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 李小芹 于靜
314例消化內科住院患兒營養風險篩查
周方 李小芹 于靜
目的 調查消化內科住院患兒營養風險及營養不良的發生情況。方法 采用2010年STRONG kids評分標準對314例消化內科住院患兒進行營養風險篩查, 并通過體格測量評估兒童營養狀況。結果 314例患兒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的發生率分別為29.3%和19.1%, ≤1歲組患兒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的發生率均高于其他年齡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STRONG kids能有效篩查小兒消化內科住院患者營養狀況, 為營養支持的臨床合理應用提供指導。
營養風險評價工具;營養風險;營養不良;消化內科
營養不良是指由于缺乏能量和(或 )蛋白質所致的一種營養缺乏癥, 常伴有各器官系統的功能紊亂, 嚴重影響兒童生長、發育, 免疫功能的建立及至成人以后的生活質量[1]。而在兒童患病期間, 可以影響疾病的轉歸, 甚至并發嚴重并發癥。
由于營養狀況評估僅能反映患兒現有營養不良, 但不能預見潛在的營養不良發生。因此, 對住院患兒入院時和住院期間進行營養風險評估, 有助于判斷患者是否需要營養支持,避免出現過度營養或營養不良的現象, 減少并發癥及疾病不良預后, 并縮短住院時間[2]。消化系統疾病常影響患者的吸收功能, 有消化系統疾病患者更易于合并營養不良[3], 因此,在消化科更需要關注此問題。本研究調查了消化科住院患兒營養風險、營養不良的狀況, 以期為營養支持的臨床合理足應用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9月~2012年8月鄭州市兒童醫院消化內科的入院患兒共314例, 其中男192例, 女122例,年齡1月~7歲。入選標準:7歲≥年齡>1個月, 住院時間>1 d。排除標準:近3個月內曾接受過靜脈或腸內營養支持的患兒。
1.2 方法
1.2.1 病例收集方法 采用定點連續抽樣, 即在消化內科病房連續收集所有符合入選標準的新收住院患兒314例。
1.2.2 評分標準 采用2010年STRONG kids評分標準[1],在入院第 1 天進行評估。操作規程遵照第7版《實用兒科學》小兒體格發育的測量方法, 測量人員經過專項培訓。身長或身高精確至 0.1 cm, 體重精確至0.1 kg。營養風險評價工具STRONG kids內容包括4個方面:①主觀臨床評價:判斷患者是否營養狀況不佳(通過皮下脂肪、肌肉以及臉色臉形等)。②高風險疾病:患者是否存在能夠引起營養不良的疾病,所涉及到的高風險疾病主要有神經性厭食、腹腔疾病、腸炎、慢性肝病、胰腺炎、代謝性疾病等。③營養攝入:是否有以下癥狀之一, 近日是否有腹瀉(>5次/d)和(或)嘔吐(>3次/d),入院前飯量是否減少(不包括為了手術或其他原因禁食);是否因為疼痛無法正常進食。④體重丟失:最近幾周或幾個月是否有體重減輕或不增現象。前兩項由兒科醫生進行評估,后兩項與父母或監護人進行討論, 不清楚的問題, 答案一律視為否。
1.2.3 營養不良的評估方法 參照2009年國家衛生部發布的中國7歲以下兒童生長發育標準。當體重/年齡、身高/年齡或體重/身高小于參照人群該指標的中位數減2倍標準差可判定為營養不良。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營養風險發生率 篩查結果顯示314例患兒營養風險的發生率為29.3%(92/314), 營養風險的疾病種類為慢性及遷延性腹瀉病36例, 胃炎16例, 黃疸14例, 潰瘍病8例, 消化道出血6例, 急性胰腺炎4例, 腸道多發息肉3例, 炎癥性腸病3例, 腹部手術后2例;≤1歲營養風險發生率為46.7%(43/92), 1~3歲營養風險發生率為34.8%(32/92), ≥4歲營養風險發生率為18.5%(17/92), ≤1歲營養風險發生率高于另外兩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營養不良發生率 314例患兒營養不良的發生率為19.1% (60/314), ≤1歲營養不良發生率為45%(27/60), 1~3歲營養不良發生率為38.3%(23/60), ≥4歲營養不良發生率為16.7% (10/60), ≤1歲營養不良發生率高于另外兩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營養風險概念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營養風險與臨床結局(outcome)密切相關”。只有改善臨床結局才能使患者真正受益, 即改善臨床結局是臨床營養支持的終點[4]。因此, 營養風險評估勢在必行, 它是臨床營養支持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營養風險評估, 可及時發現營養不良或有潛在營養不良風險的病人, 給以合理的營養支持, 從而提高病人的抵抗力,減少與營養不良相關的并發癥, 促進患者康復[1]。2008年初啟動的對中國大中城市中小醫院調查的中期小結表明, 營養不足總發生率為10.4%, 營養風險總發生率為33.8%, 在營養風險發生率方面, 呼吸內科、神經內科和消化內科居前3位[5]。消化內科患者常有納差、厭食、吸收不良、消化障礙等容易引起或加重營養不足的癥狀, 而發生營養不足后又會使上述癥狀加重, 從而增加并發癥和院內感染機會, 延長住院時間, 甚至升高死亡率, 因此營養評估在臨床實踐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6]。本研究運用STRONG kids對消化內科住院患兒進行了篩查, 結果顯示總營養風險發生率為29.3%,≤1歲營養風險發生率最高, 為46.7%, 與另外兩組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有遷延性及慢性腹瀉病、黃疸、胃炎、急性胰腺炎和化道出血的患者容易合并營養風險, 所以要高度重視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營養風險的治療。314例消化系統疾病患兒營養不良發生率為19.1%, ≤1歲組營養不良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另外兩組, 這與營養風險的發生率相一致, 原因可能為患兒年齡越小, 機體應激能力越差, 生長生長發育所需熱量相對較高, 而消化液、消化酶及胃酸分泌量較少, 消化道屏障功能差.食物消化與吸收易受到影響。
綜上所述, 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在小兒消化系統疾病中普遍存在, 且本研究發現營養風險高的患兒發生營養不良的風險亦較高, 因次, 需要充分認識對消化內科住院患者進行營養篩查及制定營養支持計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對已有營養不良或有營養風險的患者給予適當的營養支持, 以縮短住院時間, 減少住院費, 改善其臨床轉歸。
[1] 李冬娥, 潘家華, 王素梅, 等.308 例住院危重患兒的營養風險篩查.蚌埠醫學院學報, 2012, 37(5):529-534.
[2] Johansen N, Kondrup J, Plum LM, et al.Effect of nutritional Support on clin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at nutritional risk.Clin Nutr, 2004, 23(4):539-550.
[3] 趙海英, 吳詠冬.NRS-2002在消化科住院患者整體營養狀況篩查中的應用.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2010, 31(3):424-426.
[4] 蔣朱明.有營養風險患者首選腸內營養支持.中國臨床營養雜志, 2009, 17(2):65-66.
[5] 蔣朱明, 于康, 朱賽楠, 等.我國東中西部中小醫院住院患者營養不足、營養風險、超重和肥胖發生率及營養支持應用狀況調查.中國臨床營養雜志, 2008, 16(6):338-340.
[6] 徐子山, 丁巖冰, 鄧彬, 等.揚州地區營養風險篩查2002在消化內科住院患者中的應用.中國臨床營養雜志, 2012, 20(2): 117-118.
2014-05-14]
450053 鄭州市兒童醫院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