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玲
理肝II號治療慢性乙肝抗肝纖維化臨床觀察
李玉玲
肝纖維化是指由各種致病因子所致肝內結締組織異常增生, 導致肝內彌漫性細胞外基質過度沉淀的病理, 是許多慢性肝臟疾病均可引起肝纖維化。慢性肝臟疾病患者如不及時治療, 就會進一步發展成肝纖維化、肝硬化或肝癌而導致各種并發癥死亡。本院制劑室研制藥品理肝Ⅱ號, 多年來臨床觀察對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抗纖維化效果顯著。
肝纖維化;理肝Ⅱ號;臨床觀察
肝纖維化是指由各種致病因子所致肝內結締組織異常增生, 導致肝內彌漫性細胞外基質過度沉淀的病理過程, 它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 而是許多慢性肝臟疾病均可引起肝纖維化。慢性肝臟疾病患者如不及時治療, 就會進一步發展成肝纖維化、肝硬化或肝癌而導致各種并發癥死亡。因此為臨床所重視, 吉林省四平市傳染病醫院制劑室研制藥品理肝Ⅱ號,多年來臨床觀察對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抗纖維化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60例全部為本院2007年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50例, 女性10例, 平均年齡53歲。診斷均符合2000年(上海全國病毒性肝炎會議)修訂的慢性乙型肝炎臨床分型的診斷標準。均為中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1.2 辨證分型 中醫辨證分型按1991年12月天津會議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醫辯證標準(試行)方案, 所選病例均屬肝腎陰虛、氣滯血瘀型。患者多見:目澀耳鳴, 腰膝酸軟,脅肋隱痛, 咽干口燥, 肝脾腫大, 脈沉細, 面色晦暗, 其中三個以上慢肝體征者, 即辨證為肝腎陰虛、氣滯血瘀型。
1.3 治療方法 理肝Ⅱ號組成:生地25 g, 沙參20 g, 枸杞子25 g, 麥冬20 g , 當歸20 g, 川楝子15 g , 鱉甲30 g , (先煎),柴胡15 g , 白芍30 g, 黃芪20 g, 丹參30 g, 規格:0.5 g /粒,批準文號:四衛藥制字(94)0108 。口服8粒.3次/d, 飯后半小時服用。三月為一療程。對照組予復方丹參注射.4 ml肌內注射.1次/d, 療程同治療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停服其他治療肝病藥物。
1.4 檢測方法 患者血清于空腹時采集, 血清LNHAIV測定,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 藥盒由上海海軍軍事研究所提供, 均按說明書操作。
2..60例中、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為兩組, 檢測其血清中HA、IVI C、LN對比平均值, 處于高升狀態, P>0.05, 說明兩組患者均有纖維化存在, 且程度無明顯差異(見表1)。
2.2 治療組30例經90 d治療后查血清LNHAIV值, 較治療前明顯下降, P值<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2。
兩組比較, pH值有明顯差異, P值<0.05, 說明治療有效。
2.3 治療組與對照組在同一時期(90 d)后查血清HA、IVI C、LN的變化進行比較, P值<0.0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1 中、重度慢性乙肝患者兩組60例血清HA、IVIC 、 LN( x-±s, ng/ml)
表2 治療組治療后血清HA、IVI C、LN值與治療前對照均值比較(-x±s, ng/ml)
表3 經90 d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查HA、IVI C、LN均值( x-±s, ng/ml)
