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財+周京元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的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0例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研究分析治療效果。結果:術后療效為優的有27例,良好的13例,效果一般的有7例,差的3例,其中2例患者術后出現腓骨短縮移位,1例患者造成踝關節畸形。結論:對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效果明顯,加上適當的鍛煉,患者的踝關節功能能夠恢復,值得推廣。
【關鍵詞】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R274.1【文獻標識碼】B
人的踝關節是由距骨和脛腓骨下端組成的,容易造成脫位或骨折[1]。踝關節骨折是常見的關節內骨折,患者會出現踝部腫脹、皮下青紫等癥狀,影響患者的正?;顒覽2]。不及時進行治療會導致骨折進一步的惡化,及早治療能夠獲得更高的康復效率。本研究選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患者作為對象,進行手術治療,分析其臨床效果。具體操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的50例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患者中,男性為29例,女性21例,年齡在21~6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4.6±5.2)歲。所有患者踝關節骨折均由外傷引起,均經過X線檢查進行確診。按照Lauge-Hansen骨折分類,旋后外旋型為27例,旋前外旋型為13例,旋前外展型為4例,旋后內收型為6例。
1.2方法
對所有患者進行麻醉處理,采用平臥的姿勢,準備止血帶對手術中下肢采取止血措施,利用C型臂對患者的踝關節做透視,以確認整復方案。從踝關節后側開始,進行L形和前弧形切口,對神經組織等采取措施進行必要的保護,然后糾正外踝關節的錯位,通過對腓骨肌的分離和對跟腱的顯露,利用螺釘和鋼板進行腓骨下端的固定。外踝關節的長度以及旋轉能力有加以著重考慮,通過C型臂對內踝的透視,實行固定手術,可以選用張力帶鋼絲或者松質骨螺釘等工具。在手術過程中,如果后踝的骨折塊未能達到復位的效果,可以再采用松質骨螺釘加以穩固,使得踝關節和下脛腓形成角度向前傾斜大約三十度并與之平行。具體操作為使用直徑適合的鉆頭進行鉆孔,再選用較大直徑的鉆頭對先前鉆的腓骨孔加以擴大,對踝關節固定后,將松質骨螺釘旋緊,并使用吸收線對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處進行修補,防止損傷進一步加大。對患者使用抗生素,并進行踝部肢體的石膏外固定,防止活動影響恢復。手術2周后對患者加強功能恢復鍛煉,形成骨痂后可視情況增加鍛煉強度,并取出下脛腓聯合螺釘,定期進行攝片,檢查骨折線。
1.3療效評價
根據患者的踝關節活動能力進行療效評價。優:踝關節功能正常,活動無不適感;良:踝關節功能基本恢復,行走時間過長有輕微不適感;一般:行走時伴隨腫脹感等不適癥狀;差:踝關節嚴重疼痛,并伴有持續的腫脹,步行時為跛行狀態。
2結果
術后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根據療效評價標準,結果顯示為優的有27例,良好的13例,效果一般的有7例,差的3例,其中2例患者術后出現腓骨短縮移位,1例患者造成踝關節畸形。見表1。
3討論
踝關節是人體的承重關節,盡管面積不大,負重卻非常大,正因為此,踝關節在運動中容易造成松動,從而導致骨折[3]。踝關節骨折很大一部分由外傷引起,過度的運動以及不正常的活動方式容易引起對腳踝的壓迫[4]。治療的關鍵在于吻合踝穴和距骨之間的鞍狀關節面,恢復生理斜度,保證距骨后上窄下寬的形態,達到解剖復位[5]。對關節面實行解剖復位的手術治療中,由于踝關節組織結構相對復雜,容易給韌帶和肌腱帶來損傷,因此要注意整體功能的保護,修復損傷組織,保護神經組織,固定骨折區域[6]。手術對關節的固定是一大重點,由于腓骨部位容易縮短,造成距骨向外移動,外踝向上位移,踝關節結構容易松動,加上關節損傷多為復合損傷,涉及軟組織,因而在手術上,要對下脛腓聯合進行分離,并使用松質骨螺釘、鋼板等進行固定。使用松質骨螺釘是為了防止斷釘,加壓螺釘容易導致螺釘斷裂,三角韌帶對內踝功能的恢復有顯著的作用,再用吸收線加以輔助,能夠增強手術的可靠性。對于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患者而言,單純的手術治療能夠達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良癥狀,因此,要在手術之后根據患者情況加強鍛煉,以幫助患者踝關節功能的恢復,增強行動的能力。功能訓練能夠增強肌肉的活性,防止萎縮,關節僵化等,對患者的康復有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療效為優的有27例,良好的13例,效果一般的有7例,差的3例,其中2例患者術后出現腓骨短縮移位,1例患者造成踝關節畸形。表明外傷性踝關節骨折采用手術治療效果明顯,在臨床上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貴春,鄭吉波,李秉勝,等.手術治療合并下脛腓分離的踝關節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12,13(04):203-205.
