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霞
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麻醉處理
王會霞
目的 探討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麻醉處理方式及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收治的96例行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老年患者, 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8例, 給予對照組患者硬膜外麻醉, 給予觀察組患者腰硬膜聯合麻醉, 對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感覺阻滯時間、阻滯完善時間、恢復痛覺時間進行對比。結果 兩組患者均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的感覺阻滯時間、阻滯完善時間、恢復痛覺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給予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硬膜外麻醉及腰硬膜聯合麻醉均可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但腰硬膜聯合麻醉效果更為顯著, 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麻醉處理;硬腰聯合麻醉;硬膜外麻醉
為探討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麻醉處理方式及效果, 提高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治療效果, 對河南省安陽鋼鐵公司職工總醫院收治的96例行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老年患者行不同的麻醉方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現將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6例行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老年患者, 男55例,女41例, 最小年齡62歲, 最大年齡89歲, 平均年齡79.9歲;ASA分級為Ⅲ級, 其中30例患者合并糖尿病, 38例患者合并高血壓, 18例患者合并心臟病, 10例患者合并呼吸系統疾病。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8例,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行適量阿托品及安定肌內注射治療,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及時連接多功能監護儀, 嚴密檢測患者血壓、血氧飽和度、心率、心電圖等情況。在此基礎上給予對照組患者硬膜外麻醉, 于患者L2~3椎間穿刺, 然后置管固定, 固定后將試驗量為4 ml濃度為1.6%的利多卡因注入其中, 對麻醉效果進行測定, 在確保麻醉效果確切的基礎上, 將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及濃度為0.375%的布比卡因混合液注入其中, 首次注入量應控制為8~10 ml, 然后對麻醉平面進行調節, 使其處于L8~10, 如果需要可再次注入首次注入藥量的一半。觀察組患者同樣于L2~3椎間穿刺, 穿刺后利用26G腰針穿入蛛網膜下腔, 同時注入1.0 ml濃度為10%的葡萄糖及2 ml濃度為0.75%的布比卡因混合液, 將硬膜外針退出, 然后將硬膜導管置入其中, 并對麻醉平面進行調節, 使其處于L8左右。對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感覺阻滯時間、阻滯完善時間、恢復痛覺時間進行對比。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兩組間比較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的感覺阻滯時間、阻滯完善時間、恢復痛覺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效果對比( x-±s)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上治療髖關節嚴重損傷的一種常用方式。然而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糖尿病、肺心病、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冠心病等多種基礎病, 加之老年人的各項身體機能逐漸衰退, 使得老年患者對手術及麻醉的耐受性降低,從而導致手術具有較大的風險[1]。所以, 以老年患者的實際情況為依據, 合理的選擇麻醉方式就顯得至關重要。現階段臨床上通常將硬膜外麻醉作為下肢手術及下腹部手術的常用方式。這是由于硬膜外麻醉具有以下幾種優點。①硬膜外麻醉對患者循環系統的干擾性較小, 且發生過程較慢, 使得循環系統可進行充分的代償[2]。②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壓癥狀,給予其硬膜外麻醉還具有降低血壓、減少術中出血的作用。③硬膜外麻醉對患者肺部刺激較小, 可有效預防或減少肺部并發癥。然而單純的硬膜外麻醉雖具有上述幾種優點, 但其也具有用藥量大、麻醉潛伏期長、無法完全阻滯神經等不足之處。由于老年患者的肝腎功能逐漸衰退, 使得其代謝及清除藥物的能力逐漸下降, 若給予患者較大劑量的麻醉藥物極易對患者的肝腎功能造成影響。因此, 臨床上必須要探討更加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腰硬膜聯合麻醉則是合理的對腰麻及單純硬膜外麻醉進行聯合使用, 其不僅能使硬膜外麻醉的優點得到有效的發揮,同時還能彌補硬膜外麻醉的不足之處, 從而可有效的降低麻醉藥用量, 且有助于藥效發揮[3]。此外, 腰硬膜聯合麻醉還有助于縮短患者感覺阻滯時間、阻滯完善時間、恢復痛覺時間, 因此, 相對于單純硬膜外麻醉方式而言腰硬模麻醉的臨床效果更為顯著。
此外, 作者認為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病, 且其循環系統補償能力逐漸下降, 麻醉后極易發生心率減緩、血壓降低等現象。因此, 醫護人員必須要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一旦有上述癥狀發生則應及時給予患者阿托品、補液、加用麻黃素等治療。同時麻醉初期應及時給予患者膠體溶液輸入治療, 從而達到補充循環血容量、改善循環功能的目的。
本次研究表明兩組患者均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感覺阻滯時間、阻滯完善時間、恢復痛覺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這就說明給予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硬膜外麻醉及腰硬膜聯合麻醉均可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但腰硬膜聯合麻醉效果更為顯著, 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 張迎春.預見性護理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并發癥和護理滿意度的影響.中外醫療, 2013,5(7):160.
[2] 鄺英桂.延續護理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機體康復的影響.廣東醫學, 2013,34(16):2595.
[3] 魏廷舉.評估67例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并發癥風險的臨床應用.重慶醫學, 2012,41(17):1741.
455000 河南省安陽鋼鐵公司職工總醫院手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