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偉 武建朝 郭一蒙
伊曲康唑和派瑞松乳膏聯合應用治療真菌性外耳道炎的臨床療效觀察
張曉偉 武建朝 郭一蒙
目的 探討伊曲康唑和派瑞松乳膏聯合應用治療真菌性外耳道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150例, 隨機分治療組(伊曲康唑和派瑞松聯合應用)、對照一組(派瑞松局部應用)、對照二組(伊曲康唑口服治療), 每組50例, 治療前后比較療效。結果 治療組痊愈37例, 顯效11例,好轉1例, 無效1例, 總有效率98.0%。對照一組痊愈16例, 顯效16例, 好轉11例, 無效7例, 總有效率86.0%。對照二組痊愈15例, 顯效18例, 好轉11例, 無效6例, 總有效率88.0%。伊曲康唑和派瑞松聯合使用對于外耳道真菌病的治療效果要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伊曲康唑和派瑞松乳膏聯合應用治療真菌性外耳道, 療效顯著, 痊愈率高, 比單純應用伊曲康唑或派瑞松乳膏更具優勢,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真菌性外耳道炎;伊曲康唑;派瑞松乳膏
本科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聯合使用伊曲康唑膠囊(含量0.1 g/粒)、派瑞松乳膏(復方硝酸益康唑乳膏, 產自西安楊森)對真菌性外耳道炎予以治療, 臨床效果顯著,現將詳細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真菌鏡檢方式或者取皮屑進行真菌培養, 檢查結果呈陽性。所有患者在30 d內均未服用或者局部未使用抗真菌藥物。排除對派瑞松、伊曲康唑過敏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有明顯肝腎功能不全及有系統性疾病者、失訪中斷治療者及因不良反應終止治療者。其中男88例, 女62例, 年齡15~68歲, 平均年齡33歲。病程4周~12年, 均有耳癢, 外耳道間斷少量分泌物, 間斷性耳悶, 聽力下降等。體檢:外耳道有灰色、白色、黃色或者煙灰色霉苔, 狀如薄膜或粉絲, 甚似發霉, 主要表現為塊狀以及筒狀, 類似于膿性物。將呈現為膜狀物的分泌物以及痂皮去掉之后, 發現位于耳道部位的皮膚充血嚴重, 為紅腫狀態, 有的甚至已經糜爛。
選取所有患者外耳道部位的痂皮分泌物以及已經發霉的皮屑, 對其行涂片鏡檢, 結果發現均存在芽胚物體或者真菌絲體。其中, 發現有129例患者結果呈陽性, 主要原因在于存在致病霉菌, 陽性率高達86.0%。在這129株真菌中, 有99株屬于曲霉菌, 占76.7%;有15株屬于白色念珠菌, 所占比例為11.6%;8株為桔青霉菌, 所占比例為6.2%;剩余7株則為毛孢子菌, 所占比例為5.4%。
1.2 方法 按照患者初診順序、遵循隨機原則將150例患者分為三組。治療組:50例患者均采用派瑞松+伊曲康唑;對照一組50例:單用派瑞松;對照二組50例:單用伊曲康唑。
所有患者在性別、年齡、感染種類、全身情況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先徹底清除外耳道分泌物及霉苔、痂皮。治療組用耳用一次性醫用棉簽將派瑞松乳膏涂擦外耳道, 若病變侵及鼓膜涂抹應及鼓膜表面, 2次/d, 同時口服伊曲康唑膠囊(0.1 g/粒)1次/d, 2粒/次。1周為1個療程。對照一組單用派瑞松乳膏, 方法同治療組。對照二組單用伊曲康唑膠囊,方法同治療組。各組1個療程無效者不再進行。有效者連續應用2個療程。在采用上述方法治療的過程中禁止使用其他藥物, 同時還需注意切記不要挖耳朵或者讓水進入耳道內。
1.3 療效評定標準[1]①痊愈:臨床癥狀均消失, 外耳道干凈, 清潔度較高, 紅腫及糜爛現象消失, 行鏡檢和真菌培養后結果為陰性;②顯效:臨床癥狀消失, 位于外耳道部位的皮膚存在較輕的糜爛或者紅腫現象, 行鏡檢與真菌培養后結果為陽性;③好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 但行鏡檢與真菌培養后發現仍然為陽性;④無效:臨床癥狀毫無改善, 行鏡檢與真菌培養后發現仍然為陽性。總有效率=(痊愈+顯效+好轉)/總例數×100%。真菌學療效判定:若行鏡檢與真菌培養后發現結果為陰性則代表清除, 反之則為未清除。
