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環資工委主任 李健偉
不能讓放射性物質“悄悄”危害健康
省人大環資工委主任 李健偉
我省是核技術應用大省,全省放射源應用單位達331家,射線裝置應用單位1121家。放射性污染具有危害大、不易察覺、防治技術含量高等特點,污染事故一旦發生,極易引起社會恐慌,影響社會穩定。國家已經制定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但這些上位法內容較為原則,實踐中有許多具體問題還需要細化和規范。省人大、省政府針對放射性污染特點和我省實際,在充分調研論證、反復修改的基礎上形成了《陜西省放射性污染防治條例》,省人大常委會于7月底審議通過。這部法規對于銜接現有法律法規,解決突出實際問題,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核技術和放射性物質的安全使用提供制度保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條例》從政府和單位職責、放射性污染防治、輻射事故應急及法律責任等方面做出規定,對上位法進行了進一步明確和細化,有些方面還彌補了上位法的不足。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強化政府輻射環境保護責任。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將放射性污染防治納入本行政區域環境保護規劃,保障財政投入,加強監測網絡與監督管理體系建設,落實放射性環境安全責任制。同時對環保、公安、衛生、質監、安監等行政主管部門、輻射單位和監測機構的職責都做了明確規定。
二是建立健全監測網絡。對核設施和輻射單位的日常監測做出了明確規定,對于危險放射源,還要求建立在線安全報警裝置,并與環保部門監控平臺聯網。
三是強化監督管理。對放射性污染環境影響評價,防治設施“三同時”,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轉讓、轉移和委托作業監管,建材產品輻射安全,放射性同位素強制收貯,放射性廢物及廢舊金屬收貯管理等涉及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監管措施都進行了嚴格規定。
四是重視職業健康。對從事放射工作作業及管理人員的培訓和資質管理、職業健康管理和職業待遇進行了規定,體現了以人為本、健康為先的理念。
五是完善應急機制。專門用一章規范輻射事故應急。明確和強化了政府及輻射單位的應急責任,要求政府和單位依法建立完善應急預案,開展應急演練,完善事故處置機制和核設施預警體系建設。

我省射線應用單位1121家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