[2]郭龍,杜璠,劉志斌,等.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的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 44 例體會[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3,53(15):24-26.
[3]曹玉凈,沈云輝,艾進偉.手法復位結合中藥熏洗對踝關節骨折患者等速肌力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3,41(03):65-66.
[4]張建國,吳瑞森,王西林.等跺關節骨折手術治萬的體會[J].實用骨科雜志,2012,12(56):268-269.
[5]鄭國慶,徐海波,張榮余,等.跺關節骨折手術治療及手術后康復的效果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2,25(46):136-137.
[6]吳偉,王業華.136例踝關節外傷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效果比較及分析[J].徐州醫學院學報,2012,36(64):337-339.endprint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的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0例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研究分析治療效果。結果:術后療效為優的有27例,良好的13例,效果一般的有7例,差的3例,其中2例患者術后出現腓骨短縮移位,1例患者造成踝關節畸形。結論:對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效果明顯,加上適當的鍛煉,患者的踝關節功能能夠恢復,值得推廣。
【關鍵詞】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R274.1【文獻標識碼】B
人的踝關節是由距骨和脛腓骨下端組成的,容易造成脫位或骨折[1]。踝關節骨折是常見的關節內骨折,患者會出現踝部腫脹、皮下青紫等癥狀,影響患者的正常活動[2]。不及時進行治療會導致骨折進一步的惡化,及早治療能夠獲得更高的康復效率。本研究選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患者作為對象,進行手術治療,分析其臨床效果。具體操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的50例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患者中,男性為29例,女性21例,年齡在21~6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4.6±5.2)歲。所有患者踝關節骨折均由外傷引起,均經過X線檢查進行確診。按照Lauge-Hansen骨折分類,旋后外旋型為27例,旋前外旋型為13例,旋前外展型為4例,旋后內收型為6例。
1.2方法
對所有患者進行麻醉處理,采用平臥的姿勢,準備止血帶對手術中下肢采取止血措施,利用C型臂對患者的踝關節做透視,以確認整復方案。從踝關節后側開始,進行L形和前弧形切口,對神經組織等采取措施進行必要的保護,然后糾正外踝關節的錯位,通過對腓骨肌的分離和對跟腱的顯露,利用螺釘和鋼板進行腓骨下端的固定。外踝關節的長度以及旋轉能力有加以著重考慮,通過C型臂對內踝的透視,實行固定手術,可以選用張力帶鋼絲或者松質骨螺釘等工具。在手術過程中,如果后踝的骨折塊未能達到復位的效果,可以再采用松質骨螺釘加以穩固,使得踝關節和下脛腓形成角度向前傾斜大約三十度并與之平行。具體操作為使用直徑適合的鉆頭進行鉆孔,再選用較大直徑的鉆頭對先前鉆的腓骨孔加以擴大,對踝關節固定后,將松質骨螺釘旋緊,并使用吸收線對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處進行修補,防止損傷進一步加大。對患者使用抗生素,并進行踝部肢體的石膏外固定,防止活動影響恢復。手術2周后對患者加強功能恢復鍛煉,形成骨痂后可視情況增加鍛煉強度,并取出下脛腓聯合螺釘,定期進行攝片,檢查骨折線。
1.3療效評價
根據患者的踝關節活動能力進行療效評價。優:踝關節功能正常,活動無不適感;良:踝關節功能基本恢復,行走時間過長有輕微不適感;一般:行走時伴隨腫脹感等不適癥狀;差:踝關節嚴重疼痛,并伴有持續的腫脹,步行時為跛行狀態。
2結果
術后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根據療效評價標準,結果顯示為優的有27例,良好的13例,效果一般的有7例,差的3例,其中2例患者術后出現腓骨短縮移位,1例患者造成踝關節畸形。見表1。
3討論
