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誠 林水仙 陳阿貞
雙丹膠囊對頸動脈粥樣硬化影響及其在腦梗死二級預防中的作用
林志誠 林水仙 陳阿貞
目的 比較雙丹膠囊聯合他汀類藥物與單獨使用他汀類藥物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方法 83例伴有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腦梗死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1例)患者采用雙丹膠囊聯合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 對照組(42例)單獨采用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 并評價治療前與治療4個月后患者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C反應蛋白(CRP)以及頸內動脈硬化程度以及狹窄程度。結果 發現實驗組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他汀類鈣聯合中成藥雙丹膠囊能夠更加有效的降低伴有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腦梗死患者低密度脂蛋白, 膽固醇以及C反應蛋白水平, 同時減輕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狹窄程度, 有利于預防腦梗死的復發。
腦梗死;動脈粥樣硬化;雙丹膠囊;阿托伐他汀
腦梗死系由各種原因所致的局部腦組織區域血液供應障礙, 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 進而產生臨床上對應的神經功能缺失表現。其病理生理過程實質上是在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發生的局部腦組織缺血壞死過程, 故而頸動脈粥樣硬化是本病最常見發病因素, 同時動脈粥樣硬化是否能有效控制與腦梗死的復發密切相關[1]。研究發現[2]中醫中藥在改善動脈粥樣硬化以及預防腦梗死復發中有一定作用, 同時能夠與西藥很好的配合加強效果。本文探討中成藥雙丹膠囊聯合他汀藥改善頸動脈粥樣硬化影響。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腦病科住院的腦梗死患者。入選標準:①首次發病, 符合2010年《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療指南》中“腦梗死”的診斷標準[3], 經頭部CT或MRI證實;②經頸動脈彩超檢查證實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者;③發病時間在6個月內;④年齡45~75歲者;⑤患者意識清醒,生命體征穩定, 配合研究;⑥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
年齡>75歲或<45歲;②心源性腦栓塞及其他原因的腦梗死;③出血性腦梗死;④伴嚴重臟器疾病;⑤對阿托伐他汀因副作用明顯不能耐受的患者;⑥治療前使用其他降脂藥的患者。向被試者或家屬詳細說明了試驗的過程, 按照倫理學要求簽署知情同意書。共納入符合標準患者90例, 根據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兩組, 其中6例(治療組3例、對照組3例)在研究期間出現嚴重肝功能異常(谷丙、谷草轉氨酶>80 U/L)而終止試驗, 1例(治療組)因依從性差(不能堅持服用雙丹膠囊)而脫落, 最終完成試驗患者83例。① 治療組(41例):其中男27例, 女14例;年齡56~74歲, 平均年齡(65.28±4.73)歲, 病程1~45 d, 平均病程(20.85±8.10)d;病變部位:腦葉10例, 基底節19例, 小腦及腦干4例, 多發腦梗塞8例。②對照組(42例):其中男25例, 女17例, 年齡58~75歲, 平均年齡(66.70±5.83)歲, 病程1~47 d, 平均病程(19.05±9.89)d;病變部位:腦葉9例, 基底節22例, 小腦及腦干4例, 多發腦梗死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表2。治療組和對照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干預方法 兩組均接受腦梗死的常規治療, 包括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 合并高血壓病、糖尿病者行相應藥物治療。出院后繼續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 并積極治療高血壓病、糖尿病的基礎病。治療組給予雙丹膠囊(廣州萊泰制藥有限公司),用法用量:4粒/次, 2次/d。功效: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同時使用阿托伐他汀鈣片, 劑量20 mg, 1次/d, 夜間服用。療程4個月。對照組僅給予阿托伐他汀鈣片, 劑量20 mg, 1次/d,夜間服用。療程4個月。用藥期間密切觀察有無顱內出血及其他臟器出血的副作用, 每1~2個月復查血常規、血脂全套及肝功能, 若出現肝功能嚴重損害(谷丙、谷草轉氨酶>80 U/L)立即停止試驗。
1.3 評價方法
1.3.1 治療前和治療4個月后采集空腹靜脈血, 檢測血脂TC、LDL-C、CRP水平。
1.3.2 治療前和治療4個月后均行頸動脈超聲檢查 檢查方法及觀測指標:采用HP Image Point彩色多普勒超聲儀, 7.5 MHz線陣式探頭, 受檢者取臥位, 低枕、頭略向后仰, 偏向檢查的對側。觀測指標:頸動脈狹窄程度判斷[4]:測量狹窄遠端正常動脈、狹窄段、狹窄近端直徑以及狹窄血管的長度。狹窄程度(%)=(1-狹窄處直徑狹窄/遠端正常直徑)×100%。血管狹窄診斷標準:<30%為輕度狹窄;30%~49%為中度狹窄;>50%為重度狹窄。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判斷:采用Crous法[4], 分別將兩側頸動脈各個孤立的粥樣斑塊的最大厚度進行相加即為該患者的斑塊總積分。斑塊積分1.1~5.0分為輕度頸動脈粥樣硬化;5.1~10.0分為中度頸動脈粥樣硬化;>10分為重度頸動脈粥樣硬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PC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兩組血液標本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脂TC、LDL-C、CRP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脂TC、LDL-C、CR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 (P<0.05), 治療組治療后各項指標評分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2 治療前后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狹窄程度比較兩組治療前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狹窄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狹窄程度較治療前明顯減輕 (P<0.05), 治療組治療后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狹窄程度減輕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血液標本評分比較情況( -x±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頸動脈彩超的比較[n(%)]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過程復雜, 既包括動脈壁局部的炎癥作用, 也有通過血液循環系統而發生作用的脂質代謝異常。有資料表明, 伴隨嚴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腦梗死患者其復發率高, 特別是有頸動脈重度狹窄的腦梗死患者復發的危險明顯增高[5,6]。因此如何有效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 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是腦梗死2級預防的關鍵。西藥他汀類已廣泛應用于臨床, 06年權威機構研究[7]首次在腦血管病二級預防領域中證明了應用他汀類藥物將低密度脂蛋白降至1.90 mmol/L, 能使近期內發生過卒中、膽固醇水平僅輕度升高且沒有冠心病史的患者降低16%的再發卒中風險。
