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芳菊?羅充?貴陽市第六中學?李靜
【摘 要】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生物課程標準實施的核心任務。在“外植體的接種”的實驗教學中,學生通過實驗操作、交流討論、興趣小組展示組織培養樣品等過程滲透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的教育,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關鍵詞】實驗 外植體 接種 生物科學素養
生物學素養是指公民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生物教學,把提高每個高中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為核心任務,因此,如何落實這一任務就顯得尤為重要。美國華盛頓圖書館有這樣一句話:聽過了就忘記了,看過了就記住了,做過了就理解了[2];同樣,我國的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也倡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3],由此說明,行動獲取知識的方式更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基于此筆者以實驗 “外植體接種”為例,淺談實驗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1實驗內容與操作分析
1.1 實驗背景與內容分析。“外植體接種”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選修1專題3“菊花的組織培養”中的重要環節[4],其內容與《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相對應的具體內容標準是:嘗試植物的組織培養[1]。植物組織培養技術作為現代生物技術的基本技能,其過程主要包括培養基的配制及其滅菌、環境消毒、外植體消毒與接種、培養與觀察以及進一步誘導操作等,對實驗環境要求嚴格、技術難度和復雜程度較高,目前主要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開展,因此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存在一定難度。在理論課上,盡管教師采用圖片、實驗視頻等手段引導學生學習,其結果是學生機械地記住了相關的術語,但并未能深入理解以及建立起相關知識的聯系,不利于將知識進行拓展和遷移。通過實驗活動的方式進行,使學生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深入地學習植物組織培養的無菌技術、理解植物組織培養原理。
1.2實驗操作及其分析。該實驗目的是學習植物組織培養的無菌技術;體驗“外植體接種”的操作;理解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實驗前師生互動、認識和分析實驗器材,為成功操作做好鋪墊。實驗器材包括消毒劑(無菌水、70%酒精和10%NaClO溶液),實驗器具(固體培養基、三角瓶、無菌吸水紙、酒精燈、封口膜、鑷子、剪刀、酒精燈等),實驗材料(新鮮的未開花的嫩枝葉)。師生互助、外植體的消毒和接種進行演示,以避免學生盲目操作和獲取正確的實驗技能。
在明確環境消毒的方法后,學生兩人1組、體驗操作:用酒精對雙手和操作臺消毒→點燃酒精燈→外植體消毒(具體步驟:清水漂洗、酒精消毒、無菌水沖洗、次氯酸鈉消毒、用無菌水漂凈、無菌吸水紙吸水)→器具滅菌(灼燒鑷子、剪刀并于置物架上待冷卻)→外植體切割→外植體接種到三角瓶中(整個過程在酒精燈火焰旁邊進行)→清潔工作臺,熄滅酒精燈。
2總結操作、成果展示,知識、能力和情感從中升華
2.1總結操作、交流討論,問題拓展,智慧由此而生。學生對接種的結果充滿期待,希望自己的實驗不染菌并迅速脫分化,在教師建議下,各組相互觀察、交換意見。交流后學生紛紛提出問題,但教師并未直接給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嘗試解答,將確有困難的問題整合板書:①對外植體消毒時,為何需嚴格控制時間?②漂凈的外植體,為何要用無菌吸水紙吸干水分?③嫩葉外植體為何多處刻傷? ④外植體與培養基應怎樣接觸更有利于脫分化?隨后,教師指導學生分組,針對不同的問題,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和收集資料,最終解除疑惑。
2.2樣品展示,深化知識理解。由于外植體誘導愈傷約一周以上方能觀察到結果,因此教師請課外興趣小組展示2個月前的組培樣品:外植體脫分化形成的愈傷組織、愈傷組織誘導叢芽、叢芽誘導生根、再生植株,以及被污染感菌的樣品。在觀察中,興趣小組成員的解釋,進一步將抽象知識直觀化、具體化,使學生對植物細胞全能性有進一步的認識。最后認識到:外植體接種成功與否,與外植體的消毒和器材的滅菌密切相關;而外植體脫分化是否良好,培養基中植物激素濃度的配制比例是關鍵。
3教學后記
本節課圍繞體驗“外植體接種”的環節來進行教學活動,使學生親歷實驗操作、發現問題、交流討論解決疑問、展示成果與欣賞的一系列過程,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批判性地獲取、深化、拓展和遷移知識;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交流與表達能力、收集信息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鍛煉;從活動中,學生感悟到生物科學技術在科研、農業生產及經濟等方面有重要價值,促使他們樂于學習生物科學,養成質疑、求實和創新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總之,在生物教育教學中,運用實驗做基礎,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會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的認知能更好地內化,并為他們合理地把學到的生物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及個人生活中,為將來進一步學習與步入社會做準備,這正是生物科學素養基本的含義。
生物科學素養的提高并非朝夕就能實現,需教師深入研讀課標和教材、了解學生,利用同輩群體在青少年中可能排在首位的特點[5],利用生物學是實驗科學的特點,盡可能為學生創設體驗的機會,使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獲取生物學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從中樹立科學的精神與態度,生物科學素養在其中必將逐步得到培養和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5.
[2]余文森,劉冬巖.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30.
[3]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4]課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高中生物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4.
[5]陳毅松.思想政治教育中同輩群體的作用分析與對策研究[J].求實,2006(9):75-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