例(14.29%)。結論早期對顱腦外傷患者進行CT探查,其對臨床診斷有積極意義,且為臨床針對治療方案制定提供依據,為改善患者預后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CT;路腦外傷;卡方檢驗
【中圖分類號】 R651.1+5【文獻標識碼】B
顱腦外傷屬腦外科急診常見病,多數是因外界物理暴力作用造成顱腦損害,在臨床診斷中多采用CT進行探查,且早期探查對及時診斷和治療有重要意義,對改善患者預后有正面影響,因此本文對CT探查我院的42例顱腦外傷患者進行了分析,現分析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42例顱腦外傷患者中,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齡(38.9±11.2)歲,26例患者為交通事故傷,11例患者為高處跌落傷,5例為其他傷。CT結合臨床輔助檢查,所有患者均確診為顱腦外傷。
1.2CT檢查方法
儀器選用16層多排螺旋CT,選用儀器的生產公司為德國西門子,設置OM線為基線,矩陣選擇512×512,螺距10mm、層厚2mm為常規設置,在120千伏和300毫安條件下對患者頭枕骨至C7部位進行連續12層掃描及增強掃描,圖像獲取之后實施預處理,而后再利用三維重建計數分析處理數據。
1.3統計學處理
數據錄入到SPSS19.0統計學軟件內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行x2檢驗,檢驗標準以P<0.05為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CT診斷類型
由表1可見,相較于其他路腦外傷類型比較,顱內血腫構成比最高,顱內血腫與其他類型構成比對比,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不同類型的影像學分析
從顱內血腫開看,CT檢查可見患者顳頂、額頂有外血腫16例,16例患者中13例患者為緊貼顱骨內板雙凸形,3例患者為緊貼其弓形處;CT影像表現為14例高密度,2例混雜密度;患者平均腫塊厚度為(1.1±0.3)cm,8例患者并發有顱骨骨折,4例為新月形高密度硬膜下血腫,1例有顯著的血腫膜;3例患者為"高密度類圓形"、"片狀樣"腦內血腫,邊緣處有低密度水腫,提示有占位效應,1例患者顱腦損傷2d內額葉出血,經診斷為遲發性血腫。在此29例患者中有22例屬復合性顱內血腫,此類型中構成比為75.86%。
從18例顱腦骨折患者來看,骨折呈凹陷性線性走勢患者為16例,2例患者為額竇骨折,其中有7例患者并發有皮下血腫。
從16例腦挫裂傷患者來看,12例低密度區出現不規則分布"斑片樣"出血區,12例中合并有1例患者有高密度"斑點樣"出血區,剩余4例患者為低密度水腫區。
12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均有高密度縱裂池、腦裂及基底池,也包含并發有7例顱內血腫患者,此類患者中表現為均有出血迅速吸收。從6例外傷性腦栓塞患者來看,其均有顯著的硬膜下血腫,經CT檢查未發現腦挫裂傷,部分患者的血管工藝區皮層可以看見"尖銳狀"邊緣低密度。
3討論
顱腦外傷病發率較高,大致占全身損傷11~16%[1],且病死率大致為36%~68%[2],據多數文獻報道[3],顱腦外傷常出現垂體前葉功能紊亂,針對此類現象及早診治對保證患者生命安全有重要意義。目前對此病的診斷方式有CT、X線、MRI等,本文運用了CT對顱腦外傷患者實施早期診斷,其相較于MRI及X線檢查,CT對路腦外傷病灶發現和定位更有助益,特別是隱蔽部位、微細病變,CT探查檢出率更高,而相較于前兩種檢查手段,CT檢查的輻射劑量大,成本較貴,對于顱腦外傷的CT探查在目前不是太廣泛。其次,文獻報道[4],顱腦損傷大多呈顱內復合傷,損傷類型為多部位、多種類,且有合并傷,表現的類型有腦挫裂傷、顱內血腫、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在本文研究中,顱內血腫患者構成比最高,為29例,占69.05%,其他患者依次為顱腦骨折18例(42.86%),腦挫裂傷16例(38.10%),蛛網膜下腔出血12(28.57%),外傷性腦栓塞6例(14.29%),且不同類型患者中部分合并有其他類型損傷,與文獻報道一致。
在CT探查顱腦外傷方面,因此類病癥有遲發現象,復查具有重要意義,如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因腦脊液沖淡而逐漸消失,在患者出血1w后CT檢查較難發現,因此定期復查同樣重要,也是避免漏診誤診的重要措施。其次,患者顱腦外傷2d內應保持重視,此階段未患者病情極易變化階段,而傷后1w內是遲發性顱內血腫、腦挫裂傷的易發期,因此,不同時期CT表現也各有不同,醫師應在臨床觀察及檢查情況下結合CT復查來進一步診治,提高患者生存率。
參考文獻
[1] Reichelt,A.,Zeckey,C.,Hildebrand,F,et al.Imaging of the brain in polytraumatized patients comparing 64-row spiral CT with incremental (sequential) CT[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2,81(4):789-793.
