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維祖
傳承和發揚陜西新聞文化的紅色基因
文/尹維祖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談到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強調指出,要把傳統文化中的紅色基因融入到人民和青年的血脈之中并代代傳承下去。
回眸陜西報刊發展的一幕幕畫卷,歷數陜西新聞史上的一座座豐碑,品味著陜西著名記者的一篇篇佳作,一種為陜西在全國新聞史上的杰出貢獻而自豪的摯情油然而生,尤其是其中所凝聚和彰顯的紅色基因更是令人贊嘆和敬畏。這種基因隨著日月推移,越來越綻放著奪目的光彩!
一是伸張正義,鞭撻黑暗,向往光明,洋溢著革命激情和斗爭銳氣。早在辛亥革命時期,陜西就出現一批聲討封建專制、呼喚民主共和的報刊和報人,尤以革命家于右任先生為代表。五四運動之后到大革命時期,最富戰斗性的雜志要數《共進》雜志,以“提倡文化,改造社會”為宗旨,出刊五年之久,后成為我黨領導下的陜西早期革命運動的號角,社會影響非常之大。西北共產主義啟蒙運動的先驅魏野疇等常在雜志上發表振聾發聵的戰斗檄文。還有被譽為“報界宗師,文壇巨擘”的張季鸞主筆的《大公報》,更是文筆犀利,針砭時弊,在社會上產生極大反響。
二是以民為本,為民鼓呼,保持和人民的血肉聯系。地下黨員李敷仁創辦《老百姓報》,為人民伸張正義,討伐獨夫民賊,深得群眾喜愛,并在國外七國發行。西安事變翌曰創辦的《解放日報》除刊發大量反映民意的評論外,還開辦了《烽火臺》《沖鋒號》《士兵呼聲》《婦女陣線》等副刊,反映人民意愿,為老百姓服務。特別是在陜甘寧邊區,由瑞金《紅色中華》改辦的《解放日報》擔負起中共中央機關報、西北局機關報的重任,博古、陸定一、廖承志、艾思奇、范長江等先后任社長、總編,成為我黨領導全國人民革命斗爭的重要喉舌。

游客在延安《解放日報》舊址參觀
三是堅持改革,銳意創新,走大眾化的辦報之路。延安整風運動推動了-場偉大的新聞改革,《解放日報》針對原報重國際輕國內、重表揚輕批評等弊端,在黨中央領導下進行改版,使報紙更加圍繞大局、貼近群眾。在黨報黨刊帶動下邊區報刊掀起了宣傳勞動模范、戰斗英雄的熱情,涌現了大批新聞佳作。在新聞理論上,提出了黨性原則、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真實報道和戰斗性原則,寫下了我國新聞史上最光輝的一頁。《陜西日報》前身《邊區群眾報》就是新聞改革的產物,講老百姓的話,說老百姓身邊事,群眾贊道:“有個好朋友,沒腳卻會走。七天來一次,來了不停口,說東又道西,肚里樣樣有。交了這朋友,事事走前頭。”
四是艱苦創業,群眾辦報,在戰勝困難中發展新聞事業。1937年初,成立了由張聞天、博古、周恩來組成的黨報委員會,白手起家辦起了中央政治理論雜志——《解放》周刊。沒有印刷設備,用油印,后來通過地下黨用棺材裝著鉛字和印刷機到延安,有了第-份鉛印的周刊。新聞臺、通報臺使用自制的小型收報機和手搖馬達發布新聞,貧瘠的清涼山上同住著新華社、電臺、報社,向全國全世界傳播著中國革命的聲音,正像陳毅詩云:“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作主,萬眾矚目清涼山。”
幾十年來,陜西新聞戰線和新聞事業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已經成為擁有數十家報紙和幾十家電臺電視臺、上千家期刊和網站、數萬名專職從業人員的新聞大省。
黨號召我們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繼承紅色基因,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發展之路。對我們陜西新聞工作者來說,首先要結合學習黨史、國史、革命史和新聞史,進一步加深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解和把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覺貫徹黨性原則、群眾路線、真實性原則和社會效益首位原則,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貫穿、體現在新聞作品之中,為實現中國夢、陜西夢,建設“三個陜西”凝聚正能量。其次,要踐行群眾路線,堅定“人民至上”理念,像延安時期新聞工作者那樣,始終和人民保持血肉聯系。要情為民系,筆為民書,熱情謳歌人民創造精神,及時反映人民呼聲,堅決維護人民利益,不斷為人民奉獻優質的精神食糧。第三,要結合“三項教育”和走轉改活動,進一步轉作風改文風,深化新聞報道內容和方式的改革與創新,不斷增強新聞宣傳的感染力和親和力,營造向上向善的精神家園。最后,要結合新聞戰線培訓工作全員覆蓋的進程,進一步加大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建設力度,用延安整風的精神,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決鏟除虛假報道、有償新聞、低俗之風和不良廣告,嚴厲打擊新聞敲詐行為,維護人民記者的良好形象,讓陜西新聞歷史中的紅色基因發揚光大,譜寫社會轉型期陜西新聞事業的新篇章。
(作者系陜西新聞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