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摘要】目的探索PICC的護理和常見并發癥的有效處理方案。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3月期間使用PICC技術的患者資料228例,對患者PICC前后進行回顧性分析。穿刺前對所有患者進行護理常識講解,對所有患者的PICC操作由專職護師操作,穿刺過程中按照PICC的置管流程操作并記錄,統計患者PICC并發癥并對癥處理。結果PICC并發癥情況主要為導管堵塞(3.5%)、穿刺部位感染(5.26%)、導管遠端移位(2.63%)、導管異位(1.32%)、穿刺點血腫及滲出(6.14%)、過敏性皮膚炎(4%)。結論提高醫護人員操作水平,對患者進行護理知識的普及,針對易出現的并發癥有效預防護理,才能降低PICC并發癥的發生率
【關鍵詞】PICC;護理;并發癥處理
【中圖分類號】R472【文獻標識碼】B
PICC是臨床上對腫瘤患者治療中最常用的治療方式,經外周靜脈穿刺,向中心靜脈植入導管末端,創建的靜脈治療通道可為患者提供中長期的輔助治療。臨床使用中優點較多。但臨床PICC導管使用壽命長短、醫護人員操作水平、并發癥護理,影響患者的治療進展。為正確分析處理并發癥,做好PICC護理工作,筆者進行相關臨床研究。
1資料和方法
1.1基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3月期間使用PICC技術的患者資料228例,對患者PICC前后進行回顧性分析。男性120名,女性78名,年齡27~59歲,平均年齡為(41±3.9)歲。
1.2方法
穿刺前對所有患者進行護理常識講解,如:穿刺后盡量避免患肢負重和重體力的勞動,定期門診復查并更換敷料,對穿刺點勿自行消毒避免感染;觀察導管是否存有回血情況并及時反饋給醫護人員。對所有患者的PICC操作由專職護師操作,根據患者實際病情評估靜脈狀況以行穿刺,穿刺過程中按照PICC的置管流程操作和無菌操作,根據胸片觀察穿刺后導管位置是否移位;使用20ml注射器吸取生理鹽水對高分子液體患者進行導管沖洗;PICC操作中記錄操作情況和結果。
2結果
2.1經統計,PICC并發癥情況主要為導管堵塞(3.5%)、穿刺部位感染(5.26%)、導管遠端移位(2.63%)、導管異位(1.32%)、穿刺點血腫及滲出(6.14%)、過敏性皮膚炎(4%)。
2.2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和護理對策
2.2.1原因
PICC穿刺使用的導管型號不當、材質較硬易造成導管穿刺后不能在血管內漂浮,加之穿刺后導管在人體置留的時間過長,導管與血管摩擦易損傷靜脈內膜導致機械性靜脈損傷;穿刺過程中人員操作不熟練,一次性穿刺不成功,反復穿刺加大了血管內膜損傷程度,操作不規范和無菌操作不嚴格,加之穿刺對象大多為腫瘤患者,機體自身免疫力低,抗感染能力弱,細菌易從皮膚破損部位入侵,致導管相關感染率提高[1]。穿刺后導管的封管方式不當,肝素帽松動、液體濃度等因素,易使血液反流,凝固的血液使纖維蛋白沉積在導管內,引起導管堵塞;而導管的固定不適當,患者生活中肢體活動過度,強度較大而外力牽拉易造成敷料松脫,導管脫出。
2.2.2并發癥護理對策
(1)提高PICC穿刺人員的技術水平,提高穿刺成功率,爭取一次性穿刺成功,穿刺過程中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選取醫用的高等硅膠材料導管以避免穿刺置管后的導管與靜脈的不相容。(2)對導管異位、滑脫患者,在置管成功之后,叮囑患者治療期間避免體力勞動,以降低導管滑脫風險;囑咐患者發現導管滑脫及時就醫。醫護人員根據滑脫的導管長度決定是否拔除導管,避免患者自行操作引發感染或其他疾病。(3)對穿刺點血腫及滲出患者,定時更換敷料,加壓包扎、制動患肢,必要時給予止血劑使用。穿刺后保持患肢抬高45°;(4)對發生機械性靜脈炎患者配合局部熱敷50%硫酸鎂,30分鐘一日三次;輸液過程中護理人員觀察導管是否彎曲、打折以預防導管堵塞,對血液回流、導管堵塞者必要時使用肝素鹽水緩慢沖洗導管或遵醫囑進行脫髓鞘治療,仍然無效者給予置管拔除[2];囑患者定期復查并更換敷料,以保持穿刺點清潔度。對局部感染患者加強換藥和抗菌藥物的使用。(5)對穿刺部位感染,不明原因高熱、寒戰患者進行抽血培養,根據血培養結果對患者使用有效的抗生素,進行有效的針對治療。
3總結
PICC是有創興操作,其置管時間可長達一年,并發癥情況多為導管堵塞、穿刺部位感染、導管遠端移位、導管異位、穿刺點血腫及滲出、過敏性皮膚炎等。提高醫護人員操作水平,對患者進行PICC護理知識的普及,針對穿刺后易出現的并發癥采取有效的針對性護理,才能降低PICC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潘一衡,朱婷婷,皮卉.PICC 的護理及常見并發癥的處理[J].中國保健營養,2012,7:2049.
[2]李春燕,李銳. PICC 常見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J].現代臨床醫學,2010,4(38):311-3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