[2] Roach,C.J.,Russell,C.L.,Hanson,E.H. et al.Appearance and impact of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clips and coils on whole-brain CT angiography and perfusion[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2,81(5):960-967.
[3] 顧新泉,徐旭斌,沈賢,等.外傷所致腦軟化的CT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18):2833-2834.
[4] 高瑜,黃偉奇,巫建國,等.術中顱腦CT檢查對遲發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的診治價值[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1):60-61.
【摘要】目的探討CT探查在顱腦外傷患者中的早期診斷價值。方法選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42例顱腦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患者CT探查與臨床資料。結果經CT探查,顱內血腫患者構成比最高,為29例,占69.05%,其他患者依次為顱腦骨折18例(42.86%),腦挫裂傷16例(38.10%),蛛網膜下腔出血12(28.57%),外傷性腦栓塞6例(14.29%)。結論早期對顱腦外傷患者進行CT探查,其對臨床診斷有積極意義,且為臨床針對治療方案制定提供依據,為改善患者預后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CT;路腦外傷;卡方檢驗
【中圖分類號】 R651.1+5【文獻標識碼】B
顱腦外傷屬腦外科急診常見病,多數是因外界物理暴力作用造成顱腦損害,在臨床診斷中多采用CT進行探查,且早期探查對及時診斷和治療有重要意義,對改善患者預后有正面影響,因此本文對CT探查我院的42例顱腦外傷患者進行了分析,現分析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42例顱腦外傷患者中,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齡(38.9±11.2)歲,26例患者為交通事故傷,11例患者為高處跌落傷,5例為其他傷。CT結合臨床輔助檢查,所有患者均確診為顱腦外傷。
1.2CT檢查方法
儀器選用16層多排螺旋CT,選用儀器的生產公司為德國西門子,設置OM線為基線,矩陣選擇512×512,螺距10mm、層厚2mm為常規設置,在120千伏和300毫安條件下對患者頭枕骨至C7部位進行連續12層掃描及增強掃描,圖像獲取之后實施預處理,而后再利用三維重建計數分析處理數據。
1.3統計學處理
數據錄入到SPSS19.0統計學軟件內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行x2檢驗,檢驗標準以P<0.05為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CT診斷類型
由表1可見,相較于其他路腦外傷類型比較,顱內血腫構成比最高,顱內血腫與其他類型構成比對比,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不同類型的影像學分析
從顱內血腫開看,CT檢查可見患者顳頂、額頂有外血腫16例,16例患者中13例患者為緊貼顱骨內板雙凸形,3例患者為緊貼其弓形處;CT影像表現為14例高密度,2例混雜密度;患者平均腫塊厚度為(1.1±0.3)cm,8例患者并發有顱骨骨折,4例為新月形高密度硬膜下血腫,1例有顯著的血腫膜;3例患者為"高密度類圓形"、"片狀樣"腦內血腫,邊緣處有低密度水腫,提示有占位效應,1例患者顱腦損傷2d內額葉出血,經診斷為遲發性血腫。在此29例患者中有22例屬復合性顱內血腫,此類型中構成比為75.86%。
從18例顱腦骨折患者來看,骨折呈凹陷性線性走勢患者為16例,2例患者為額竇骨折,其中有7例患者并發有皮下血腫。
從16例腦挫裂傷患者來看,12例低密度區出現不規則分布"斑片樣"出血區,12例中合并有1例患者有高密度"斑點樣"出血區,剩余4例患者為低密度水腫區。
12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均有高密度縱裂池、腦裂及基底池,也包含并發有7例顱內血腫患者,此類患者中表現為均有出血迅速吸收。從6例外傷性腦栓塞患者來看,其均有顯著的硬膜下血腫,經CT檢查未發現腦挫裂傷,部分患者的血管工藝區皮層可以看見"尖銳狀"邊緣低密度。
3討論
