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軍(本刊記者)
劉耀華:勇創陜西國企“第一增速”
文/張 軍(本刊記者)
陜西建工集團憑借2013年合同簽約額850億元、營業收入512億元的驕人業績,第13次榮登“中國企業500強”榜單,第4次躋身“中國建筑業競爭力百強企業”,分別名列第231位和第8位,位次兩年累計前移了90位和6位。
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和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控的嚴峻形勢下,陜建集團何以能夠持續實現經濟逆勢強勁增長,創出陜西國企“第一增速”?近日,本刊記者對陜西建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劉耀華進行了專訪。
《當代陜西》:作為老牌企業,陜建集團走過了一條怎樣的發展道路?
劉耀華:陜建成立于1950年3月,是我省惟一獲得房建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建筑行業甲級設計資質及海外經營權的省屬大型國有綜合企業集團。
64年來,陜建企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走出了一條又好又快的發展道路,成為陜西省建筑業的領軍企業和西部一流的建筑企業。特別是國資監管體制建立以來,更是邁上快速發展的軌道。2003至2007年,4年時間,營業收入從50億元增長到100億元,翻了一番;2008年至2010年,3年時間,營業收入從100億元增長到200億元,再翻一番;2011至2012年,僅用2年時間,營業收入從200億元猛增到400億元,又翻一番。2013年,承攬任務850億元,同比增長21.43%;實現營業收入512.19億元,同比增長27.34%,增長速度列省屬企業第一位。
《當代陜西》:陜建連續13年躋身中國企業500強,排名從443位持續躍升至231位,靠什么力量推動企業?
劉耀華:主要得益于陜建正確的發展思路和勇于改革創新的不懈追求。特別是近年來,在“做精做強主營業務,拉長拉大產業鏈條,拓展拓寬經營領域”的戰略方針指引下,推進了一系列措施的強力實施。
一是積極推進“走出去”發展戰略。目前省外市場布點已達18個省區,海外業務已發展到非洲、大洋洲、中東地區的20個國家,形成了省內、省外、國外市場多頭并進,競相發展的業態布局。2013年,集團在國外和省外承攬的工程達到了工程總量的32%。今年上半年省外合同簽約額達87億元,同比增長73.03%;海外合同簽約額14.76億元,同比增長29.25%。
二是持續加大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形成了擁有建筑產業投資、城市軌道交通、鋼構制作安裝、商混生產配送、工程裝飾裝修、古建園林綠化、鍋爐研發生產、科研設計服務、物流配送供應、地產開發建設等多產業格局。2013年,房建以外的專業領域合同額突破163.85億元,同比增長67%。今年上半年,集團承攬房建以外領域的專業項目531個,金額達98.38億元。
三是不斷深化企業改革。2013年集團對13戶企業完成了二級集團的組建工作,增加了注冊資本金,為申請特級資質、承接大項目打下了堅實基礎。房地產、鋼結構實現了整合重組,有效增強了企業發展實力和發展后勁。資金集中結算、大宗材料集中采購的全面推行和項目精細化管理日趨完善,為企業集約經營、提質增效創造了良好條件。
四是精心構建合作共贏機制。集團緊緊抓住國家新型城鎮化、西部大開發、關天經濟區、“三個陜西”等建設發展的機遇,秉持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合作發展思路,不斷加強與各市政府、省屬企業、大企業集團、開發區管委會及部分央企、金融機構、科研院校、勞務企業的戰略合作關系,實現了共同發展、互惠互利的雙贏目標。累計簽訂戰略合作協議123份,新增銀行授信510億元。今年,新簽戰略合作協議26份,涉及項目金額百億元,有效緩解了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復雜、市場競爭激烈帶來的沖擊。
《當代陜西》:據了解,實施品牌戰略是陜建發展的一張王牌,近年來集團每年獲獎工程占據全省的半壁江山,在全國建工集團中也是名列前茅。
劉耀華:打造陜建品牌,創建精品工程,是陜建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實施品牌戰略的進程中,集團堅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質量創優為目標,有力推動了品牌建設。
集團充分發揮自有的一所建筑科學研究院、三所甲級設計院、一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三個碩士工作站的研發作用,并同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同濟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長安大學等國內頂級建筑技術研發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形成一批企業獨有、行業領先的科技成果。尤其在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大型復雜鋼結構、大型機電設備安裝、工程結構減震隔震等領域形成了一大批國內領先的科研成果。前不久,集團自主編寫的《建筑工程創優細部做法工藝標準》,經中建協專家鑒定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已向全國推廣。一部企業標準能上升到國家層面,在國內少有,在陜西尚屬首次。
截至目前,集團共獲“魯班獎”35項、“詹天佑獎”2項、國家優質工程獎35項、全國建筑鋼結構金獎7項、全國和省級科學技術獎88項、國家級工法281項、專利174項,主編、參編國家行業標準90余項。集團被授予中國建筑“十大品牌企業”稱號,綜合實力、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得到強有力提升。近日,陜西省優質工程“長安杯”、省級文明工地、省級綠色施工示范工程評選相繼揭曉。陜建集團入選工程數量繼續高居榜首,分別占到全省的54%、41%、62%。
