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賢棟 張連濤 任志強 周文亮
血漿置換聯(lián)合膽紅素吸附術(shù)在重癥肝炎中的應用
梁賢棟 張連濤 任志強 周文亮
目的 探討血漿置換聯(lián)合膽紅素吸附術(shù)在重癥肝炎中的應用療效。方法 重癥肝炎患者中隨機抽取30例使用血漿置換聯(lián)合膽紅素吸附術(shù)患者及僅內(nèi)科保守治療的30例患者, 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同樣的內(nèi)科治療, 治療組在內(nèi)科治療的基礎上實施血漿置換聯(lián)合膽紅素吸附治療, 統(tǒng)計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第2、4周谷丙轉(zhuǎn)氨酶(ALT)、谷草轉(zhuǎn)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ALB)、膽堿酯酶(CHE)、總膽固醇(TC)、凝血酶原活動度(PT%)等變化情況, 觀察患者精神、食欲、乏力、腹脹等一般情況變化, 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最終療效。結(jié)果 治療組無論在癥狀、肝功能好轉(zhuǎn)還是康復時間方面較對照組都有明顯的優(yōu)勢, 在第2、4周ALT、AST、TBIL都有明顯下降(P<0.05、P<0.05、P<0.01), CHE、PT%、TC明顯升高(P<0.01、P<0.01、P<0.05), 總有效率93.3%, 明顯高于對照組73.3%(P<0.05)。結(jié)論 血漿置換聯(lián)合膽紅素吸附能明顯改善重癥肝炎患者癥狀及肝功能,提高治愈率。
血漿置換;膽紅素吸附;重癥肝炎
重癥肝炎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廣泛壞死而形成的肝功能衰竭, 病情兇險, 進展迅速, 預后極差, 僅靠內(nèi)科保守治療, 死亡率高達50%~80%[1]。人工肝技術(shù)就是在追尋肝臟替代治療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以血液凈化為基礎的實用性很強的治療方法, 已經(jīng)成為重癥肝炎重要的治療方法之一。而血漿置換及膽紅素吸附術(shù)是其最常用最易操作的兩種方式, 豫東地區(qū)是病毒性肝炎高發(fā)區(qū), 重癥肝炎患者亦偏多,本院近幾年來引進這項技術(shù)之后在重癥肝炎治療上治愈率較以前明顯提高, 對此做了對比分析?,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2011年3月~2013年9月本重癥監(jiān)護室收治的重癥肝炎患者中隨機抽取30例使用血漿置換聯(lián)合膽紅素吸附術(shù)患者及由于種種原因未進行人工肝技術(shù)僅內(nèi)科保守治療的30例患者, 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所有病例的診斷均符合2000年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慢性重型肝炎的診斷和分期標準。治療組30例中乙型肝炎28例,乙型重疊戊型肝炎2例, 其中男17例, 女13例, 平均年齡(50.10±15.82)歲, 3例治療前有肝性腦病, 1例出現(xiàn)肝腎綜合征。對照組30例全部為乙型肝炎。男19例, 女11例, 平均年齡(48.65±14.33)歲, 2例有肝性腦病, 2例出現(xiàn)肝腎綜合征。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同樣的內(nèi)科治療, 主要為臥床休息, 清淡飲食, 補充能量、維生素、白蛋白等, 及時使用促肝細胞生長素針、前列地爾針、異甘草酸鎂、還原性谷胱甘肽針等保肝降酶藥物, 治療組在內(nèi)科治療的基礎上實施血漿置換聯(lián)合膽紅素吸附治療。①血漿置換治療:使用北京威力公司血液凈化-人工肝支持系統(tǒng)(WLXGX--8888),首次治療留置股靜脈導管(益心達中心靜脈導管901010), 血漿分離器為威海威高公司血漿分離器WG-F50-PP。每次置換血漿2000~3000 ml, 根據(jù)凝血功能變化使用不同劑量肝素、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鈣等藥物。②在血漿置換后接著使用廊坊愛爾公司離子樹脂吸附柱, 每次吸附時間3 h。每隔2~4 d治療1次, 患者共治療72次。
1.3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第2、4周ALT、AST、TBIL、ALB、CHE、TC、PT%等變化情況, 觀察患者精神、食欲、乏力、腹脹等一般情況變化, 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最終療效。療效評價標準按顯效、有效、無效三級評定。顯效:癥狀消失, 黃疸下降, 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動度接了血漿近正常水平;有效:癥狀緩解, 輔助檢查有所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加重或死亡。顯效與有效合計為總有效, 據(jù)此計算總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每2、4周肝功能變化情況, 見表1。
2.2 兩組總體療效觀察, 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第2、4周肝功能變化情況(-x±s)

表2 兩組總體療效觀察(%)
肝臟是機體非常重要并且龐大的代謝器官, 對能量供應、合成多種生命所必需物質(zhì)以及清除毒素、維持全身組織器官穩(wěn)定狀態(tài)起著關(guān)鍵的調(diào)節(jié)作用。重癥肝炎患者由于肝臟代謝調(diào)節(jié)功能及解毒作用下降, 導致體內(nèi)物質(zhì)代謝障礙及解毒功能下降, 體內(nèi)的中分子物質(zhì)、內(nèi)毒素、血氨、膽紅素等增多, 這些代謝產(chǎn)物不能排泄, 又通過各種途徑增加肝臟負擔, 加重肝臟損害, 形成惡性循環(huán)并導致嚴重的并發(fā)癥, 如過度的免疫反應、腎衰竭、肝性腦病、血流動力學異常, 甚至多臟器功能衰竭。目前的內(nèi)科治療在急驟的重癥肝炎方面往往無能為力, 最后只能選擇肝移植, 但移植本身存在的問題以及供體的短缺, 促使人工肝的出現(xiàn), 人工肝是借助體外機械、化學或生物性裝置, 暫時及部分替代肝臟功能, 從而協(xié)助治療肝功能不全、肝衰竭或相關(guān)肝臟疾病的方法[2], 其中包括血漿置換和膽紅素吸附[3]。原理是基于肝細胞的強大再生能力, 即通過人工肝的輔助治療, 在內(nèi)環(huán)境改善的情況下, 肝臟能夠自發(fā)恢復, 為肝移植和其他治療進行準備[4]。血漿置換及膽紅素吸附是目前最常用的人工肝治療方法, 研究表明, 血漿置換能去除重癥肝炎患者體內(nèi)大量的內(nèi)毒素、膽紅素、病毒等各種有毒物質(zhì)的血漿, 補充蛋白質(zhì)和凝血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質(zhì), 但其去除毒素的作用有限, 膽紅素吸附能吸附血漿中大量膽紅素、中分子有毒物質(zhì)和多種炎性介質(zhì),但其不僅不能補充有益物質(zhì), 還往往導致蛋白及凝血因子等有益物質(zhì)的丟失, 所以二者結(jié)合才能給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內(nèi)環(huán)境, 暫時阻斷有害物質(zhì)損害肝臟的惡性循環(huán), 使肝細胞有機會再生而使肝功能好轉(zhuǎn)[5,6]。
