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航
【摘 要】傳統藝術思想對民族動畫創作具有重大影響,世界各地民族動畫作品,無一不體現著其傳統藝術特有的審美意韻。本文按照動畫作品的不同風格分為四大地域類別,研究不同地域民族動畫的審美意韻,對發展我國動畫產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傳統藝術 民族動畫創作
傳統藝術,是一種經過歲月的沉淀和洗禮的藝術形式,它既是精湛藝術的典范,又是經過世世代代留傳的不斷創造和追求完美的一種精神。
傳統藝術的最大特點是其具有廣博性。在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隨處可見傳統藝術的蹤影,并且對現代民族藝術設計更是有著巨大影響。傳統藝術思想是藝術精華的積淀,為人類歷史前進積蓄營養,提供參照。鑒于不同的文化差異和審美標準,民族動畫對傳統藝術有著高度依賴性,因此,一部成功的民族動畫,不論故事情節、角色、場景設定還是配樂等方面都要以傳統藝術為基本思路進行創作。
一、美國動畫公司對傳統藝術的活用
1.美國動畫的“身份”性
在美國,民族類動畫同時具有兩種“身份”,動畫公司把不同民族的故事進行重塑,其中又加入了“美利堅”式的精神和價值觀。比如動畫片《白雪公主》是根據德國著名民間文學《格林童話》改編;《木偶奇遇記》是意大利作家科洛迪的代表作;《仙履奇緣》源自是歐洲大陸流傳童話故事《灰姑娘》《艾麗絲夢游仙境》改編自牛津大學的一位數學教授所寫的故事;《睡美人》是法國作家夏爾·佩羅所著的童話故事;第一部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美女與野獸》取材自法國神話故事;還有兒時的經典《獅子王》,其故事原形來源于英國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埃及王子》是以《圣經》舊約中的《出埃及記》為故事藍本……
2.中國元素首次美式亮相——《花木蘭》
1998年的長篇動畫《花木蘭》,是迪士尼公司第一次利用中國故事題材制作的,該片開啟了美國動畫公司借鑒中國傳統藝術風格的大門。比如,影片片頭采用中國水墨畫的風格,以韻染的有色紙為背景,用形傳遞出神韻,運用筆追求通透,用墨講究濃淡等。在場景設定上,畫面遠景采用了大量留白,講究簡潔、空靈、計白當黑。在角色造型上,戰士的形象借鑒了秦代兵馬俑造型,高大、威武、體塊、輪廓鮮明。而馬的形象則參考了漢代畫像磚造型,圓潤飽滿,韻味十足。故事雖然發生在古代的中國,但是無論是木蘭、木須龍還是其他配角卻處處體現著美式的生活習慣。比如士兵洗澡時浴巾的造型,木須用牙膏,祖先開派對,蟋蟀戴著太陽鏡以及木蘭的早餐稀飯上的煎蛋知香腸等等,甚至連人物對話都帶著美式幽默。
3.中國元素在美國商業動畫的成熟表現——《功夫熊貓》
此后,《功夫熊貓》在此基礎上更是進一步深入借鑒了中國的傳統美術種類。在《功夫熊貓》的續集中,更是使用了剪紙、皮影等多種技術表現,更多元地展現了中國傳統藝術,使得影片單從畫面效果就十分引人入勝。在追逐阿寶的片段中,設計師采用了成都著名景觀“寬窄巷”為參照,街道建筑婀娜曲折,高低起伏,交相呼應,展現出中國獨有的街巷景觀。片中大量選用具有中國傳統亭臺樓閣作為場景,表現出中國古典園林的寫意風格。這種場景并不少見,在好萊塢的許多動作影片中,經常采用復雜的他鄉街道表現驚險的打斗場面。一方面多重、錯綜的建筑利于演員調度,不同機位的鏡頭可以令畫面生動有趣,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景物豐富畫面,展現異國風情。雖然角色和場景表現的是我國傳統美學,但影片角色的表演和他們身上傳遞出的精神卻凝聚濃濃的美國風味。因此,在觀看這些影片時,我們的目光,首先聚焦于“美國”,其次關注的才是“影片”。可以說,美國動畫把復雜的他鄉美學結構后的完美重組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它們讓人在不知不覺中上癮,每次你欣賞完一部作品,就切身體會一次它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本源。
二、日本傳統藝術對其動畫發展的影響
1.日本民類族動畫特點