中醫認為慢性乙型肝炎是濕熱疫毒之邪未除, 久羈肝脾,遷延轉慢所致。肝病早期正勝邪實, 濕熱相爭, 表現為氣郁、血滯、濕蘊等現象, 但隨著病情發展, “初痛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之肝脈瘀阻, 肝脾腫大, 肝掌蜘蛛痣等體征陸續顯現。在虛實夾雜中又多以陰傷為本質, 血瘀標實之候, 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濕邪久生熱, 必傷陰耗津;肝郁日久化火,耗血劫陰;過用苦寒辛燥之品, 陰津暗耗;或素體陰虛之人,感濕熱之邪易從熱化, 這些皆耗肝體致肝陰不足。肝與腎、乙癸同源、肝腎相生、肝病日久、窮極必腎而致腎陰虧損、肝腎陰虛。所以臨床上中重度慢性肝炎表現為陰虛血瘀、正虛邪實者頗為多見。
本文通過理肝Ⅱ號對30例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抗纖維化的治療和30例對照組相比較, 說明理肝Ⅱ號對抗肝纖維化治療有療效, 本院采用血清檢測, 即HA、IVI C、LN, 其中HA為透明質酸酶為基質成分之一, 由間質細胞合成, 可較準確靈敏地反映肝內已生成的纖維量及肝細胞受損狀況, 是肝纖維化和肝硬變的敏感指標。血清HA在急肝、慢遷肝時輕度升高;慢活肝時顯著升高;肝硬化時極度升高。肝硬化患者血清HA極度升高。血清HA水平是反映肝損害嚴重程度、判斷有無活動性肝纖維化的定量指標。有助于估價肝病發展趨勢, 在急性肝炎→慢活肝→肝硬化發展中, 血清HA逐步并優于其他肝硬化診斷指標等。 IV-C(IV型膠原)為構成基底膜主要成分, 反映基底膜膠原更新率, 含量增高可較靈敏反映出肝纖過程, 是肝纖的早期標志之一。在肝纖維化時出現最早, 適合于肝纖維化的早期診斷。能反映肝纖維化程度,隨著慢遷肝→慢活肝→肝硬化→肝癌病程演病, Ⅳ-C膠原在血清含量逐步升高。是藥物療效和預后觀察重要依據, 血清Ⅳ-C水平與肝組織學的改變完全一致。LN血清層粘連蛋白,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膠原性結構蛋白, 與肝纖維化活動程度及門靜脈壓力呈正相關, 慢活肝和肝硬變及原發性肝癌時明顯增高, LN可以反映肝纖維化的進展與嚴重程度。肝纖維化時血清含量明顯增高, 另外, LN水平越高, 肝硬變患者的食管靜脈曲張越明顯, 正常肝臟間質含少量LN, 在肝纖維化和肝硬化時, →肌成纖維細胞增多→大量合成和分泌膠原、LN等間質成分→形成完整的基底膜(肝竇毛細血管化)。肝竇毛細血管化是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變, LN與纖維化程度和門脈高壓正相關, 纖維化后期升高尤為顯著。
本院觀察的60例患者分兩組, 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A、IVI C、LN均高, 證實了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是肝纖維化程度甚高, 有報導證實輕度慢性肝炎中62.6%有肝纖維化, 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則100%纖維化, 因此, 注重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纖維化治療尤為重要。
肝藏血, 體陰而用陽。肝陰損耗之癥, 非柔潤不能調和,而治療時把握古人所訓“養肝之體, 即可柔肝之用”十分重要。因此, 作者選用于滋補肝腎, 活血化瘀為一體的理肝Ⅱ號,方中生地、枸杞子補肝腎;沙參養肺陰以金水相生, 滋水涵木;白芍和肝脾, 止疼痛;丹參, 活血涼血, 疏通脈絡, 袪陳生新;當歸;補血活血, 鱉甲:滋陰益腎, 軟堅散結;柴胡:疏肝退熱、疏肝升陽;川楝子:理氣止痛;黃芪:補脾健胃、補肺益氣。理肝Ⅱ號滋養肝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其滋陰而不滯, 理氣而不燥, 活血而不峻, 故有顯效。
本院用理肝Ⅱ號治療前后觀察其血清肝纖維化程度, HA、IVI C、LN均有明顯改善, 與對照組相比, P值<0.01,說明應用此藥治療可有不同程度的阻止肝纖維化的發展, 也可以使之形成肝硬化者纖維化明顯逆轉。阻止肝纖維化的形成, 對防治肝硬化具有重要意義。阻止或延緩肝纖維化的發展, 就將治愈大多數慢性肝病, 對慢性肝炎纖維化的治療,目前尚無理想藥物, 以報道的秋水仙堿, 青霉胺等十幾種藥物雖可抑制肝纖維化, 但毒副作用較大, 故臨床上應用受到限制, 所以中醫中藥治療肝纖維化對阻止肝硬化的發生, 治愈大多數肝炎患者前景是樂觀的, 應該擴大臨床觀察。
136000 吉林省四平市傳染病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