本次對照分析發(fā)現(xiàn)人工肝治療組無論在癥狀、肝功能好轉(zhuǎn)還是康復時間方面較對照組都有明顯的優(yōu)勢, 在第2、4周ALT、AST、TBIL都有明顯下降(P<0.05、P<0.05、P<0.01), CHE、PT%、TC明顯升高(P<0.01、P<0.01、P<0.05), 由于患者普遍應用白蛋白針, 兩組ALB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總有效率93.3%, 明顯高于對照組73.3%, 增大了重癥肝炎患者的康復機會, 但單次的血漿置換聯(lián)合膽紅素吸附往往作用有限, 多數(shù)患者需要3次及以上多次應用, 同時終末期重癥肝炎由于肝細胞嚴重壞死, 已無再生能力, 使用人工肝技術(shù)也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總之, 基于我國國情, 血漿置換聯(lián)合膽紅素吸附是一項成熟且適合重癥肝炎治療的技術(shù), 應大力推廣, 造福患者。
[1] 彭文偉.傳染病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1:42.
[2] 王質(zhì)剛.血液(漿)吸附療法.北京:北京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2009:323-324.
[3] 郭利民, 劉景皖, 徐道振, 等.分子吸附再循環(huán)系統(tǒng)治療肝衰竭多臟器功能不全.中華肝臟病雜志, 2003, 11(8):455-457.
[4] Demetriou AA.Hepatic assist devices.Panminerva Med, 2005, 47(1):31-37.
[5] 謝士達, 朱玉成, 張鍵, 等.血漿置換聯(lián)合血漿吸附治療慢性重型肝炎的臨床研究.中國血液凈化, 2007, 1(6):34-35.
[6] 龐曉鷹, 杜佩玉, 孫蘭珍, 等.血漿置換治療重型肝炎中發(fā)生迷走反射的原因分析及對策.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09, 13(10): 94-95.
Application of plasmapheresis and bilirubin adsorp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hepatitis
LIANG
Xian-dong, ZHANG Lian-tao, REN Zhi-qiang, et al.ICU, Branch Courts of Shangqi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Shangqiu 476100, 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plasmapheresis and bilirubin adsorption in patients in severe hepatitis.Methods Patients with severe hepatiti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there were 30 patients undergone plasmapheresis and bilirubin adsorption, and 30 patients treated by conservatively medical therapy.These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After admission, both groups
the same medical treatment.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dditional plasmapheresis and bilirubin adsorption.Changes of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 total bilirubin (TBIL), albumin (ALB), cholinesterase (CHE), total cholesterol (TC), prothrombin time (PT%) after 2 and 4 weeks of treatment were compared.Mental change, loss of appetite, fatigue, bloating and other general changes of patients were observed.The ultimate effect was summarized.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more advantages in symptoms, liver function improved terms or recovery ti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ALT, AST, TBIL after 2 and 4 weeks of treatment ha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P<0.05, P<0.01), CHE, PT%, and TC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1, P<0.01, P<0.05).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93.3%,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3.3% (P<0.05).Conclusion Plasmapheresis and bilirubin adsorp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patitis and liver function, while improving the cure rate.
Plasmapheresis; Bilirubin adsorption; Severe hepatitis
2014-07-23]
476100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分院 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