日本的民族動畫具有鮮明特性,日本傳統藝術思想在其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動畫從故事情節、場景設計、角色造型、音效創作再到人物動作,無一沒有烙上“大和民族”的商標。和服、櫻花、木屐、武士等元素充滿整部影片。而且,日本動畫在挖掘民族的精神層面上更是有著深厚的功力。
2.傳統藝術的外在表現(場景、角色、配樂)
在場景和角色設定上,日本民族動畫頗具特色。就拿風靡全球的長篇動漫《火影忍者》為例,木葉的建筑主要是以木石為建筑材料,這跟火之國大片的森林,豐富的木材和石材有關系。高大的建筑以石為支撐,木為裝飾。矮一點就以木為主,比如宇智波家、奈良家和日向家,大量石材和木材的采用和精準裁切體現日本“禪道”中對于自然、祖宗的尊敬和崇拜以及大和民族嚴謹的精神。與現實中神出鬼沒的忍者形象不同,《火影忍者》的中的角色,是個性鮮明、有愛有恨的群體。他們更接近于普通人,設定中保留著忍者的配飾,比如武器、捆綁物、卷軸等,作者通過這樣的手法有效拉近了忍者這種職業和觀眾的距離。日本民族動畫中的配樂強烈體現出傳統藝術的魅力,比如宮崎駿的《幽靈公主》,押守井的《攻殼機動隊innocence》等,無一不體現出靜、虛、空靈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種東方式的抽象。
3.傳統藝術的內在表現(故事情節、精神寄托)
日本的民族動畫的故事情節多強調生存的憂患意識和武士道精神為核心的日本化的倫理實用主義。例如,在宮崎駿的作品中,體現出來的就是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對愛與和平的向往。在大友克洋的作品中,體現出來的是對機器充滿感情的迷戀,這種感性的迷戀同時伴隨著理性的恐懼。在押井守的作品中,經常能看到他利用網絡題材敘述出“現實與虛構的界線”這一話題,通過這一話題對人類內心深處的靈魂進行質問。在今敏的作品中,體現出個性鮮明貼近你我的人物、角色精神層面的探討描寫、夢境與現實之間的曖昧關系等等。
三、傳統藝術在歐洲動畫中的“另類”表現endprint
1.歐洲民族類動畫特點
歐洲民族動畫風格特征與美國、日本又大不相同,作品善于嘗試各種不同媒材與表現手法,有時雖流于形式化,但亦不失創意,并不斷翻新人們對動畫的觀感,相較故事性,更注重哲理性。歐洲連續劇類的動畫片較少,而動畫電影則是許多動畫人進行試驗和探索的載體。
2.傳統藝術在歐洲動畫中的具體表現
在創作思路上,由于歐洲是藝術、哲學等思潮的發源地,很多動畫師制作的影片風格鮮明,他們并不追求影片票房,而是把許多傳統哲學、美學等藝術思維融入動畫創作中進行拓展,非常注重原創性和創新性。在創作技巧上,歐洲動畫包羅萬象,特別重視研究別樣、新穎的制作技法。例如法國動畫大師亞歷山大阿列塞耶夫和克萊爾派克的針幕動畫。即便現在的CG技術非常成熟,很多動畫師仍然熱衷于傳統藝術技法的運用與拓展。在場景設定上,歐式傳統繪畫藝術在動畫中起到無法替代的作用,影片中的每一個場景都足以視為獨立的藝術作品。角色方面則是造型夸張而動態簡化,豐富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彈性并不多見。總的來說,歐洲民族動畫傾向于表現藝術性和文化性。利用萬千的手法制造并夸大影片與現實的差距,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哲理和寓言,如《瘋狂約會美麗都》和近期的《克里蒂.童話的小屋》。
四、傳統藝術在中國動畫中的表現
1.中國傳統藝術分類及審美特性
在我國,傳統藝術極為豐富,分為:書法、繪畫、音樂、戲曲、舞蹈、園林、建筑、雕塑、工藝美術、傳統服飾等等,這其中都包含著美與善的統一,強調藝術的表現、抒情、言志;以“合一”為審美最高境界。中國的動畫片一度被稱為美術片,可見傳統美學在其中的作用。在我們的動畫藝術史上,許多原創動畫利用水墨畫、剪紙、木偶、皮影等傳統藝術技法來表現,風格十分鮮明。
2.中國早期動畫電影的成功經驗
