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明 梁旭光
持續腰大池引流治療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臨床價值及可行性研究
季明 梁旭光
目的 探討持續腰大池引流治療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的可行性與療效。方法60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30例。對照組行常規腰椎穿刺治療, 觀察組行持續腰大池引流, 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腦血管痙攣與腦積水發生率分別為23.3%、10.0%,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66.7%、3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持續腰大池引流治療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安全可行、療效顯著, 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動脈瘤;蛛網膜下腔出血;持續腰大池引流
顱內動脈瘤破裂所致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經外科較為常見的一種急危重癥, 患者常表現為顱內壓劇增, 同時伴有頭痛、嘔吐以及頸強直等癥狀[1]。本院對動脈瘤性SAH患者應用持續腰大池引流治療, 獲得了良好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動脈瘤性SAH患者60例, 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 排除已發生腦血管痙攣以及腦積水患者、腦疝未糾正患者、合并腦梗死、顱內感染以及腦室外引流者。其中, 男32例, 女28例,年齡33~65歲, 平均年齡(50.3±4.1)歲;Hunt-Hess分級為Ⅱ~Ⅲ級。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30例,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Hunt-Hess分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術后均予以常規綜合治療, 包括高血容量、高血壓以及高稀釋三高療法, 積極預防上消化道出血, 及時行氣管切開或者機械通氣, 應用降溫毯降溫等。觀察組術后48 h內實施腰大池置管持續引流, 常規經L3~4或者L4~5椎間隙穿刺, 注射2%利多卡因進行局部浸潤麻醉以后, 留置內徑大小為0.5 mm左右的引流管, 插入深度為15~20 cm, 將穿刺針退出, 妥善固定引流管, 保持引流袋與腦室平面處于同一高度后引流, 200 ml/d, 連續引流7~10 d。對照組術后常規實施腰椎穿刺引流, 20~30 ml/次, 1次/d。
1.3 療效評價標準 統計兩組腦血管痙攣與急慢性腦積水發生情況, 并根據臨床癥狀以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IHSS)改善情況進行療效評價, NIHSS評分參照《中國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進行評價。基本治愈:臨床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 NIHSS積分減少≥90%, 病殘程度為0級;顯著進步:臨床癥狀顯著改善, NIHSS積分減少50%~89%,病殘程度為1~3級;進步:臨床癥狀有所改善, NIHSS積分減少18%~49%;無變化:臨床癥狀無改善, NIHSS積分減少<18%;惡化:NIHSS積分增多≥18%或死亡。總有效率=(基本治愈+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18.0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2 腦血管痙攣與腦積水發生率 觀察組的腦血管痙攣與腦積水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腦血管痙攣與腦積水發生率比較[n(%)]
動脈瘤性SAH具有較高的致殘率以及致死率, 早期及時有效的治療非常重要。腦脊液引流是目前臨床治療動脈瘤性SAH的主要手段, 但其腦脊液引流量有限, 往往難以徹底將蛛網膜下腔內積血清除, 療效不穩定[2]。
持續腰大池引流法的引流量較大, 能夠迅速將蛛網膜下腔內積血清除, 降低紅細胞的破壞率, 從而抑制紅細胞受損后所致血管痙攣以及蛛網膜下腔粘連率, 從而減少腦積水發生率。引出200~300 ml/d左右的血性腦脊液, 能夠直接降低患者的顱內壓, 從而減少顱內壓增高所致腦細胞繼發性損害,還可減少脫水藥物用量, 緩解用藥所致腎功能損傷[1]。此外,應用持續引流可避免因反復穿刺所致損傷, 有利于減輕患者的痛苦, 從而提高其治療依從性。通過維持勻速、緩慢引流,能夠合理控制引流量, 安全性更好[3-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經持續腰大池引流后, 總有效率達93.3%,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 證實了該療法具有顯著療效。同時, 觀察組的腦血管痙攣以及腦積水發生率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 證實了其安全性。
綜上所述, 持續腰大池引流治療動脈瘤性SAH操作簡便、安全可靠、療效顯著, 值得推廣應用。
[1] 徐剛, 邵弘, 杜洪宇, 等.術后持續腰大池引流治療重型顱腦損傷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3, 10(6): 378-379.
[2] 謝鉆玲, 駱秀梅.顱內動脈瘤破裂早期介入治療后持續腰大池引流的護理.實用醫學雜志, 2009, 25(13):2139.
[3] 洪亞軍, 錢志遠, 劉士海, 等.持續腰大池引流臨床應用35例體會.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1, 16(9):555-557.
[4] 郭軍, 鄭瑞霞, 辛紅杰, 等.腰大池持續引流治療各種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室積血152例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2, 7(6):109-110.
[5] 郭連勛, 牟曉東, 趙文禮, 等.腰大池控制性引流并鞘內注藥治療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80例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29): 357.
[6] 陳煥雄, 曹作為, 高寧.早期腰大池持續外引流術治療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68例臨床分析.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07, 12(11):682-683.
2014-08-15]
024000 赤峰市醫院神經外科二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