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鴻 徐曉 濮偉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減速力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李道鴻 徐曉 濮偉
目的 檢測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減速力(DC)的變化情況并探討其臨床意義。方法 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組), 其中觀察組按具體疾病類型分為急性心肌梗死組(23例)和非急性心肌梗死組(27例)。以同期治療的45例非冠心病老年患者為對照(對照組), 對上述患者均行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并計算其DC值。結果 觀察組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DC值為(2.54±1.83) ms, 非AMI患者的DC值為(3.72±1.65)ms, 對照組的DC值為(5.04±1.25)ms, 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線性相關分析顯示, 觀察組患者DC值與病變嚴重程度呈負相關(r=0.562, P<0.05)。結論 DC值可作為反映老年冠心病患者病變程度和預測其猝死風險的重要參考指標, 老年患者病情越嚴重其猝死風險也越高。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心率減速力
近年來, 隨著心電生理研究的進一步推進與發展, 心率減速力(DC)檢測已成為該領域研究的熱點。DC檢測主要是通過行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后測得的心率變化情況, 使用數字化動態處理系統描繪出序列圖, 進而實現對迷走及交感神經活性的定量測定。有研究表明, DC可定量檢測心臟自主神經活性, 具有無創、簡便和快速等優點[1]。經臨床實踐證實, DC檢測對患者心肌梗死后危險分層及預警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2], 對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診治也具有指導價值。本次研究以本院收治的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討了其心率減速力(DC)的變化情況及其臨床意義, 旨在為老年冠心病的診治及預后提供參考, 現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的病例均為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觀察組, 共50例)及同期入本院治療的非冠心病老年患者(對照組, 共45例), 其中觀察組有男33例, 女17例, 年齡63~84歲,平均年齡(73.8±6.7)歲, 有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組), 27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AMI組), 合并2型糖尿病11例, 高血壓24例。對照組有男26例, 女19例,年齡62~85歲, 平均年齡(72.9±6.8)歲。排除心房顫動、植入起搏器等非竇性心律患者、心電圖記錄有偽差者、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等患者。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行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 經500 Hz數字自動化處理出DC、心率變異性(HRV)及心率震蕩(HRT), 離線應用動態心電圖分析系統(美國DMS公司, CARDI0SCAN同步12導聯)進行回放分析, 使用該系統計算出DC值、HRV及HRT。以20個周期為心率段數值, 選擇比前一個心動周期延長者的減速點為中心, 按序對不同的心率段進行排列, 經信號平均(PRSA)及位相整序后計算相應周期的平均值(X(0))、中心點RR間期平均值(X(1))、中心點左、右兩側緊鄰的第1個心動周期的平均值(X(-2)、X(-1))以及左側緊鄰的第2個所有心動周期的均值, 然后按照DC(ms)=[X(0)+X(1)-X(-1)-X(-2)]×1/4的公式計算出DC值, 該值<4.5 ms時確認為異常。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以均數±標準差示各計量資料, 采用F和t對其進行檢驗, 采用χ2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 采用線性相關分析指標之間的相關性, 相關系數以r表示。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及DC值比較 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壓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DC值、非AMI患者的DC值與對照組的DC值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各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及DC值比較

表1 各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及DC值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指標AMI組(n=23)非AMI組(n=27)對照組(n=45)年齡(歲)73.2±6.973.4±6.572.9±6.8男/女(n)15/818/926/19高血壓(n)111320糖尿病(n)5616 DC值(ms)2.54±1.83a3.72±1.65a5.04±1.25
2.2 觀察組DC值與冠心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 以1分代表非AMI, 以2分代表AMI, 與其DC值進行相關性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DC值與其病變嚴重程度呈負相關(r=0.562, P<0.05)。
自主神經主要通過心臟迷走神經及交感神經對心臟發揮調節作用, 其中迷走神經為心臟的減速神經, DC隨其興奮性增加而增強, 交感神經則為心臟的加速神經, 其興奮性增加時心率加速力(AC)也隨之增強[3]。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DC值明顯低于對照組, AMI組DC值低于非AMI組,提示老年冠心病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其迷走神經減速能力降低。究其原因, 可能與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內存在灶性病變導致自主神經感受器末端受損有關[4]。而迷走神經興奮性降低后, 其對人體的保護作用也隨之下降, 進而增加患者猝死的危險性, 反之, DC值正常時則受檢者發生猝死的可能性較低。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DC值明顯低于對照組, 提示該組患者存在迷走神經受損等情況, 屬于猝死高危人群。本次研究還發現, 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DC值明顯低于其他患者, 表明以上兩種疾病可對自主神經功能發揮共同作用致使患者DC值進一步降低, 提示此類患者的迷走神經功能損害嚴重程度呈現出進一步加重的趨勢[5,6]。此外, 本次研究還發現, DC值與患者病變嚴重程度呈負相關, 提示心肌缺血越嚴重其迷走神經功能的損害程度越重, 猝死的危險性也隨之增加。
綜上所述, DC值檢測在檢出和預測猝死高危風險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 臨床上可通過DC值檢測結果及早進行預防性干預, 從而降低患者猝死的發生率。因此, DC值可作為反映老年冠心病患者病變程度和預測猝死風險高低的重要參考指標, 臨床上應加以借鑒和推廣, 以提高心臟病猝死的防治水平。
[1] 劉志紅, 王紅宇.高血壓并冠病者心率減速力與HRV的相關性.臨床心電學雜志, 2011, 20(6):409-410.
[2] 阮炳新, 田永群, 莫麗瓊.心率減速力值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意義.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3, 21(5):72-73.
[3] 曾春芳, 何喜民, 李天發, 等.不同類型冠心病患者心率減速力的變化及臨床意義.山東醫藥, 2011, 51(29):36-37.
[4] 陳巳楣, 吳岳平.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減速力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2013, 32(8):833-835.
[5] 郭立新, 馬靖, 程洋, 等.老年2型糖尿病并發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分析.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2012, 3(17):286-289.
215200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第一人民醫院老年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