我國傳統藝術向來都以表現“神似”和“神韻”作為動畫藝術的追求。如何有效地“取神”——把握和表現內在的藝術精神,成為中國民族類動畫能夠在世界上獨樹一格的關鍵。這在傳統藝術中,向來都有著精湛、獨到的處理方法,作為動畫從業者,我們完全可以從中汲取營養,獲得啟發。從動畫的角度,最直觀地表現民族特色手段就是造型,傳統藝術家把造型方法概括為“陰察、默識、傳神、寫心”四個方面,就是“以形寫神”的方法。他們認為創作對象的原始素材需要通過長期觀察來認知其“本真”“本性”,也就是從表象認知到內涵認知的過程。只有認識到這兩點,藝術作品才能達到“傳神”“寫心”的目的。基于這種理論,在借鑒和傳承傳統藝術的精華上,早期國產動畫《小蝌蚪找媽媽》《牧笛》《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作品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小蝌蚪找媽媽》《牧笛》兩部作品的相繼推出,標志著中國水墨動畫在藝術表現上的成熟,人類感情對象化所形成的“意象”成為水墨動畫的最大特色,充分詮釋了中國畫“似與不似之間”的辯證理念,展現了中國畫藝術的獨特魅力。而《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兩部作品都改編自中國傳統經典名著,藝術造型上借鑒了傳統京劇臉譜、服飾等特點。表演上借鑒了唱念做打的功夫,并使用了鑼鼓的配樂。情節上展現了對腐朽封建制度的強烈批判和反抗,達到弘揚民族精神、激勵人心的藝術效果。這些影片充分發揮了傳統藝術虛實結合的寫意手法,使得傳統藝術與動畫融為一體,達到“神形兼備”的藝術高度。
3.技術與藝術結合——《桃花源記》
現代民族動畫《桃花源記》本美術片取材于陶淵明筆下家喻戶曉的同名故事,在3D技術平臺上巧妙運用了多種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水墨、剪紙、皮影等。2006年,該片榮獲日本TBS電視臺舉辦的DigiCon6+2數字作品大賽最優秀作品、中國國際動漫影視作品“美猴獎”大賽最佳短片等大獎。在這部影片中,場景表現的是傳統水墨畫風格,將層層渲染的筆墨和動畫表演結合起來,絲絲入扣,惟妙惟肖。正如中國水墨畫追求“以形寫神”,又是一種“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筆墨神韻,講究“骨法用筆”,要求:平、圓、留、重、變。墨法又分五色:濃、淡、破、潑、漬、焦、宿。講究空白的布置和物體的“氣勢”。不追求西方的焦點透視技術,不強調環境對于物體的光色變化的影響。而主要表現“氣韻”“境界”,這種美學特性和表現形式恰恰與整部片子的山水田園風格交相呼應。人物造型方面則借鑒了傳統皮影效果(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而造型師又在皮影的基礎上用粗墨溝邊,使得動畫角色與場景顯得極為協調。在動作處理方面則延續了皮影人物的特點(每處關節釘有鉚釘,使人物活能夠自由活動,動作跨度流暢夸張,表演起來生趣盎然,活靈活現),創作者利用電腦軟件模擬出這種精湛技藝,使得影片極具中國韻味。
4.傳承與創新
中國傳統藝術向來以其濃郁的民俗氣息、淳厚的藝術內涵和生動的歷史,越來越受到國外觀眾的欣賞和青睞。以上提及的經典國產動畫正是汲取了傳統藝術的精髓,進而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有效利用新穎的技術并讓其與我們的民族精神有機結合,才能長期在世界動畫界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作為當下動畫從業者,我們應該以弘揚民族精神和展現華夏風采為己任,充分重視中國傳統美學對藝術創作的影響,巧妙運用其藝術精髓,在創作過程中做到兼容有序,拓展創新,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和思路,使傳統藝術在動畫中生根發芽,成為作品的“靈魂”,同時也讓動畫這門新興藝術更加富有人文內涵。做到“民族的,世界的。”
【參考文獻】
[1]梁恩瑞. 中國動畫民族性的思考[J]. 神州民俗·教育科技, 2008 (6).
[2]劉桐.溫暖與冰冷——宮崎駿vs押井守[J].電影,2008(10).
[3]王嵋.中國傳統藝術對中外動畫片的影響[J].電影評介,2012(11).
[4]周蘭平.動漫的歷史[M].重慶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