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云
【摘 要】多媒體的出現,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改,提高了教學質量。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誤區和不足,本文將對多媒體與教學的關系做出辯證探索。
【關鍵詞】多媒體 教學 學生
一、概念的提出
多媒體教學的概念在80年代已經開始出現,但當時是采用多種電子媒體,如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進行課堂教學。這種教學技術又稱多媒體組合教學或電化教學。90年代起,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多媒體計算機已經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種教學媒體的綜合使用地位。因此,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多媒體教學是特指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并借助于預先制作的多媒體教學軟件來開展的教學活動過程。
二、多媒體教學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補充作用
傳統的教學模式,因為授課條件的局限性,不少教師容易使自己的課堂陷入“一言堂”的泥潭,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感到乏味枯燥,抽象難懂,教學實效性低下。而多媒體的出現,能有效改變這一困局。與以往任何一種先進媒體的應用相比,多媒體教學利用現代化的計算機設備,對傳統的教育方式進行了深層次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現代的教育質量和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眾所周知,傳統教學模式的知識傳授,屬于口耳相傳,依靠語言描述與體態特征完成。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盡管做到了尊重客觀事實,并盡可能地重現客觀事實,但是面對抽象的東西,學生若想進行深入的理解與領會,只能脫離感性感受在腦海中努力拼湊,理性地去自我重現客觀事實,而這個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是相當困難的。
例如在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中《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看當前世界金融危機的必然性》這個專題時,如何將這個復雜的過程呈現給學生呢?假如脫離感官的感受而要學生心領神會,確實是傳統教學難以克服的瓶頸。然而,多媒體技術的使用,通過計算機可以將文本、圖片、視頻、動畫、聲音等多種信息進行綜合展示,能夠直觀地重現客觀世界并最真實地顯現在學生的眼前,這無疑增強了感官效應,提高了學習效率。
總而言之,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對傳統的教學模式起到補充作用,并且這種補充作用是無可估量的。主要體現在:
第一,多媒體實現了空間與時間的自由變換。以網絡為載體的多媒體教學可以突破傳統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諸多限制,讓學生感受到直觀和生動的教學素材。例如在課上要讓學生直觀感受資本主義歷次經濟危機和英國圈地運動等歷史事件,單靠教師的一張嘴和一支粉筆是難以實現的。而通過多媒體,學生在短短的幾分鐘內便可以遨游歷史,“穿越”時空再次感受歷史場景。
第二,多媒體實現了知識的橫向與縱向的聯系轉換。如專題課或者復習課,通過教師的事先設計,多媒體課件能夠有序地、鮮明地糅合專題課或者復習課所包含的知識內容,展現相關的知識結構,這樣學生在課堂上能夠一目了然地學習,也大大地節省了時間。
第三,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多媒體適度運用貼切的視頻、悅耳的音樂、生動的圖片等要素都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其完成探究學習任務。例如在講授“價值評價及其特點”時,筆者采用“泰坦尼克號主題曲《我心永恒》”作為導入素材,柔美的音樂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緊接著,為使學生更好掌握“價值評價的特點之二:評價結果與評價主體有直接聯系,是依主體的特點而轉移的”這個知識內容,筆者創設了一個問題情景——“偽娘現象之我見”,為此,學生調查了社會上不同群體對“偽娘現象”的不同看法,形成了相關的調查視頻和數據分析圖作為鮮活的教學素材在課堂借助多媒體展示。在此基礎上,學生代表自己在課堂上進行素材展示并講解分析,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課堂學習變得生動有趣。
總之,適度、科學地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能夠節約教學時間,給予學生直觀的感官認知,活躍了學生思維,填補了傳統教學手段的空白,對教學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多媒體在教學應用中的誤區
(一)喧賓奪主,多媒體獨霸課堂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課程教改,也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但是,一個教學理念滯后的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時,則往往被多媒體所奴役,進而“奴役”學生。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可以看到一些老師將鼠標一點,視頻、文字、圖片乃至板書一幕幕呈現,學生應接不暇。有時甚至一個小小的情景設問也交由電腦代勞。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黑板真的“黑成一片”,看不見一個字。筆者認為,這種所謂的“多媒體現代化典范”的課堂現狀,真正意義上應稱為“多媒體奴役現代教育”。
許多使用多媒體的課堂,一旦遇到斷電抑或技術故障,授課教師時常手足無措,“無多媒體不成課堂”的可笑觀念是如此深入人心。這樣的老師,脫去其多媒體技術的外衣,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一個“多媒體放映員”。
(二)華而不實,過分追求課件的技術含量
現實中,相當一部分老師誤認為課件的技術含量越高,對學生的教學效果就越好。在這樣錯誤理念的指導下,一些老師為了彰顯個人“教學能力”,吸引學生興趣,贏得評課老師的贊許,不惜花費幾天或更長的時間來準備課件,動用大量的圖片、Flash、mp3、視頻等素材,簡直令人目不暇接。這樣的課堂,學生更像置身于電影院。殊不知,這樣做所起到的只能是反效果,華而不實,展示的只是教師個人的電腦技術水平,而非教學效果。
過分追求課件制作效果的課堂,一些不必要的干擾因素大量地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沉溺于變幻的色彩、搞笑的Flash、莫須有的視頻,而難以將思維用于問題的推敲。這樣的課件無疑成為教學的干擾源,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教學的貢獻效果十分有限。所以,筆者認為,課件制作時應有目的、有計劃,講究適度與科學,切忌華而不實。
(三)拿來主義嚴重,教師個人魅力難以彰顯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網絡在方便資源共享的同時,也給一些懶惰的人提供了“免費的午餐”。在講究效率的時代,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概念又“深入人心”,面對這樣的現狀,教師隊伍中一些實在是忙得不可開交或者懶得動彈的人便從書店、雜志社、互聯網等途徑搜尋一些課件,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主義最實在。
拿來主義者的積極心態是值得肯定的,但問題的關鍵是有些教師對拿來的課件的設計原理缺乏必要的認識。眾所周知,要想制作一個成功的課件,首先必須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分析學情,然后在一定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認真仔細地考慮各個教學環節,收集資料之后制作而成的。而“拿來主義”的教師在使用現成課件時,往往忽視了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情況的認識等因素,這樣一來,課件是別人的,學生是自己的,老師又是在為誰上課呢?可以說,“拿來主義”的老師,盲目套用他人的課件,其結果不只是教師魅力、個性難以彰顯,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難以得到保證。
四、結束語
任何事物均有其長短。多媒體孕育于現代技術,它在教學中彰顯出的優越性是無法比擬的。但是現代教學理念決定了我們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被多媒體所“奴役”,而應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調動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并促進其整體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說,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絕對不可能改變的,而多媒體只能處于輔助教學的地位。
【參考文獻】
[1]百科名片——多媒體教學,http://baike.baidu.com/view/439948.htm .
[2]李冰.關于多媒體教學與教改創新的思考[J]. 基礎教育參考,2007(1).
[3]劉斌賢. 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的嘗試及問題探析[J]. 新余高專學報,2004(4).
[4]于柏良.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課堂教學例談[J]. 中小學電教,2006(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