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明翔 孫月柏
126例股骨頸骨折的手術治療體會
鄒明翔 孫月柏
目的 探討兩種不同手術治療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并進行對比分析。方法 126例股骨頸骨折患者分為治療組65例和對照組61例。治療組患者采用空心釘內固定術, 對照組患者采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結果 手術后治療組的療效評價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空心釘內固定術治療股骨頸骨折優良率高, 并發癥少, 值得臨床推廣。
股骨頸骨折;空心釘內固定術;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0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6例股骨頸骨折患者, 其中男60例, 女66例, 年齡17~73歲,平均年齡(39.6±3.7)歲;跌倒摔傷導致骨折的97例, 車禍導致的21例, 其他8例;根據Garden分型法, I型15例, Ⅱ型25例, Ⅲ型67例, Ⅳ型19例。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進行不同的手術, 治療組65例, 對照組61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據患者入院后檢查的骨折程度給予手術治療,以減輕患者的病痛, 幫助患者進行骨折復位。對治療組患者進行空心釘內固定術:術前行常規牽引治療, 對于并發癥多的患者, 術前要進行內科會診, 情況穩定后行手術治療。手術采用硬膜外麻醉, 患者平臥于牽引床上進行髖關節復位,同時采用C型臂X光機監控下進行小切口閉合解剖復位, 復位滿意后先以3枚導針呈倒三角型在股骨頸內定位, 再將空心釘旋入并將導針拔出, 如果一切正常, 縫合切口, 加壓固定。對照組患者則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確定手術后行常規牽引, 適當的進行肌肉鍛煉, 防止術后假體脫位。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人工假體, 計劃手術, 同樣采取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患側在上的側臥體位, 于髖關節后外側切口, 位于大轉子后6~10 cm, 1/3在大轉子近端, 沿切口分離皮下組織、深筋膜, 鈍性分離臀中肌與臀小肌。以2把Hohmann拉鉤分別位于股骨頸內外兩側, 取出股骨頭并清理殘端, 讓髖臼充分顯露, 切除髖臼圓韌帶, 磨銼髖臼軟骨, 選擇合適的髖臼假體并安裝, 將患肢旋轉至一定位置固定, 使股骨頸斷端翹起, 在其后方保護臀中肌、臀小肌, 充分展示股骨頸殘端, 植入合適的人工髖關節假體, 常規止血、縫合。
術后對患者進行復查, 檢查骨折復位、愈合情況和查看是否有股骨頭壞死。隨訪6~12個月, 平均8個月, 按照療效評價標準進行分級評價, 治療組中優43例, 良15例, 可5例,差2例, 優良率為89.2%;對照組中優31例, 良8例, 可15例, 差7例, 優良率為63.9%, 兩組患者術后療效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治療組中存在7例骨折不愈合,不愈合率為10.7%;對照組中8例患者股骨頭壞死, 壞死率為13.1%, 經過治療后均已痊愈。
股骨頸骨折是指股骨以下至股骨頸基底部之間發生的骨折, 是骨科臨床的常見病, 各年齡段均有發病, 中老年人的發病率相對較高, 骨質疏松是導致老年患者發生股骨頸骨折的重要原因。特別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病率高且容易伴隨其他并發癥, 內科疾病居多, 對手術和麻醉的耐受性較差,以前采用非手術治療, 治療效果較差, 由于并發癥導致患者死亡的概率也比較高, 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1]。空心釘內固定手術治療股骨頸骨折是對患者本身的骨頭進行固定, 只要骨折處愈合良好幾乎不會產生后遺癥, 也不會產生使用年限的問題。手術過程操作簡單, 時間短、創面小、出血量小、費用少, 早期解剖復位有利于改善股骨頭血運, 能夠有效促進骨折愈合??招尼數募訅鹤饔媚軌蚴构潭ㄐЧ_到最佳,可以在基層醫院順利開展, 最適用于股骨頸不完全骨折的I型、股骨頸完全骨折但無移位的Ⅱ型和股骨頸骨折有部分移位的Ⅲ型骨折患者, 尤其對治療老年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從根本上避免了骨折不愈合及股骨頭壞死, 術后疼痛感輕,關節功能恢復良好, 但是存在術后并發癥, 以深靜脈血栓居多。該手術對治療股骨頸骨折有移位Ⅲ型和股骨頸骨折完全移位的Ⅳ型骨折患者效果較好。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手術材料不斷改進, 手術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空心釘內固定術治療股骨頸骨折也越來越多被采用, 在有效縮短患者的臥床時間的同時減少了并發癥的產生, 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愈希望, 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1] 胡兵.股骨頸骨折的手術治療療效分析.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16):142-143.
2014-06-06]
224400 江蘇省阜寧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