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彬 姚先麗 孫平鴿 張婭麗 李坤霞
·康復醫療·
多發性硬化患者緩解期的自我管理及神經康復治療
李坤彬 姚先麗 孫平鴿 張婭麗 李坤霞
目的 探討多發性硬化患者緩解期的自我管理和神經康復治療效果。方法 46例多發性硬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利用計算機軟件把46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23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西藥治療, 藥物主要有免疫球蛋白、干細胞移植、皮質類固醇激素等, 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 加強患者自我管理和神經康復治療, 治療4周后,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結果 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2.61%, 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47.83%, 觀察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多發性硬化患者緩解期, 能夠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多發性硬化;緩解期;自我管理;神經康復
多發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是受到遺傳和環境影響因素而出現的, 患者主要表現出中樞神經系統白質脫髓鞘病理特征, 發病患者多為20~40歲女性[1]。多發性硬化屬于難治愈疾病之一, 目前,該疾病并沒有特效治療方法, 治療難度較大, 治療效果不明顯。一半多發性硬化患者伴有神經功能障礙, 大約1/3患者具有嚴重功能性殘疾[2]。作者主要針對46例患者進行了自我管理和神經康復治療研究, 具體研究結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了2012年2月~2013年10月期間,來本院進行治療的46例多發性硬化患者, 男17例, 女29例,年齡20~46歲, 平均年齡(32.67±12.56)歲。所有患者經過準確診斷, 均符合McDonald標準, 患者伴有身體乏力、疲勞、情緒抑郁等臨床癥狀, 對患者進行顱腦核磁共振掃描, 得知患者病程(4.5±1.7)年。所選患者中, 排除嚴重抑郁、理解能力低下患者, 另外, 心、腦、腎等功能缺陷或者患有其他神經系統疾病者。利用計算機軟件, 把所有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23例。其中對照組男9例, 女14例,年齡22~46歲, 平均年齡(33.30±12.52)歲。觀察組男8例,女15例, 年齡20~45歲, 平均年齡(32.23±12.72)歲。兩組患者在病程年限、年齡、性別等方面,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免疫球蛋白、干細胞移植、皮質類固醇激素等常規西藥治療, 另外對患者采取肢體定時翻身、抬高等護理方法, 當患者病情穩定后, 進行必要的日常生活訓練, 增強患者肢體運動能力, 1次/d, 30 min/次, 堅持訓練4周[3]。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 加強患者自我管理約束和神經康復治療。自我管理主要包括日常生活、飲食、情感、心情等管理, 患者加強對自身疾病狀況了解和認識, 日常生活中避免過度疲勞和勞累, 禁止吸煙, 飲食上保證維生素D的充足攝入, 控制飽和脂肪酸攝入量, 注意放松心情, 愉快生活, 防止抑郁情緒發生。神經康復治療主要采用針灸治療法, 通過針灸對患者內關、三陰交、風池、極泉、天柱等穴位進行針灸, 1次/d, 連續針灸治療4周, 還可以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稍微調整針灸穴位。
1.3 評價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顯效:患者疲勞等身體癥狀基本消失, 肌力基本恢復正常, 活動能力好轉;有效:患者疲勞等癥狀部分消失, 肌力和活動能力輕度受限;無效:患者疲勞等癥狀依然存在, 肌力受限嚴重, 肌肉萎縮, 活動能力降低。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治療效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2.61%, 對照組為47.83%, 兩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
加強對多發性硬化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神經康復治療, 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自我管理對患者自身生活加強約束, 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 防止疾病再次發作。利用針灸神經康復治療, 加強對患者神經和身體機能訓練, 從而達到明顯治療效果, 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減少患者繼發性損害, 自我管理和神經康復在多發性硬化疾病治療中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1] 羅純, 潘速躍, 歐世寧, 等.特發性急性脊髓炎與多發性硬化及視神經脊髓炎轉歸的關系.臨床內科雜志, 2013(5): 338-340.
[2] 高宇艷, 何婷, 莊鳳娟.多發性硬化患者的臨床護理與神經康復治療.心理醫生(下), 2011(9): 1331-1332.
[3] 季曉飛, 董惠潔.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基因多態性與散發性多發性硬化的關聯研究.大連醫科大學學報, 2012, 34(5): 481-483.
2014-07-08]
450007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康復醫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