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敏 方素珍
【摘要】目的探討膀胱懸吊術后尿潴留病人的中醫護理效果,以達到減輕病人痛苦,縮短住院日,早日回歸家庭與社會。方法42例均為經陰道膀胱筋膜懸吊術后尿潴留病人,術后24h后給予艾條灸、溫針、紅外線理療、穴位按摩膀胱俞穴等護理措施。結果隨訪6個月至1年,42例中38例治愈,4例有效。結論膀胱懸吊術后尿潴留病人給予中醫適宜技術是一種較為滿意的治療和護理手段。
【關鍵詞】 膀胱懸吊術;尿潴留;中醫適宜技術;艾條灸;溫針;紅外線理療;護理
【中圖分類號】R694+.55【文獻標識碼】B
我院自2012年1-2014年3月共收治膀胱懸吊術后尿潴留病人42例。療效滿意,病人反映較好,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尿儲留是膀胱懸吊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42例患者中,年齡在32-84歲之間,患者均有多產史,多胎妊娠史,術式為經陰道膀胱筋膜懸吊術后尿潴留。表現為術后5-7d拔除尿管后不能自行排尿、排尿不暢、排尿無力、排尿困難、下腹脹痛或淋漓不斷,體檢可見恥骨上膨隆,捫及囊樣包塊,叩診呈實音,有壓痛。病人信心不足,焦慮不安。
1.2治療與護理
心理護理:向病人詳細講解尿潴留的原因,誘發因素,如手術可干擾排尿反射,改變排尿形態,另外心理因素對排尿影響較大,同時還受暗示及排尿習慣的影響,因此作為責任護士應及時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消除不良因素,向患者講解成功案例,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關愛。并向其說明膀胱懸吊術是一種安全,成熟療效較好的手術,術后恢復快,住院日短,消除患者緊張情緒,更好地配合治療及護理。
手術前常規陰道消毒,手術前3天給予1:5000高錳酸鉀溫水坐浴,每晚一次,0.45-0.55%碘伏陰道擦洗2次/日,有陰道炎的患者積極治療原發病,術前日晚及術日晨6:00分別給予清潔灌腸,術區備皮,消毒,禁食水,協助患者去掉手飾,假牙,飾物,積極完善輔助檢查如彩超、心電圖、MRI、血分析、血型、肝腎功等。必要時備血。
術后去枕平臥6-8h,低流量吸氧,保持尿管、引流管通暢,會陰擦洗2次/日,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定時監測尿量及引流液的色、質、量,并做好詳細記錄,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根據醫囑給予抗生素應用,預防感染,術后禁食水,并嚴密觀察胃腸功能,對于年齡偏大,胃腸功能差,腹脹嚴重的患者適時胃腸減壓,8-12h給予小承氣湯50ml溫服,一日三次,定時按摩雙下肢,以防靜脈栓塞的形成,24h后患者仍未排氣,新斯的明1mg雙側足三里封閉或雙合谷封閉,并適當給予穴位刺激,協助翻身并指導患者適當進行縮肛運動。病人矢氣后進流質飲食,清淡宜消化,3d后適當下床活動,多飲溫開水,保證尿量每日2000ml,以防發生泌尿系感染。
促進膀胱功能恢復:針對42例膀胱懸吊術后尿潴留病人,我科選用中醫適宜技術針對性的實施艾條灸+針灸+紅外線理療三種組合法,常選穴位:關元、中極、氣海、水道、神闕、中極、水分、足三里等膀胱俞穴,艾條灸常采取回旋灸和雀啄灸兩種方法,每日二次,每次10~15min,同時針刺艾灸穴位,留針20min,每日一次,連灸5-7d,針灸同時配合遠紅外線治療。拔除尿管前適時夾閉尿管,一般2h開放一次,避免膀胱過度充盈。病人拔除尿管后,責任護士指導患者2h排尿一次,不要憋尿,排尿姿勢以排出尿液為宜,可選蹲位、站位、半蹲位,排尿環境宜選擇隱蔽、舒適、寬松的入廁環境。在彩超指引下,隨時監測殘余尿量,如膀胱殘余尿量大于100ml,繼續施灸與針刺,配合手法按摩,逐步恢復膀胱功能。多與患者溝通,增強排尿成功的信心。
2結果
42例膀胱懸吊術后尿潴留病人選用艾條灸+針刺+紅外線理療,配合心理疏導及縮肛運動,有效率100%,治愈率90.47%。
3討論
膀胱懸吊術后尿儲留病人給予中醫適宜技術是一種較為滿意的治療和護理手段。42例病例中30例住院日7d,出院時患者排尿暢,無尿路刺激征,彩超顯示殘余尿量均少于50ml,8例9d出院,排尿基本暢,殘余尿量少于55ml,4例14d出院,排尿有淋漓感,但能自行排出。護理發現30例7d出院的患者年齡在60-83歲之間,8例9d出院患者年齡46-59歲之間,4例14d出院,排尿仍有淋漓感患者年齡均在32-38歲之間。從本組看膀胱懸吊術后尿潴留患者住院日與年齡呈負相關。年齡越大住院日越短,年齡越小住院日越長。因此膀胱懸吊術后病人尿潴留時間的長短在同等治療護理的基礎上,與年齡因素、心理因素相關聯,這是護理同行值得探討的問題,從本組患者看,艾條灸+針刺+紅外線治療三組合法治療膀胱懸吊術后尿儲留簡單易行、病人痛苦少,容易接受,且患者住院日短,能早日回歸家庭與社會,是一種較為滿意的治療和護理手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