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腦出血護理中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效果
陳麗萍
目的 對腦出血護理中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和探討。方法 選出在本院就診的100例腦出血患者, 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以神經內科常規護理, 而觀察組以臨床護理路徑CNP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住院費用﹑住院時間和護理滿意度。在患者出院之后, 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 觀察兩組患者運動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比對照組要低,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護理滿意度比對照組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隨訪的觀察組FAM積分﹑Barthel指數比對照組要高(P<0.01)。結論 CNP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 減少住院費用, 縮短住院時間, 提高護理滿意度。能夠被臨床推廣和普及。
腦出血;應用效果;臨床護理路徑
腦出血是心腦血管疾病中常見的疾病。它變化快﹑起病急﹑病死率高。而臨床護理路徑CNP屬于新型的護理模式,能夠對傳統護理模式進行深化和改革。CNP根據患者治療時間, 對患者制定入院治療﹑指導﹑飲食和護理的標準日程表, 對護理流程進行規范[1]。通過對患者進行程序化﹑標準化護理, 能夠提高疾病護理質量和效率, 節省一定的治療費用。本文通過對腦出血患者進行CNP護理, 分析其臨床應用效果。現將實際情況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選擇100例腦出血患者, 為60例男性, 40例女性, 年齡在40~75歲。通過CT定位后對患者出血量進行估算, 有45例基底節區出血, 達到了20~100 ml出血量;15例腦葉出血, 達到了30~90 ml出血量;20例小腦出血, 達到了15~30 ml出血量;15例腦室出血;5例腦干出血。根據GCS的評分, 有55例為9分以上, 35例7~8分, 10例為4~6分。將100例腦出血患者劃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兩組患者的腦出血量﹑病情癥狀﹑性別﹑年齡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存在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常規護理 對照組患者以神經內科的常規護理, 患者要謹遵醫囑。醫護人員要對患者做好健康教育, 并幫助患者進行肢體鍛煉。
1.2.2 CNP護理 觀察組以臨床護理路徑CNP護理。主管醫生﹑護士長要制定好CNP方案, 對患者的輔助檢查﹑心理狀態﹑飲食習慣﹑肢體活動﹑治療方案進行評估。借鑒國內外的腦出血護理標準, 把入院咨詢﹑醫學知識普及﹑護理程序﹑診療計劃﹑鍛煉進度以患者治療時間制定出路徑表格。醫護人員遵照表格內容進行臨床護理工作。護理時, 如果CNP方案中有不合理的部分, 應當隨時調整。
患者入院后, 醫護人員要對患者進行評估, 做好口腔﹑皮膚護理。在患者住院期間, 醫護人員要普及健康知識, 為患者講解腦出血知識, 并進行心理﹑藥物﹑休息﹑飲食的健康教育[2]。患者入院時, 護士要詳細講解CNP內容和結果,得到患者的認可。每日CNP的執行內容要做好記錄, 護士長查房時要對患者健康教育知識水平進行檢查, 未達到預期目標要重新補充和修改計劃, 保障CNP的有效性﹑合理性。在肢體鍛煉時, 要根據患者不同的FAM積分和Barthel指數,采取不一樣的肢體鍛煉指導。患者出院后不能從事劇烈運動。
1.3 觀察指標 患者入院第3周需以Barthel指數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定, 并以FAM對患者運動能力進行評價。同時, 要對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住院費用﹑住院時間和護理滿意度進行觀察和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采取SPSS13.0的統計軟件分析得到的數據,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用t檢驗, 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水平﹑住院費用﹑住院時間和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比對照組要低, 兩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護理滿意度比對照組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水平﹑住院費用﹑住院時間和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水平﹑住院費用﹑住院時間和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組別 例數 健康知識水平 住院費用(元)住院時間( d )
2.2 兩組患者出院隨訪FAM積分﹑Bathel指數的比較 隨訪的觀察組FAM積分﹑Barthel指數比對照組要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出院隨訪FAM積分﹑Bathel指數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出院隨訪FAM積分﹑Bathel指數的比較()
組別 例數 入院時 出院2個月FAM積分 Bathel指數 FAM積分 Bathel指數觀察組 50 28.1±10.1 32.4±12.1 78.5±19.2 76.7±19.1對照組 50 27.6±9.4 31.8±11.6 49.5±18.5 45.4±20.1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讓某類特殊患者在住院期間得到全面﹑科學護理服務的方式。傳統護理模式遵循醫囑, 患者不能得到全面﹑系統護理。而CNP護理以醫護小組共同制定,醫護人員按照臨床護理內容實施護理措施, 并做好評價和修正。CNP護理具有計劃性﹑針對性和預見性, 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和積極性[3]。與此同時, 該護理模式還促進了患者疾病的恢復, 提高了健康知識教育的普及度, 使得醫護人員和患者關系更為和諧。
本院對就診的100例腦出血患者, 進行神經內科常規護理和CNP護理的比較。證實觀察組患者的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比對照組要低, 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護理滿意度比對照組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隨訪的觀察組FAM積分﹑Barthel指數比對照組要高(P<0.01)。由此可以證明, CNP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 減少住院費用, 縮短住院時間, 提高護理滿意度。能夠被臨床推廣和普及。
[1] 王金蘭, 陳玉霞, 彭紅霞.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0, 26(21):13-14.
[2] 張芹.腦出血護理中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效果.貴陽中醫學院學報, 2013, 35(2):256-257.
[3] 王愛華.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護理中應用.中外醫療, 2012, 31(30):157, 159.
462400 舞陽縣人民醫院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