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彬
甲狀腺腺葉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結節的臨床效果觀察
張士彬
目的 探討甲狀腺腺葉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結節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甲狀腺結節患者68例, 按照治療方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4例, 觀察組采用甲狀腺腺葉切除術, 對照組采用甲狀腺部分切除術,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癥。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甲狀腺腺葉切除術在治療甲狀腺結節上臨床效果顯著, 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并發癥發生率低、術后恢復好等優點。
甲狀腺腺葉切除術;甲狀腺結節;臨床效果
甲狀腺結節是臨床常見病, 多發于中年女性。目前對于甲狀腺結節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 臨床上常用的手術方法有甲狀腺部分切除術、甲狀腺大部分切除術、甲狀腺腺葉切除術、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等, 不同類型的甲狀腺結節治療方法大不相同, 根據患者病情、年齡、身體狀況及患者要求選擇適合的手術方法對于甲狀腺結節的治療及預后至關重要
[1]。本文對本院收治的甲狀腺結節患者采用甲狀腺腺葉切除術治療, 取得了顯著療效, 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9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甲狀腺結節患者68例, 均經超聲及CT檢查確診, 男27例,女41例, 年齡25~65歲, 平均年齡(45.02±11.98)歲, 病程1~8年, 平均病程(4.81±2.47)年, 其中單發結節42例, 多發結節26例。按照治療方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4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采用甲狀腺腺葉切除術, 選擇長有結節的一側甲狀腺, 在不解剖喉返神經的情況下, 將甲狀腺固有包膜及外科包膜的甲狀腺體進行游離, 將各分支血管緊沿固有包膜進行切除離斷, 如若對側也有結節, 按照同樣方法進行切除。對照組采用甲狀腺部分切除術, 常規消毒后,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頸闊肌, 游離甲狀腺皮瓣, 充分暴露手術視野, 切開筋膜頸前肌群, 分離甲狀腺上下級, 游離甲狀腺上下靜脈, 分離切除峽部, 切除部分甲狀腺組織, 縫合殘余腺體組織, 放置引流管進行縫合。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
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
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及術中
出血量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情況比較( x-±s)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出血、聲音嘶啞、咽喉水腫及副甲狀腺功能過低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
甲狀腺結節是普外科常見的一種疾病, 由于甲狀腺部位特殊, 與食管及氣管相鄰, 后方又緊貼迷走神經、喉返神經及甲狀旁腺, 頸部血管豐富, 供應甲狀腺血管較多, 手術中稍有不慎可造成血管破裂, 損傷喉返神經, 出現聲音嘶啞,增加手術難度, 埋下了再次手術的隱患[2]。由于甲狀腺結節好發于甲狀腺腺葉背面, 對于一些性質不明的甲狀腺結節,一般均選取甲狀腺腺葉切除術, 其術式可徹底清除病變部位,可避免惡性腺體的殘留, 對于甲狀腺惡性腫瘤來說, 選擇甲狀腺腺葉切除術, 如果沒有出現淋巴轉移, 通過對甲狀腺惡性腫瘤切除后無需再進行二次手術, 即使出現淋巴轉移, 只需要進行淋巴結清掃無需對上次手術區域進行特殊處理[3]。
本研究結果顯示, 甲狀腺腺葉切除術患者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甲狀腺部分切除術(P<0.05), 出現術后出血、聲音嘶啞、咽喉水腫及副甲狀腺功能過低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甲狀腺部分切除術,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甲狀腺腺葉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結節療效顯著, 且手術時間短, 出血少, 住院時間短, 恢復快, 并發癥及復發率低, 同時避免和減少了二次手術, 值得臨床推廣。
[1] 付玉.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28):337-338.
[2] 陳亞晗.甲狀腺腺葉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結節的療效分析.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4, 35(2):213-214.
[3] 吳偉剛.兩種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結節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醫學創新, 2012, 9(33):19-20.
2014-07-04]
215100 蘇州市吳中區甪直人民醫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