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萍 陳祥勇 楊 碧 劉 俊 羅春麗
四黃湯熏洗治療炎性外痔臨床觀察
趙 萍 陳祥勇 楊 碧 劉 俊 羅春麗
目的 觀察四黃湯熏洗治療炎性外痔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64例外痔患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4例和對照組30例。分別對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患者疼痛評分及痔核腫脹程度進行觀察。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治療后疼痛及痔核腫脹程度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四黃湯熏洗治療炎性外痔的臨床療效顯著, 能有效減輕患者痛苦, 值得臨床推廣。
炎性外痔;四黃湯;熏洗治療
炎性外痔是由于外痔皮膚組織下淋巴液﹑血液回流障礙致水腫﹑血栓形成等, 壓迫肛周神經導致疼痛, 進而使肛門括約肌痙攣, 水腫進一步加重, 疼痛加劇的一個惡性循環過程。主要以肛門腫物隆起﹑腫脹﹑疼痛﹑觸痛為臨床表現。肛門直腸檢查:外痔充血水腫﹑觸痛, 肛管直腸光滑, 未捫及腫塊﹑硬結, 肛門指檢指套無染血。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中西醫結合科工作期間門診符合炎性外痔患者64例, 女性月經期不納入收集范圍, 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其中治療組34例, 男25例, 女9例;年齡最大50歲, 最小18歲, 平均年齡(30.20±4.56)歲, 病程最長者5 d, 最短者2 d, 平均病程(3.30±0.56)d;對照組30例, 男23例, 女7例, 年齡最大49歲, 最小19歲, 平均年齡(31.50±4.98)歲, 病程最長者5 d,最短者2 d, 平均病程(3.42±0.74)d。以上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兩組之間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國肛腸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炎性外痔的診斷標準。
1.3 治療 治療組選用, 四黃湯:黃連30 g﹑黃芩30 g﹑大黃30 g﹑黃柏30 g﹑五倍子20 g﹑芒硝20 g﹑延胡索20 g, 每日一劑煎水2000 ML外用, 對照組用0.02%呋喃西林液2000 ML外用, 兩組均在水溫40℃~50℃, 局部熏洗治療, 待水溫37℃時用藥水局部浸泡, 2次/d, 30 min/次, 10 d為1療程,療程結束后觀察。
1.4 療效判定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痊愈:癥狀消失, 痔體消失或恢復至發作前大小;顯效:癥狀明顯改善, 痔體明顯縮小:有效:癥狀改善.痔核縮小;無效:癥狀和體征均無變化或變化不明顯。
1.5 疼痛及水腫觀察 疼痛選擇 (VAS)疼痛指數評估患者疼痛感覺[3]。標準:0分:無痛;3分以下:有輕微的疼痛;4~6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 尚能忍受;7~ 10分:患者有漸強烈的疼痛, 疼痛難忍。根據患者自我感覺在評分臉譜作標記。
水腫評分采用4分法[4]:水腫觀察指標:無是0分, 肛緣輕度水腫為1分, 肛緣皮膚無明顯光亮水腫為2分, 肛緣皮膚明顯光亮水腫為3分。
2.1 臨床療效比較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表2 治療前后疼痛及腫脹評分(, 分)

表2 治療前后疼痛及腫脹評分(, 分)
注:治療組治療前后疼痛及水腫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aP<0.01
水腫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4 6.32±0.53 0.67±0.24 2.86±0.53 0.48±0.11a治療組 30 6.23±0.48 1.83±0.72 2.71±0.48 1.92±0.75組別 n 疼痛評分
2.2 治療組治療過程中未出現不良反應, 對照組有兩例患者因藥物過敏, 中途退出。
痔是由于直腸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膚下的直腸靜脈叢發生擴大﹑曲張所形成的柔軟的靜脈團, 是肛腸疾病發病率最高者, 發病率占成人的51.53%, 占肛腸病的87.19%, 其中炎性外痔是痔中的常見急癥[5]。傳統醫學認為由于飲食不潔,濕熱下注肛門, 氣血運行不暢, 筋脈阻滯﹑瘀結不散而發為痔;治療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為治療原則, 四黃湯大黃﹑黃連﹑黃柏﹑黃芩清熱燥濕﹑消腫止痛為君藥;芒硝清熱瀉火, 軟堅散結為臣藥, 五倍子解毒消腫﹑收斂止血為佐藥, 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為使藥, 諸藥合用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軟堅之效, 使濕熱去﹑氣血暢﹑腫痛止。現代藥理研究大黃﹑黃連﹑黃芩﹑黃柏具有有廣譜抗菌﹑抑菌作用有效控制炎癥;此外大黃還具有消散瘀血, 黃連具有抗血小板聚積﹑黃柏具有促進皮下溢血吸收的作用;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四氫巴馬亭)是鎮痛的有解痙作用;芒硝外敷可加快淋巴循環,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功能而具有抗炎作用[6]。以上諸藥合用局部用藥能有效控制炎性外痔疼痛及水腫, 減輕因手術治療帶來的痛苦;其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單純抗生素治療, 可以有效控制抗生素爛用而致多重耐藥等現象, 也能避免抗生素過敏所致變態反應等,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肛腸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人學出版社, 1995:131.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131.
[3] 李晶.臨床技術操作規范: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分冊.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4:89.
[4] 盧敏.混合痔術后肛緣水腫防治體會.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09, 12(4):363-364.
[5] 侯家玉.中藥藥理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2:73.
[6] 王曉林.現代肛腸科學.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2006: 84-89.
657000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