1.4 統計學方法 對所有數據進行匯總與分析處理,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對比 三組患者經過治療后, 治療組與對照一、二組療效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真菌治療療效對比 治療組為96.0%(48/50), 對照一組64.0%(32/50), 對照二組66.0%(33/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三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治療組與對照一、二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三組臨床療效對比(n, %)
表2 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種慢性或亞急性傳染病, 由于真菌進入外耳道并繁殖生活所致的一種皮膚感染, 多局限于外耳,偶爾侵及中耳或乳突開放腔。局部瘙癢、滲出、結痂為主要特征[2]。分泌物阻塞時可影響聽力。致病真菌以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為主, 真菌易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生長繁殖, 當外耳道進水或積存分泌物, 若長期使用單一藥物, 即抗生素滴耳液, 一旦氣候轉變為濕熱則該病又會被誘發。
在采取措施對外耳道真菌病予以治療時, 第一步驟需將外耳道內部的膿苔痂皮以及其他分泌物均清除干凈, 同時還要使外耳道處于清潔與干燥狀態。在本研究中主要應用派瑞松作為治療藥物, 原因在于其成分為曲安奈德與硝酸益康唑。前者主要為糖皮質激素, 而后者主要作用則為抗菌。局部使用派瑞松能夠起抗真菌、抗過敏、止癢以及消炎之效。而伊曲康唑作為另一主要藥物, 隸屬于三唑類抗真菌藥物, 主要作用原理在于對位于真菌細胞膜上的關鍵酶麥角固醇合成酶進行作用, 而后充分發揮其抗真菌功能。臨床上該藥物已經廣泛應用于治療各種類型的真菌病, 主要特點為安全、療效好以及廣譜。
本文主要選取150例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三組, 其中治療組聯合使用伊曲康唑和派瑞松乳膏作為主要治療方式, 無效1例, 總有效率98.0%;真菌治療有效率為96.0%;對照一組應用派瑞松局部治療后無效7例, 總有效率86.0%, 真菌治療有效率為64.0%;對照二組應用伊曲康唑口服治療后無效6例, 總有效率88.0%, 真菌治療有效率為66.0%。本結果與熊科亮[3]、敬光懷[4]的研究結果一致。在3組治療過程中, 有少數患者出現了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輕度頭暈、紅腫以及耳癢, 其中治療組不良發生率為2.0%, 對照一、二組則分別為14.0%、16.0%。
綜上所述, 派瑞松乳膏、伊曲康唑聯合應用治療外耳道真菌病可明顯提高療效, 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值得在臨床上應用。
[1] 何平, 錢曉瓊, 陸江楠, 等.伊曲康唑治療難治性復發性真菌性外耳道炎的臨床療效觀察.中華耳科學雜志, 2012(4):479-481.
[2] 殷明昌.耳內鏡下外耳道沖洗聯合派瑞松布藥治療霉菌性外耳道炎的療效觀察.中國當代醫藥, 2013, 20(3):31-32.
[3] 熊科亮, 張少容, 羅璝, 等.派瑞松乳膏治療真菌性外耳道炎.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 2005, 19(22):1050.
[4] 敬光懷.真菌性外耳道炎88例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當代醫學, 2010, 16(9):3-4.
2014-07-01]
452470 登封市人民醫院耳鼻喉咽喉科
張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