目前, 中醫中藥也廣泛的應用于治療動脈粥樣硬化, 大量研究[8]發現中藥除其明確的調脂作用外, 還有抗氧化、改善內皮功能、抑制平滑肌細胞增殖、抗血小板和抗血栓、鈣離子拮抗等作用。雙丹膠囊做為新興的中成藥目前已經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治療上取得了一定的療效。雙丹膠囊由丹參、丹皮兩味藥配伍而成。丹參首見于《神農本草經》, 為唇型科植物丹參的根莖。中醫認為其有祛瘀止痛, 活血痛經, 清熱除煩的功用, 是治療心腦血管病的常用中藥。[9]其化學成分包括醌類和酚類, 這兩類成分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各個階段均具一定作用。方氏[10]使用丹參酮II A治療家兔動脈粥樣硬化模型, 模型組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顯著提高。另外常氏[11]發現丹參水提物在修復內皮細胞功能失調的過程中, 水提物的作用除抗氧化外, 還通過其他的方式作用于內皮細胞, 對脂質氧化、巨噬細胞向內皮下遷移起到一定的抵抗作用。牡丹皮為毛莨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始載于《神農本草》, 其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的功效[12]。牡丹皮的化學成分有酚類及酚苷類, 單萜及苷類化合物, 三萜、甾醇及其苷類等成分, 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降血壓、降血糖、鎮靜、保肝等作用[13]。石氏[14]研究發現丹皮酚能明顯抑制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 其作用機理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釋放反應有關。李氏[15]則發現丹皮酚可以影響多種血液流變學指標, 降低全血黏度, 降低紅細胞壓積, 降低紅細胞聚集性和血小板黏附性, 從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
本研究發現他汀類聯合雙丹膠囊對伴有動脈粥樣硬化的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較單純使用他汀類藥物能夠更加有效的降低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 膽固醇以及C反應蛋白水平, 同時減輕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狹窄程度, 從而預防腦梗死的復發。
綜上所述, 采用他汀類聯合雙丹膠囊治療伴有動脈粥樣硬化的腦梗死患者效果良好,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鄧愛玲, 陳綺玲, 馬濟順.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與腦梗死關系的初步探討.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2011, 20(2):96-98.
[2] 王筠, 張軍平.動脈粥樣硬化的中醫分期論治初探.中醫雜志, 2006(47):541-542.
[3]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療指南2010.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0, 43(12):146-153.
[4] Auperin A, Berr C, Bonithon-Kopp C, et al.Ultrasonographic assessment of carotid wall characteristics and cognitive functions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59 to 70 year-old.The EVA Study Group.Stroke, 1996(27):1290-1295.
[5] 易興陽, 潘光強, 余昌明, 等.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復發的關系探討.中華神經科雜志, 2002(35):68-70.
[6] Petty GW , Brown RD, Whisnant JP, et al.Ischemic Stroke subtypes: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of functional outcome, survival, and recurrence.Stroke, 2000(31):1062-1069.
[7] Amarenco P, Bogousslavsky J, Callahan A, et al.High-dose atorvastatin afte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N Engl J Med, 2006(6):549.
[8] 霍偉琪.中藥治療動脈粥樣硬化作用的研究進展.中醫藥導報, 2005(11):64-65.
[9] 盂華, 朱妙章, 郭軍, 等.中藥當歸、川芎、丹參提取液促血管生成作用的實驗研究.中藥材, 2006, 29(6):574-576.
[10] Fang ZY, Lin R, Yuan BX.Tanshinone II A downregulates the CD40 expression and decreases MMP-2 activity on atherosclerosis induced by high fatty diet in rabbit.J Ethnopharmacol, 2008(2):217-224.
[11] Chan K, Chui SH, Wang DYL, et a1.Protective effects of Danshensu from the aqueous extract of Salvia miitiorrhiza(Danshen) against homocysteine-induce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Life Sci, 2004(26): 3157-3164.
[12] 陰健, 郭力弓.中藥現代研究與應用.北京:學苑出版社, 1993:363-369.
[13] 張虹, 丁安偉, 張麗.中藥牡丹皮的研究進展.江蘇中醫藥, 2007(39):75-77.
[14] 石琳, 范盤生.丹皮酚對實驗性動脈硬化及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中國藥理學報, 1998(9):555-558.
[15] 李薇, 王遠亮, 蔡紹皙.丹皮酚和阿司匹林對大鼠血液流變性影響的比較.中草藥, 2000, 31(1):29-32.
2014-05-08]
350000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林志誠);福州市民政局兒童福利院(林水仙);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陳阿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