踝關節是人體的承重關節,盡管面積不大,負重卻非常大,正因為此,踝關節在運動中容易造成松動,從而導致骨折[3]。踝關節骨折很大一部分由外傷引起,過度的運動以及不正常的活動方式容易引起對腳踝的壓迫[4]。治療的關鍵在于吻合踝穴和距骨之間的鞍狀關節面,恢復生理斜度,保證距骨后上窄下寬的形態,達到解剖復位[5]。對關節面實行解剖復位的手術治療中,由于踝關節組織結構相對復雜,容易給韌帶和肌腱帶來損傷,因此要注意整體功能的保護,修復損傷組織,保護神經組織,固定骨折區域[6]。手術對關節的固定是一大重點,由于腓骨部位容易縮短,造成距骨向外移動,外踝向上位移,踝關節結構容易松動,加上關節損傷多為復合損傷,涉及軟組織,因而在手術上,要對下脛腓聯合進行分離,并使用松質骨螺釘、鋼板等進行固定。使用松質骨螺釘是為了防止斷釘,加壓螺釘容易導致螺釘斷裂,三角韌帶對內踝功能的恢復有顯著的作用,再用吸收線加以輔助,能夠增強手術的可靠性。對于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患者而言,單純的手術治療能夠達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良癥狀,因此,要在手術之后根據患者情況加強鍛煉,以幫助患者踝關節功能的恢復,增強行動的能力。功能訓練能夠增強肌肉的活性,防止萎縮,關節僵化等,對患者的康復有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療效為優的有27例,良好的13例,效果一般的有7例,差的3例,其中2例患者術后出現腓骨短縮移位,1例患者造成踝關節畸形。表明外傷性踝關節骨折采用手術治療效果明顯,在臨床上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貴春,鄭吉波,李秉勝,等.手術治療合并下脛腓分離的踝關節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12,13(04):203-205.
[2]郭龍,杜璠,劉志斌,等.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的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 44 例體會[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3,53(15):24-26.
[3]曹玉凈,沈云輝,艾進偉.手法復位結合中藥熏洗對踝關節骨折患者等速肌力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3,41(03):65-66.
[4]張建國,吳瑞森,王西林.等跺關節骨折手術治萬的體會[J].實用骨科雜志,2012,12(56):268-269.
[5]鄭國慶,徐海波,張榮余,等.跺關節骨折手術治療及手術后康復的效果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2,25(46):136-137.
[6]吳偉,王業華.136例踝關節外傷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效果比較及分析[J].徐州醫學院學報,2012,36(64):337-339.endprint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的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0例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研究分析治療效果。結果:術后療效為優的有27例,良好的13例,效果一般的有7例,差的3例,其中2例患者術后出現腓骨短縮移位,1例患者造成踝關節畸形。結論:對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效果明顯,加上適當的鍛煉,患者的踝關節功能能夠恢復,值得推廣。
【關鍵詞】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R274.1【文獻標識碼】B
人的踝關節是由距骨和脛腓骨下端組成的,容易造成脫位或骨折[1]。踝關節骨折是常見的關節內骨折,患者會出現踝部腫脹、皮下青紫等癥狀,影響患者的正?;顒覽2]。不及時進行治療會導致骨折進一步的惡化,及早治療能夠獲得更高的康復效率。本研究選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患者作為對象,進行手術治療,分析其臨床效果。具體操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的50例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患者中,男性為29例,女性21例,年齡在21~6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4.6±5.2)歲。所有患者踝關節骨折均由外傷引起,均經過X線檢查進行確診。按照Lauge-Hansen骨折分類,旋后外旋型為27例,旋前外旋型為13例,旋前外展型為4例,旋后內收型為6例。