顱腦外傷病發率較高,大致占全身損傷11~16%[1],且病死率大致為36%~68%[2],據多數文獻報道[3],顱腦外傷常出現垂體前葉功能紊亂,針對此類現象及早診治對保證患者生命安全有重要意義。目前對此病的診斷方式有CT、X線、MRI等,本文運用了CT對顱腦外傷患者實施早期診斷,其相較于MRI及X線檢查,CT對路腦外傷病灶發現和定位更有助益,特別是隱蔽部位、微細病變,CT探查檢出率更高,而相較于前兩種檢查手段,CT檢查的輻射劑量大,成本較貴,對于顱腦外傷的CT探查在目前不是太廣泛。其次,文獻報道[4],顱腦損傷大多呈顱內復合傷,損傷類型為多部位、多種類,且有合并傷,表現的類型有腦挫裂傷、顱內血腫、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在本文研究中,顱內血腫患者構成比最高,為29例,占69.05%,其他患者依次為顱腦骨折18例(42.86%),腦挫裂傷16例(38.10%),蛛網膜下腔出血12(28.57%),外傷性腦栓塞6例(14.29%),且不同類型患者中部分合并有其他類型損傷,與文獻報道一致。
在CT探查顱腦外傷方面,因此類病癥有遲發現象,復查具有重要意義,如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因腦脊液沖淡而逐漸消失,在患者出血1w后CT檢查較難發現,因此定期復查同樣重要,也是避免漏診誤診的重要措施。其次,患者顱腦外傷2d內應保持重視,此階段未患者病情極易變化階段,而傷后1w內是遲發性顱內血腫、腦挫裂傷的易發期,因此,不同時期CT表現也各有不同,醫師應在臨床觀察及檢查情況下結合CT復查來進一步診治,提高患者生存率。
參考文獻
[1] Reichelt,A.,Zeckey,C.,Hildebrand,F,et al.Imaging of the brain in polytraumatized patients comparing 64-row spiral CT with incremental (sequential) CT[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2,81(4):789-793.
[2] Roach,C.J.,Russell,C.L.,Hanson,E.H. et al.Appearance and impact of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clips and coils on whole-brain CT angiography and perfusion[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2,81(5):960-967.
[3] 顧新泉,徐旭斌,沈賢,等.外傷所致腦軟化的CT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18):2833-2834.
[4] 高瑜,黃偉奇,巫建國,等.術中顱腦CT檢查對遲發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的診治價值[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1):60-61.
【摘要】目的探討CT探查在顱腦外傷患者中的早期診斷價值。方法選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42例顱腦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患者CT探查與臨床資料。結果經CT探查,顱內血腫患者構成比最高,為29例,占69.05%,其他患者依次為顱腦骨折18例(42.86%),腦挫裂傷16例(38.10%),蛛網膜下腔出血12(28.57%),外傷性腦栓塞6例(14.29%)。結論早期對顱腦外傷患者進行CT探查,其對臨床診斷有積極意義,且為臨床針對治療方案制定提供依據,為改善患者預后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CT;路腦外傷;卡方檢驗
【中圖分類號】 R651.1+5【文獻標識碼】B
顱腦外傷屬腦外科急診常見病,多數是因外界物理暴力作用造成顱腦損害,在臨床診斷中多采用CT進行探查,且早期探查對及時診斷和治療有重要意義,對改善患者預后有正面影響,因此本文對CT探查我院的42例顱腦外傷患者進行了分析,現分析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42例顱腦外傷患者中,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齡(38.9±11.2)歲,26例患者為交通事故傷,11例患者為高處跌落傷,5例為其他傷。CT結合臨床輔助檢查,所有患者均確診為顱腦外傷。
1.2CT檢查方法
儀器選用16層多排螺旋CT,選用儀器的生產公司為德國西門子,設置OM線為基線,矩陣選擇512×512,螺距10mm、層厚2mm為常規設置,在120千伏和300毫安條件下對患者頭枕骨至C7部位進行連續12層掃描及增強掃描,圖像獲取之后實施預處理,而后再利用三維重建計數分析處理數據。
1.3統計學處理
