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青
卒中后抑郁的護理效果觀察與研究
羅德青
目的 觀察與研究卒中后抑郁的護理效果。方法 選取78例卒中后抑郁者且根據就診順序按照1:1比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兩組患者均給予神經內科常規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上述護理基礎上給予綜合性護理措施, 且對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HAMD)、Barthel指數、NIHSS進行評分與數據的處理分析。結果 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達92.31%、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HAMD、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Barthel指數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綜合性護理措施是改善與消除卒中后抑郁的有效途徑, 值得進一步完善及推廣應用。
卒中;抑郁;護理
卒中后抑郁作為卒中后常見并發癥, 其發病率高達10.43%~34%[1], 臨床常以悲觀、反應遲鈍、情緒低落以及出現哭泣或沮喪等為主要表現[2], 對患者社會交往、生活質量及認知功能造成極大影響, 不利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 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本次采取綜合性護理措施對此類患者進行積極干預, 以期達到最佳心理狀態使其配合治療, 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5月~2012年6月在本院確診為卒中后抑郁的患者共計78例, 納入患者符合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不低于18分且癥狀持續2周以上、能配合完成檢查、不明顯失語和意識障礙、既往無精神科疾病。78例卒中后抑郁者男32例、女46例, 年齡45~68歲、平均(59.00±2.00)歲, 卒中類型:腦梗死43例、腦出血35例, 按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分類:輕度抑郁22例、中度抑郁40例、重度抑郁16例。根據就診順序按照1:1比例將78例卒中后抑郁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處理分析后, 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 2 排除標準 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嚴重疾病、卒中前存在雙相情感性精神障礙, 因失語或失認等癥狀難以配合本次研究, 中途退出本次研究及依從性差。
1. 3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神經內科常規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上述護理基礎上給予綜合性護理措施, 包括:①建立陽光、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與氛圍。②心理疏導, 首先充分掌握患者生活背景及性格特征, 與患者加強情感交流、分析患者情緒低落的心理原因, 遵循傾聽、解釋、鼓勵和指導的原則與順序進行心理疏導護理, 并根據心理類型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主動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穩定患者情緒, 改變患者認知活動過程, 通過解釋、說服及引導等方式樹立患者生活信念和自信心;另外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心理沖突、減少不良刺激。③健康知識宣講, 護理人員系統全面地對患者病情、抑郁的程度進行評估, 強化有關卒中后抑郁健康知識的掌握, 對患者提出的問題及時解決。④協助患者進行生活護理, 首先滿足患者合理需求, 其次鼓勵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生活問題, 另外囑咐患者低鹽、低脂、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⑤鼓勵患者有效治療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宣講藥物治療和康復治療的重要性、必要性, 使其配合各項醫療工作。⑥形成有效的社會支持, 包括家庭、朋友、同事等, 通過加強對患者周圍有關社會人員教育, 爭取其配合, 使之能投入更多的精力關心、支持與愛護患者, 同事指導其家屬參與患者的日常生活護理及康復等各項治療中。
1. 4 觀察指標 由專人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HAMD)、Barthel指數、NIHSS評分及護理效果進行觀察與數據的記錄。
1. 5 護理效果標準[3]①顯效:無抑郁發生、可以正確對待治療和人生;②有效:情緒穩定、愿意配合各項治療護理工作, 然而對今后生活仍存在疑慮;③無效:抑郁無改善,對治療護理工作、前途缺乏信心。
1. 6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 其中對于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的比較采取配對t檢驗, 分類資料比較采用配對卡方檢驗, 不符合卡方檢驗要求, 則采用Fisher精確概率法, 將檢驗標準設定為α=0.05, 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對比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對比
2. 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HAMD、Barthel指數、NIHSS評分對比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HAMD、Barthel指數、NIHSS評分對比( x-±s, 分)
近年來大量研究顯示卒中后抑郁的發生不僅與卒中所致的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通路損傷有關外, 機體功能衰退和家庭及社會功能的缺失也成為患者發生抑郁的主要因素[4], 此類患者情緒低落、失眠心慌、自卑、反應遲鈍而難以配合各種醫護工作、受到挫感較強, 極大影響了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和生活自理能力恢復, 成為護理難點與重點。
從上述結果可知在神經內科常規護理基礎上的綜合性護理措施能顯著改善患者抑郁狀態、穩定患者情緒、樹立正確的治療和人生態度等;同時表2客觀數據表明綜合性護理措施能降低HAMD評分和NIHSS評分, 與此同時還能提高患者Barthel指數, 因此兩組數據相互印證與支持, 說明綜合性護理措施有效, 并且HAMD和NIHSS評分降低的同時, 患者Barthel指數得以提高, 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共同促進患者康復、回歸社會。例如本次護理中所采取的建立陽光、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與氛圍有利于患者情緒調節與休息, 心理疏導護理可協助患者主動進行心理調節與自我控制、樹立信心、消除恐懼與悲觀等負性心理而正確對待疾病、配合各項治療護理工作;健康知識宣講可使患者對疾病有充分的了解、對自身情況有完善的評價與認識, 消除悲觀與絕望心理;協助患者進行生活護理能夠幫助患者建立一種更加科學、有規律的飲食、衛生、睡眠習慣, 去除不良行為;而形成有效的社會支持可緩沖應激事件對患者的影響、增加機體功能恢復的信心與動力、降低抑郁所致的危害度等。
總之, 綜合性護理措施是改善與消除卒中后抑郁的有效途徑, 符合現代醫學護理模式的轉變與更加“人性化”理念的推廣及進一步完善應用。
[1] 張美娟.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護理體會.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3, 26(3):368-369.
[2] 蔣艷波.系統性護理干預在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應用.當代護士, 2013,8(6):30-31.
[3] 白繼榮,沈寧.護理學基礎.第1版.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7:21-23.
[4] 王尚臣,唐蕊,李聰慧,等.早期綜合干預治療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響.河北醫藥, 2011,33 (17):2585-2586.
537600 廣西博白縣人民醫院內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