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廷
【摘 要】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了教育模式的重大變革,而教育模式的變革又反過來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在科學技術變革的三個不同時期,與其相對應的也是三種不同的教育模式,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在任何重大變革時期,幾種不同的教育模式可能會并存很長時間。
【關鍵詞】科學技術變革 變革時期 教育模式
自20世紀開始以來,科學技術就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向前發展,在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為了使技術革新有意義和有效果,我們必須在整個教育體系的聯系中去考慮運用新技術,因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教育模式的重新建構,而這不僅是“簡單的解決設備問題,而是要系統地運用一切可能獲得的資源,來發揮個人在獲得與運用知識的方法方面所應有的科學精神,目的是要把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教育技術盡可能完善地協調起來,以避免經濟上和財政上的浪費。”[1]
只有當科學技術真正統一到整個教育體系中去的時候,技術革新才有價值。而談到教育模式,在科學技術變革的三個不同時期,與其相對應的也是三種不同的教育模式,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在任何重大變革時期,幾種不同的教育模式可能會并存很長時間。
在前工業時代,學校的教育活動是分散的,片面的為少數杰出人才服務。它極大地依靠正規學校的教育制度,對少數高級專業人員和大企業家的子女進行教育,以期他們將來可以身居要職。在學校里,事實上一些老師并不會訓練人去做任何的事情,而是特別注重古典文、宗教課程的學習以及上層社會禮儀的培養,如傲慢的態度,上層階級慢吞吞說話的樣子或者上層人物的一些標志,這樣他們就有條件從事爭奪重要職位的能力。英國的“公學”、法國的國立中學、德國的文科中學和許多國家的同類學校中都具有這些特征,這種學校使學生擺脫了勞動生活的種種危險,讓他們參加到一種相當僵硬的社會化的親密同志關系中去,并且給他們將來享有特權的希望。
在第二次技術變革時期,進入了工業化社會,人們開始注意到初等教育后的教育問題,把它作為全面改革教育制度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形式出現了傳統學術性學校以外的職業技術教育學校,代表這種教育模式的學校稱為工廠學校或者訓練學校,它廣招學生,擴大社會影響,以滿足工業或帝國發展的需要,但是它的態度是帶有限制性的。它經常培養獨創性,就是這種教育模式,首先培養了美國的“機關職員“和日本的薪水階級。
通過競爭考試進行的慎重挑選、口頭審查的技術、英才教育、長期人類和商業需求的預測,所有這一切近年來已經使北美、西歐和日本的中小學和高等教育制度達到高度的技術效能。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歐和北美在中等教育階段,職業技術學校開始與傳統的學術性中學和古典中學一起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高等技術院校已經達到至少和古老的大學相同的學術地位。
在高等教育以外,還有一種研究生教育、博士后以及以工業為基地的研究的發展。這種發展到美國1958年頒布《國防教育法》以后大規模開展,政府提供經費的研究和發展計劃,也達到頂點。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人類步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擴充、知識發展的速度已經逐漸在教育系統中發揮作用。它代表著一種對以往的權利制度和社會趨同現象以及“工程”社會中許多目標的否定,在這個階段的教育模式中特有的關系僅是負責的學習、共享學習和幫助學習的關系。廣泛的能力和傾向品質、不同的興趣和知識領域以及各種得以不同發展和表現的技能,所有這些方面,仍是這個階段所迫切需要的。[2]
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教學活動也越來越技術化。電腦、電視等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就是最好的體現,這有利于教師創造性的“教”和學生創造性的“學”。但是,我們發現,教育當局僅僅是把電視穿插在現有的教育程序中,而不是對這些教育程序加以徹底的改造,使他們從這種現代技術中得到好處。筆者在某中學代課過程中,就曾遇到這樣的問題并引發了些許思考。如今的課堂上,教師的板書教學已被幻燈片的使用逐步代替,的確,通過幻燈片,確實可以減少教師在上課時因為板書所浪費的時間,也可以通過對視頻等更加形象生動地了解所學的知識,這無疑不是教學技術的發展對教學活動的有利之處。然而,與此同時,教學技術化也導致了教學活動成為一項純粹技術性的活動,失去了其最基本的人文向度和本性。筆者發現,不僅教師就連學生對幻燈片的依賴性也逐步加大。學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幻燈片上的要點總結,而忽視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此知識點的啟發與引導。
多媒體的使用,而不是多媒體的教育,教師應該作為技術的主人而不是淪為技術的奴隸。當然,我們絕不能將技術一棒打死,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提到:“技術在本質上既非善,也非惡的。而是既可用以為善,又可用以為惡,只有人才能賦予技術以意義。”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教育始終是對“人”的教育,這應是在科學技術背景下,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所應該堅信的目標。
當今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教育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新技術與手段的運用上,而且為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更新的理念和動力,使教育內容、方法和模式發生深刻的變革。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新一輪教育改革的強大動力,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以多種形式和途徑促進科學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教育發展的革命性影響,以教育技術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模式和方式創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埃德蒙·金著.別國的學校和我們的學校—今日比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