數據錄入到SPSS19.0統計學軟件內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行x2檢驗,檢驗標準以P<0.05為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CT診斷類型
由表1可見,相較于其他路腦外傷類型比較,顱內血腫構成比最高,顱內血腫與其他類型構成比對比,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不同類型的影像學分析
從顱內血腫開看,CT檢查可見患者顳頂、額頂有外血腫16例,16例患者中13例患者為緊貼顱骨內板雙凸形,3例患者為緊貼其弓形處;CT影像表現為14例高密度,2例混雜密度;患者平均腫塊厚度為(1.1±0.3)cm,8例患者并發有顱骨骨折,4例為新月形高密度硬膜下血腫,1例有顯著的血腫膜;3例患者為"高密度類圓形"、"片狀樣"腦內血腫,邊緣處有低密度水腫,提示有占位效應,1例患者顱腦損傷2d內額葉出血,經診斷為遲發性血腫。在此29例患者中有22例屬復合性顱內血腫,此類型中構成比為75.86%。
從18例顱腦骨折患者來看,骨折呈凹陷性線性走勢患者為16例,2例患者為額竇骨折,其中有7例患者并發有皮下血腫。
從16例腦挫裂傷患者來看,12例低密度區出現不規則分布"斑片樣"出血區,12例中合并有1例患者有高密度"斑點樣"出血區,剩余4例患者為低密度水腫區。
12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均有高密度縱裂池、腦裂及基底池,也包含并發有7例顱內血腫患者,此類患者中表現為均有出血迅速吸收。從6例外傷性腦栓塞患者來看,其均有顯著的硬膜下血腫,經CT檢查未發現腦挫裂傷,部分患者的血管工藝區皮層可以看見"尖銳狀"邊緣低密度。
3討論
顱腦外傷病發率較高,大致占全身損傷11~16%[1],且病死率大致為36%~68%[2],據多數文獻報道[3],顱腦外傷常出現垂體前葉功能紊亂,針對此類現象及早診治對保證患者生命安全有重要意義。目前對此病的診斷方式有CT、X線、MRI等,本文運用了CT對顱腦外傷患者實施早期診斷,其相較于MRI及X線檢查,CT對路腦外傷病灶發現和定位更有助益,特別是隱蔽部位、微細病變,CT探查檢出率更高,而相較于前兩種檢查手段,CT檢查的輻射劑量大,成本較貴,對于顱腦外傷的CT探查在目前不是太廣泛。其次,文獻報道[4],顱腦損傷大多呈顱內復合傷,損傷類型為多部位、多種類,且有合并傷,表現的類型有腦挫裂傷、顱內血腫、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在本文研究中,顱內血腫患者構成比最高,為29例,占69.05%,其他患者依次為顱腦骨折18例(42.86%),腦挫裂傷16例(38.10%),蛛網膜下腔出血12(28.57%),外傷性腦栓塞6例(14.29%),且不同類型患者中部分合并有其他類型損傷,與文獻報道一致。
在CT探查顱腦外傷方面,因此類病癥有遲發現象,復查具有重要意義,如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因腦脊液沖淡而逐漸消失,在患者出血1w后CT檢查較難發現,因此定期復查同樣重要,也是避免漏診誤診的重要措施。其次,患者顱腦外傷2d內應保持重視,此階段未患者病情極易變化階段,而傷后1w內是遲發性顱內血腫、腦挫裂傷的易發期,因此,不同時期CT表現也各有不同,醫師應在臨床觀察及檢查情況下結合CT復查來進一步診治,提高患者生存率。
參考文獻
[1] Reichelt,A.,Zeckey,C.,Hildebrand,F,et al.Imaging of the brain in polytraumatized patients comparing 64-row spiral CT with incremental (sequential) CT[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2,81(4):789-793.
[2] Roach,C.J.,Russell,C.L.,Hanson,E.H. et al.Appearance and impact of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clips and coils on whole-brain CT angiography and perfusion[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2,81(5):960-967.
[3] 顧新泉,徐旭斌,沈賢,等.外傷所致腦軟化的CT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18):2833-2834.
[4] 高瑜,黃偉奇,巫建國,等.術中顱腦CT檢查對遲發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的診治價值[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