《當代陜西》:作為國企,履行社會責任是應有之義。
劉耀華:建筑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多方面的,但保護環境,實現企業發展與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是任何時候必須堅守的。
作為陜西建筑業的領軍企業,陜建在推動文明綠色施工中發揮了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施工中,集團始終堅持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的要求,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因工程制宜”。在全省建筑工地率先使用了水收集循環利用系統、節能降耗系統、防音降噪系統、霧化噴淋降塵系統等,為實現綠色施工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集團編寫的《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管理及資源化利用規程》,從垃圾產生總量控制、回收率、利用率設定明確的量化目標,針對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的9種類型,采取不同方法分類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措施,有效從源頭上控制了垃圾總量。該規程提出的控制目標高于《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標準》,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通過實踐檢驗,收到良好效果。在省科技資源中心項目上,建筑垃圾可控目標達到了20kg/m2,遠遠低于目前國內40—50kg/m2的實際水平。
截至目前,全國已公布的三批綠色示范工程中,陜建總承包的陜西省科技資源中心工程成為首批西北地區唯一入選的項目;第二批陜西省入選的四項工程出自陜建之手;第三批陜西省入選的18個項目,13個為陜建所建。同時集團還有7項工程被住建部命名為全國綠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
此外,集團每年為社會提供10萬個就業崗位,為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發揮了國有骨干企業的作用。
《當代陜西》:借助教育實踐活動,怎樣為陜建加油加力?
劉耀華:圍繞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集團堅持把重點放在抓整改、抓解決問題上。

集團董事長劉耀華(左二)、副總經理張義光(右三)在工地檢查工作
一是狠抓作風建設。轉變會風,能不開的會就不開,能在單位內部開的絕不在外面開;集團與下屬單位開通視頻會議系統,提高工作效率;針對職工反映較集中的公車配備問題,下發文件重申規定;下屬單位買車的權力全部收回集團總公司,打報告時先由紀委審查;明確規定集團領導每年下基層調研不得少于12次,調研事前不得打招呼,在職工食堂就餐必須付費,每人10元的標準;集團各項調研檢查工作有序合并歸納,減少基層負擔;對領導干部出入境、婚喪嫁娶等方面都作了明確細致的規定。
二是改善職工生活。近年來,職工收入增幅連年穩定在15%以上,2013年突破6萬元;職工上崗率從61%提高到90.1%,2萬多名職工全部參加了養老、醫療等各項保險;新建住房18萬平方米,改造危舊房4.7萬平方米,一大批職工喜遷新居。去年以來,在全系統開展“美化辦公環境,建設美好家園”活動,投入資金4196萬元,拆除違章建筑17537m2,硬化道路場地31984m2,綠化面積29779m2,一改昔日臟亂差面貌,廣大職工交口稱贊,在社會上也產生了良好反響。積極倡導“快樂工作,健康生活”的理念,在辦公基地、生活小區和工程項目部設置活動室,配備體育器材,為職工健身鍛煉提供方便。組織開展了給職工(包括離退休職工送一份生日蛋糕、做一次體檢等“十個一”活動,受到職工歡迎。
同時,集團多年來一直高度關注困難家庭的生活,2013年資助139個困難職工家庭子女圓了大學夢。今年將職工子女的就業問題納入議事日程,即將出臺政策為系統內符合就業條件的職工子女提供就業機會。
《當代陜西》:當前經濟形勢仍不樂觀,陜建集團如何應對?企業的戰略目標如何規劃?
劉耀華:陜建將抓住國家中西部發展、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我省保障性住房、城鎮化、城際鐵路、基礎設施建設等發展機遇,創新商務模式,打好市場開發組合拳,實施“大客戶大營銷”策略,鞏固擴大省內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擴大區域經營機構布點,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并對京津冀都市圈、長三角經濟圈、泛珠三角經濟圈、絲綢之路經濟帶等國家重點建設區域加大開發力度,形成以陜西為中心、輻射全國的經營格局。不斷擴大國際經營空間和境外經營份額占比,不斷開辟更大的國際市場。
未來陜建將立足現有產業基礎,依托集團平臺,發揮品牌、人才、技術優勢,整合社會資源,搶抓發展機遇,依靠創新驅動,落實“333”戰略,即:3大目標——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不斷占領市場制高點,建設成為穩居國內建筑行業第一方陣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企業集團;3大市場——立足省內市場,穩健拓展省外、國外市場;3大產業——強主體、展兩翼,即:做強建筑主體產業,做活建筑投資產業,做優建筑工業化產業。力爭2017年建成“千億建工”,努力向稱霸陜西市場、稱雄全國市場、馳騁國際市場的戰略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