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艷麗
手術后口服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近期療效和副作用的初步研究
汪艷麗
目的 對手術后口服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近期療效和副作用進行觀察和探討。方法 此次臨床研究主要以本院在2012年5月份~2013年5月份收治的10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經過手術治療。采用隨機分配的原則, 將所有患者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個組別各50例。對照組患者在臨床上主要采用達那唑進行治療, 實驗組患者在臨床上主要采用小劑量米非司酮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藥物副作用以及停藥后月經恢復時間和累積妊娠率進行觀察和比較。結果 經臨床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與對照組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 P>0.05;實驗組副作用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P<0.05;實驗組停藥后月經平均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患者1年內累計妊娠率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經臨床研究結果表明, 口服小劑量米非司酮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治療, 近期療效與達那唑相似, 然而副作用比達那唑小, 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值得推廣和普及。
小劑量;米非司酮;子宮內膜異位癥;近期療效;副作用
在臨床上,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常見的臨床婦科疾病,且發病率也逐漸上升。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痛經以及慢性盆腔痛, 有部分患者還伴有不孕, 少數患者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這對女性的生活﹑工作以及學習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在臨床治療上, 一般采用保守性手術將子宮內膜病灶摘除, 并在術后使用藥物進行治療, 從而實現對病情癥狀的控制, 降低疾病的復發率。米非司酮是一種孕酮拮抗劑, 其對患者機體雌激素分泌不存在太大的影響, 且經濟性好, 治療效果顯著[2]。在此次臨床研究中, 本院對收治的10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患者進行分組研究, 實驗組采用小劑量米非司酮進行口服治療, 效果顯著。詳細臨床報告如下所示。
1.1 一般資料 此次臨床研究主要以本院在2012年5月份~2013年5月份收治的10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范圍為21歲~46歲, 平均年齡為(33.3±1.2)歲。病程為4個月~4年, 平均病程為(3.1±0.3)年。采用1985年美國生育協會修訂標準對患者病情進行分組, 其中I期患者有30例, II期患者有43例, III期患者有18例, IV期患者有9例。其中輸卵管不通患者有67例, 輸卵管通而不暢患者有33例。所有患者均實施手術治療, 包括卵巢巧克力囊腫剝離或者肉眼下異位病灶的切除或者電凝。采用隨機分配的原則, 將所有患者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個組別各5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疾病分期等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臨床上主要采用達那唑進行治療, 劑量為200 mg/次, 患者從月經周期第1天到第3天開始服用, 2次/d, 口服治療, 1 d總服用量需要控制在800 mg以下。
1.2.2 實驗組治療方法 實驗組患者在臨床上主要采用小劑量米非司酮進行治療, 劑量為10 mg/次, 從月經周期第1天開始服用, 1次/d, 口服治療。患者連續治療6個月。
1.3 臨床效果評價 此次臨床研究主要以以下標準對患者臨床療效進行評估:
①治愈:患者經治療, 臨床癥狀以及疾病體征均完全消失, B超檢查顯示正常。
②顯效:患者經治療, 臨床癥狀以及疾病體征均基本消失, B超檢查顯示基本正常。
③有效:患者經治療, 臨床癥狀以及疾病體征有所改善, B超檢測顯示有所改善。
④無效:患者經治療, 臨床癥狀以及疾病體征沒有顯著改善跡象, 或者病情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此次臨床研究主要采用SPSS1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和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以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 實驗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在總有效率上不存在顯著差異性, 不存在統計學意義, P>0.05。
2.2 兩組患者藥物副作用比較 兩組患者藥物副作用比較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實驗組患者的藥物副作用明顯小于對照組, 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P<0.05。
2.3 兩組患者停藥后月經恢復時間以及累積妊娠率比較 兩組患者停藥后月經恢復時間以及累積妊娠率比較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藥物副作用比較[n (%)]
表3 兩組患者停藥月經恢復時間以及累積妊娠率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 實驗組停藥月經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患者在累積妊娠率比較上, 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 P>0.05。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常見婦科炎癥, 當代醫學認為該病主要與子宮內膜種植學說﹑良性轉移學說﹑分子生物學說﹑體腔上皮化生學說﹑免疫學說等有關。因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雌激素依賴性疾病, 因此在臨床治療上需要對機體的雌激素分泌進行抑制。西醫在治療機制上, 主要利用性激素進行治療, 從而對垂體功能進行抑制。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與甾體激素存在密切聯系, 加之該病的發生原因以及確切機制尚未得到證實, 因此臨床的治療難度較大[3]。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深入, 米非司酮開始不斷得到應用。米非司酮不僅適用于早期﹑中期妊娠的終止治療,在子宮肌瘤﹑乳腺癌﹑腦膜瘤以及子宮內膜異位癥等一系列疾病上也具有顯著的效果。米非司酮的藥物結構中具備了甾體結構, 作為第一種孕酮受體拮抗的藥物, 其能夠在小劑量服用的情況下, 確保對子宮內膜發育以及生長進行抑制, 防止內膜發展為分泌期, 在治療的過程中也不會對一系列激素等分泌物質造成影響。在短時間內服用米非司酮, 可能僅僅會對月經量造成影響, 但是卻不會對月經的周期造成影響[4]。
達那唑作為一種雄激素類似物, 主要通過對下丘腦﹑卵巢以及垂體功能進行抑制, 從而抑制作用的發揮, 維持機體在低雌激素的水平, 導致異位內膜逐漸萎縮。相關研究顯示,達那唑與雄激素受體以及孕激素受體存在較好的親和力, 相比之下, 其與雌激素受體之間親和力則并不顯著, 由此可見,通過與甾體受體的結合對內膜細胞進行直接作用。體外培養實驗顯示, 達那唑對子宮內膜細胞的生長以及發育具有抑制作用, 對子宮內膜具有顯著作用效果, 同時還可能影響異位內膜。因此在對子宮內膜異位的治療上, 達那唑的治療效果明顯, 其對痛經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有利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狀的改善[5-8]。此次研究顯示, 達那唑與米非司酮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上, 臨床療效相近。而在藥物副作用以及停藥后月經恢復時間的比較上, 米非司酮則更具優越性。由此可見, 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術后口服小劑量米非司酮進行治療, 效果顯著, 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值得推廣和普及。
[1] 杜建華.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實用醫藥, 2012, 3(32):111-112.
[2] 湯麗榮, 盧丹, 段愛紅.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患者治療后期待妊娠情況分析.北京醫學, 2011, 4(04):221-222.
[3] 朱國文.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服用米非司酮及孕三烯酮的療效比較.當代醫學, 2011, 3(17):102-103.
[4] 沈禾.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應用米非司酮與孕三烯酮臨床療效觀察.蚌埠醫學院學報, 2010, 4(7):241-242.
[5] 李穎儀, 黃妍.子宮內膜異位癥藥物治療的分類與進展.北方藥學, 2011, 4(12):258-259.
[6] 任新宇, 魏月利.腹腔鏡手術后應用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分析.當代醫學, 2011, 3(15):123-124.
[7] 黃仰任, 鄒嵐, 劉遠珠, 等.腹腔鏡聯合孕三烯酮治療卵巢EM的療效觀察.當代醫學, 2011, 3(18):21-22.
[8] 張慰, 劉彥.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研究進展.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 2010, 4(01):213-214.
246121 安徽省懷寧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