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蕓
習作教學的根本出路在于充分的、大量的讀寫結合訓練,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不斷從閱讀中汲取習作的營養(yǎng),不斷加強孩子的習作意識,提高孩子的習作興趣,進而完成從“害怕作文”到“快樂習作”的轉變。在教學實踐中本人是這樣做的:
一、利用典型段落,開拓思維空間,模仿“寫”
小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其抽象邏輯思維具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的,依舊離不開感性經驗。依據孩子思維發(fā)展的這一特點,在閱讀教學中我總是有意識地去發(fā)現典型的段落,也就是構段方式有代表性的段落,指導學生進行品讀,然后進行仿寫訓練。教學《天安門廣場》時,我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第二、第三和最后一個自然段這些重點段落品讀,然后進行仿寫,訓練學生“圍繞中心意思寫具體”的能力。教學《大作家的小老師》時,小姑娘的外貌描寫引起了我的注意。這一段描寫,僅用很簡單的幾句話就把一個小姑娘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大家面前。我要求學生仿照文中的描寫,寫一下自己熟悉的人的外貌。為了起到示范的作用,我先請一個同學進行口頭描述,規(guī)定不能說出所描述的人的姓名。然后讓大家猜猜他描述的這位同學是誰?如果猜對了,說明他的描述是成功的,相反則是不準確的。在這樣的基礎上,要求全體同學去練習用幾句話形象地寫出某個人的外貌,收到了良好的訓練效果。
收入小學語文課本的課文大部分都具有文質兼美、情文并茂的特點,這些課文中的許多描述方法可以讓學生在仿寫中運用。如課文《灰椋鳥》中,作者對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的詳細描寫是文章的重點段落。我們可以啟發(fā)學生注意作者的觀察順序,然后模仿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來描寫的方法進行仿寫練習。在“灰椋鳥歸林”這部分中,作者主要運用以靜襯動,動中寓靜的方法描寫灰椋鳥歸林的動態(tài),一句“周圍靜得出奇”,為襯托群鳥活動的“熱鬧”場面鋪設了背景。緊接著,從鳥的形、聲、色以及動作等幾個方面,根據時間上的先后進行描述,同時運用多組排比短句盡情地描繪,繪聲繪色地渲染出一種千鳥薈萃、百鳥爭鳴的“熱鬧”場面。在這段的教學中,我不單單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更注重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學習作者這種“點—面—點”的表達方法。同時為了使學生能夠內化學到的知識并轉化為自己的習作技巧,我在課堂上播放了幾種動物的活動場面,然后指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動物,運用作者的習作方法進行仿寫訓練。
二、尋覓對話窗口,啟發(fā)再造想象,增添“寫”
語言是人物內心世界最直接的反映,假如在人物的語言之前添加恰如其分的提示語,無疑是為讀者打開了一扇探索人物內心世界的窗口。為了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并結合進行小練筆,我經常會有意識地在教學中尋找這種“窗口”。在教學《第一朵杏花》中“竺可楨和前院孩子的對話”時,我增加了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括號里添加適當的提示語:
這一天,竺爺爺正在書房里看書,忽然聽見窗外一個小孩子()的聲音:“竺爺爺!竺爺爺!”
竺爺爺():“什么事情?”
孩子():“竺爺爺,杏花開啦!”
竺爺爺():“什么時候?”
孩子():“剛才。”
竺爺爺:“是第一朵嗎?”
孩子():“是?!?/p>
通過這樣的練習,一方面促進學生進一步了解竺可楨對科學的嚴謹態(tài)度和一絲不茍的精神,以及孩子的激動、興奮和自豪的內心活動,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學生學習了運用提示語把人物的行為、語言寫具體、寫形象的方法,提高了語言表達的基本功,也發(fā)展了再造想象的能力,到了寫作時,就能自覺地運用上了。
三、抓住概括性的語句與敘述的空白點,啟迪創(chuàng)造想象,擴展“寫”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識的源泉?!毕胂罅Σ粌H影響著習作能力,而且與創(chuàng)新能力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入選教材的課文都經過了作者、編者的千錘百煉,我們在其中每每會發(fā)現一些高度概括的語句。抓住這些語句,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寫”的擴展訓練,對于促進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感悟,對于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是很有幫助的。例如,《詹天佑》一文中有句話:“就連來中國參觀的外賓都贊嘆不已?!笨梢跃o扣“贊嘆不已”,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現在你就是參觀的外賓,你會如何贊嘆的呢?通過這樣細膩的、入情入境地字斟句酌,詹天佑那對祖國無比熱愛,對工作一絲不茍的形象也就深深地烙在了孩子們的心里。與此同時,學生也在想象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得到了訓練。
課文里經常存在一些作者刻意留下的,沒有說明清楚的空白部分,抓住這些“空白點”,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內容,展開想象,也是孩子們樂于表達的一種學習方式?!段⑿χ惺芤磺小分袑懙溃荷Lm這個堅強的小姑娘,她用微笑承受著一切,贏得了海內外人士的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思考:桑蘭怎樣用微笑來承受一切,“這一切”都是什么呢?海內外人士是怎樣贊譽的?請寫一寫。學《雪兒》后,要求學生描寫“我”與雪兒告別的情景。
四、挖掘拓展空間,開展延伸想象,深化“寫”
挖掘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將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既能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更深層次的理解,又能提高孩子們的習作水平,這是一種一舉多得的學習方式。學習《海倫·凱勒》后,我對學生布置如下的作業(yè):如果海倫·凱勒乘坐“時光機”來到我們的身邊,你想對她說什么呢?學完《誠實與信任》《揠苗助長》等課文后,讓學生寫讀后感。學了《“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后,寫一寫:你更贊同哪種做法?學生要完成這類小練筆,前提是必須熟讀課文,理解課文,然后根據課文的內容進行合理的想象,寫出富有個性的見解、看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一定會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安市逸夫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