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華
肝硬化腹水并低鈉血癥臨床分析
郭宏華
目的 探討肝硬化腹水并低鈉血癥的發病因素及治療方法。方法 將本院近兩年收治的45例肝硬化腹水并低鈉血癥患者作為觀察組, 選擇同期收治的45例肝硬化腹水未出現低鈉血癥患者作為參考組,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單因素分析顯示患者嘔吐、惡心、過度利尿、排腹水、鈉攝入嚴格等均是導致肝硬化腹水并低鈉血癥的重要因素(P<0.05);觀察組患者肝腎綜合征、肝性腦病、頑固性腹水發生率明顯高于參考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存在顯著差異,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低鈉血癥發生的因素給予針對性預防和處理, 有助于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存率。
肝硬化腹水;低鈉血癥;臨床分析
肝硬化腹水是由肝硬化、纖維化等多種疾病引起的肝臟反復炎癥, 患者伴隨黃疸、肝縮小或腫大、腹壁靜脈曲張等癥狀, 健康受到嚴重影響。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控制水、鹽攝入、利尿等方法進行治療, 然而治療方法不當帶來的低鈉血癥等并發癥不僅嚴重影響患者康復、生活質量, 甚至可導致患者死亡[1], 因此對肝硬化腹水并低鈉血癥的發病因素、治療方法等進行研究有著重要作用, 作者對河南省濟源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45例肝硬化腹水并低鈉血癥患者與45例肝硬化腹水未出現低鈉血癥患者進行研究分析,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選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5例肝硬化腹水并低鈉血癥患者作為觀察組, 男26例, 女19例, 年齡26~80歲, 平均年齡(46.36±4.15)歲, 其中輕度腹水16例、中度腹水18例、重度腹水11例;同期收治的45例肝硬化腹水未出現低鈉血癥患者作為參考組, 男25例,女20例, 年齡27~79歲, 平均年齡(47.13±3.99)歲, 輕度腹水17例、中度腹水18例、重度腹水10例, 兩組患者均經腹部B超、醫學檢驗, 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所規定的肝硬化腹水標準, 患者年齡、性別及治療方法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觀察兩組患者病例報告書, 比較其年齡、治療方法等, 給予患者有效治療。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保肝治療, 適當補充新鮮血漿、人血白蛋白, 保證血漿白蛋白含量在30 g/L, 對患者輸液量及攝水量進行控制, 保證輸液量及攝水量<24 h尿量;對于中度、重度患者, 在接受上述治療的同時靜脈補充高滲鹽水(濃度3%~5%), 首次治療時補充2/3量氯化鈉(142×kg×0.2/17-血清鈉下降值×kg×0.2/17)g, 之后根據患者電解質情況給藥。輕度患者按照1次/3 d, 中度、重度患者按照1次/d頻率檢查血清鉀、鈉、鎂濃度, 對于出現低鎂、低鉀患者, 每天給予門冬氨酸鉀酶10~30 ml治療。觀察患者腹水大量被吸收后, 采用放腹水3000~5000 ml治療,并給予患者人血白蛋白(>20 g)治療, 治療期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并發癥發生。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x-±s),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患者嘔吐、惡心、過度利尿、排腹水、鈉攝入過嚴等發生率明顯大于參考組,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低鈉血癥誘發因素分析[n(%)]
2.2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6例肝腎綜合征、3例肝性腦病、4例頑固性腹水, 發生率為28.9%, 參考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2例肝腎綜合征、1例頑固性腹水, 發生率為6.7%,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積極治療后, 觀察組治療后糾正及好轉23例, 無效18例, 死亡4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51.1%, 參考組治療后糾正及好轉36例, 無效9例, 死亡0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80%, 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于肝硬化腹水治療不當或患者自身電解質紊亂, 患者極易出現低鈉血癥等并發癥, 李先慧等[2]在研究中發現, 低鈉血癥發生率>40%, 其中患者肝臟功能紊亂是導致低鈉血癥發生的根本原因, 三磷酸腺苷合成能力下降, 鈉離子泵活性被抑制, 細胞向外排鈉能力明顯下降, 從而導致細胞內鈉離子水平出現紊亂, 而治療初期患者體內抗利尿激素及醛固酮等水平增加, 尿液排出困難, 出現尿潴留現象;重癥腹水患者血清內鈉素濃度上升, 鈉離子排出能力提高, 從而導致低鈉血癥的發生。在治療中長期限制鹽、水攝入量, 大量排腹水、利尿的治療使得機體內鈉含量紊亂, 導致低鈉血癥的發生[3]。本次研究顯示, 患者胃腸道反應、鹽、水攝入量及利尿、排腹水等與低鈉血癥有著較大相關性(P<0.05), 因此在臨床治療時, 醫護人員要根據患者病情進行針對性治療, 加強常規檢測, 從而調整治療方案, 避免低鈉血癥的發生。觀察組患者肝腎綜合征、肝性腦病、頑固性腹水等發生率明顯高于參考組(P<0.05), 相較參考組, 觀察組患者預后明顯較差(P<0.05),由此可見, 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對于預后有著較大影響,因此在臨床治療時, 醫護人員要加強監測, 靈活調整治療方案, 嚴格限水、適當補充鹽, 可輔助白蛋白輸注治療, 避免低鈉血癥的發生, 改善預后, 提高患者生存率。
[1] 吳萍.肝硬化腹水誘發低鈉血癥的臨床分析及護理對策研究.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3):272.
[2] 李先慧, 趙波.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臨床分析.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1.22(6):658.
[3] 熊佳時.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72例臨床分析.基層醫學論壇.2011(1):52.
459000 河南省濟源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