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峰
【摘要】本文探討醫護人員在護理工作中針刺傷發生的原因,以及醫護人員由此產生的心理及生理方面的問題,對預防針刺傷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對發生針刺傷的情況提出科學合理的處理程序。
【關鍵詞】 護理;針刺傷;預防及處理
【中圖分類號】 R47【文獻標識碼】B
隨著我國醫療護理事業的快速發展,在護理操作過程中醫護人員針刺傷發生的案例高居不下,這無形中增加了由于血液傳播引起的血緣性疾病的機會。相關研究表明,有20余種病原體可經針刺傷傳播,導致職業感染病的發生,其中較常見的有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乙型肝炎病毒(HBV)等。盡管醫護人員在工作中被銳器(主要為針頭)傷害難以避免,但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研究表明:62%~88%的銳器傷是可以預防的,強化安全首位意識,嚴格操作程序,可有效地將針刺傷對醫務人員的危害降至最低水平[1-2]。
1針刺傷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醫護人員由于操作不慎及其它原因,被銳利的醫療器械,如注射用針頭、縫合針、手術刀片等刺傷,造成皮膚深處破損出血所引起的傷害,統稱為針刺傷。據不完全統計,超過40%的醫療傷害為有針頭的注射器引起的針刺傷,其中有近50%的傷害事故與靜脈輸液有關,因護理人員日常工作大部分操作均與針頭有關,所以護理人員為針刺傷傷害的最主要的潛在群體。
護理過程中,收拾銳利的醫用器械或者廢棄的帶針頭的注射用品至收集容器中,護理操作中把針頭放在患者的床頭或其它有潛在危險的位置,注射完成后,為患者拔針與人發生肢體碰撞,收集或處理廢棄的醫療器械等,如果不能嚴格按照相關操作程序,都可能發生針刺傷。由于操作前沒能和患者做好溝通或者沒有固定好患者的體位,操作伊始,患者因疼痛或精神緊張,突然發力導致針頭滑脫或刺穿,以及針頭在拔出套管或橡膠塞后發生回血時,很容易導致暴露傷害。一旦針刺傷發生后,最嚴重的后果是感染相應致病菌引起的疾病,對醫護人員的身體直接產生危害,有些甚至是致命性的;即使沒有感染上相應的疾病,對操作人員心理上的沖擊也是巨大的,常常引起緊張、焦慮、抑郁等悲觀情緒,尤其是引起針刺傷的針頭攜帶有致命菌(如艾滋病病毒),在相關檢測結果出來前的一段時間內,其承受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對醫務人員的健康非常不利。
2針刺傷的預防措施
在護理工作中,針刺傷盡管不能完全避免,但只要護理人員強化安全首位意識,嚴格操作程序,規范醫療廢棄物的處理方法,確實可大大減少針刺傷發生的幾率,有利于醫護人員的身心及生理健康。
2.1加強醫護人員的職業防護培訓及宣教工作:對于針刺傷感染危險較大的潛在群體,如臨床護理人員,應主要通過普及標準預防知識,減少針刺傷發生的幾率。對相關人員加強職業防護知識的培訓及宣教工作,包括護理職業安全防護意識的培養、職業暴露危害性教育、護理職業標準預防知識及防護技能等。醫療單位應對工作中有職業暴露潛在危險的醫護人員進行職業知識培訓;尤其是對剛參加工作的醫務人員,要把職業防護知識教育作為崗前的常規培訓。
2.2形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在護理操作前,應該按照護理要求,裝備好防護用品,如口罩、醫用手套等。有關研究表明,在操作過程中,如果醫護人員戴一層聚乙烯或乳膠手套,一旦發生針刺傷,其手部可能接觸到的血量與未戴手套相比將低50%以上,可大大減少感染的概率。護理操作過程中,應嚴禁把無針套針頭對準自己或他人;不能徒手處理破碎的醫療器械;操作結束后,不隨手亂放,及時做好收尾工作;不能用力按壓已經堆滿的醫療回收容器等。
2.3規范操作程序:在使用醫療器械時,始終不讓指尖觸及針頭,同時在操作者的周圍流出足夠的操作空間;搶救病人時,操作者手持帶針頭的注射器在行走時,應保證有足夠的安全距離,必要時應大聲提醒周圍的人躲開;不能隨便把器械交給其他無關人員;保持精力高度集中,嚴格按照標準的操作程序進行操作,不能有一點疏忽;為潛在的不合作病人治療時,必須在其他人協助下才能進行操作。
2.4建立健全報告制度:醫院應建立健全針刺傷的逐級報告制度,制訂相關的應急預案,如有可能,每年組織一次救助演習,以便醫護人員不慎發生針刺傷意外時,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及處理。
3針刺傷的處理程序
3.1針刺傷發生后緊急處理方法:發生針刺傷后,應立即用流動水沖洗傷口,反復輕輕擠壓傷口,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傷口用0.5%碘伏或70%酒精等消毒液浸泡或涂抹消毒,必要時去外科進行傷口處理。被攜帶乙肝或丙肝陽性患者的血液、體液污染的銳器刺傷后,應在24小時內去檢驗科抽血查驗乙肝及丙肝抗體,如有必要,可抽患者血液進行比對,同時應注射乙肝免疫高價球蛋白,并按相關規定注射乙肝疫苗。被HIV陽性患者血液或體液污染的醫療銳器刺傷后,應在24小時內抽血查HIV抗體,定期做血清學檢測,并于刺傷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第6個月檢測HIV抗體,如有必要,可抽患者血液進行比對,同時口服拉米呋定。
3.2上報:當護理人員不慎發生針刺傷時,應立即上報醫院感染科,由感染科按相關預案指導處理。受傷醫護人員應配合相關科室進行各項檢測,接受必要的治療,并進行流行病學的跟蹤觀察。
3.3建立職業暴露報告制度:醫護人員在發生針刺傷或其它職業暴露后應逐級報告,醫院感染科應及時指導和處理。衛生主管部門根據收集到的數據資料,采取科學的統計方法,分析職業暴露的原因,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降低從業人員職業感染的風險。
參考文獻
[1]毛秀英,吳欣娟,于荔梅,等.部分臨床護士發生針刺傷情況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6):422-425.
[2]任小英,鄧 敏.護理人員工作中被針刺傷調查及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3):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