1.2方法
對所有患者進行麻醉處理,采用平臥的姿勢,準備止血帶對手術中下肢采取止血措施,利用C型臂對患者的踝關節做透視,以確認整復方案。從踝關節后側開始,進行L形和前弧形切口,對神經組織等采取措施進行必要的保護,然后糾正外踝關節的錯位,通過對腓骨肌的分離和對跟腱的顯露,利用螺釘和鋼板進行腓骨下端的固定。外踝關節的長度以及旋轉能力有加以著重考慮,通過C型臂對內踝的透視,實行固定手術,可以選用張力帶鋼絲或者松質骨螺釘等工具。在手術過程中,如果后踝的骨折塊未能達到復位的效果,可以再采用松質骨螺釘加以穩固,使得踝關節和下脛腓形成角度向前傾斜大約三十度并與之平行。具體操作為使用直徑適合的鉆頭進行鉆孔,再選用較大直徑的鉆頭對先前鉆的腓骨孔加以擴大,對踝關節固定后,將松質骨螺釘旋緊,并使用吸收線對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處進行修補,防止損傷進一步加大。對患者使用抗生素,并進行踝部肢體的石膏外固定,防止活動影響恢復。手術2周后對患者加強功能恢復鍛煉,形成骨痂后可視情況增加鍛煉強度,并取出下脛腓聯合螺釘,定期進行攝片,檢查骨折線。
1.3療效評價
根據患者的踝關節活動能力進行療效評價。優:踝關節功能正常,活動無不適感;良:踝關節功能基本恢復,行走時間過長有輕微不適感;一般:行走時伴隨腫脹感等不適癥狀;差:踝關節嚴重疼痛,并伴有持續的腫脹,步行時為跛行狀態。
2結果
術后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根據療效評價標準,結果顯示為優的有27例,良好的13例,效果一般的有7例,差的3例,其中2例患者術后出現腓骨短縮移位,1例患者造成踝關節畸形。見表1。
3討論
踝關節是人體的承重關節,盡管面積不大,負重卻非常大,正因為此,踝關節在運動中容易造成松動,從而導致骨折[3]。踝關節骨折很大一部分由外傷引起,過度的運動以及不正常的活動方式容易引起對腳踝的壓迫[4]。治療的關鍵在于吻合踝穴和距骨之間的鞍狀關節面,恢復生理斜度,保證距骨后上窄下寬的形態,達到解剖復位[5]。對關節面實行解剖復位的手術治療中,由于踝關節組織結構相對復雜,容易給韌帶和肌腱帶來損傷,因此要注意整體功能的保護,修復損傷組織,保護神經組織,固定骨折區域[6]。手術對關節的固定是一大重點,由于腓骨部位容易縮短,造成距骨向外移動,外踝向上位移,踝關節結構容易松動,加上關節損傷多為復合損傷,涉及軟組織,因而在手術上,要對下脛腓聯合進行分離,并使用松質骨螺釘、鋼板等進行固定。使用松質骨螺釘是為了防止斷釘,加壓螺釘容易導致螺釘斷裂,三角韌帶對內踝功能的恢復有顯著的作用,再用吸收線加以輔助,能夠增強手術的可靠性。對于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患者而言,單純的手術治療能夠達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良癥狀,因此,要在手術之后根據患者情況加強鍛煉,以幫助患者踝關節功能的恢復,增強行動的能力。功能訓練能夠增強肌肉的活性,防止萎縮,關節僵化等,對患者的康復有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療效為優的有27例,良好的13例,效果一般的有7例,差的3例,其中2例患者術后出現腓骨短縮移位,1例患者造成踝關節畸形。表明外傷性踝關節骨折采用手術治療效果明顯,在臨床上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貴春,鄭吉波,李秉勝,等.手術治療合并下脛腓分離的踝關節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12,13(04):203-205.
[2]郭龍,杜璠,劉志斌,等.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的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 44 例體會[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3,53(15):24-26.
[3]曹玉凈,沈云輝,艾進偉.手法復位結合中藥熏洗對踝關節骨折患者等速肌力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3,41(03):65-66.
[4]張建國,吳瑞森,王西林.等跺關節骨折手術治萬的體會[J].實用骨科雜志,2012,12(56):268-269.
[5]鄭國慶,徐海波,張榮余,等.跺關節骨折手術治療及手術后康復的效果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2,25(46):136-137.
[6]吳偉,王業華.136例踝關節外傷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效果比較及分析[J].徐州醫學院學報,2012,36(64):337-3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