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梅
為探討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患者術后麻醉恢復期的影響, 促進老年患者術后麻醉恢復, 以收治的112例老年手術患者的實際情況為依據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進行麻醉, 且效果顯著,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12例中男72例, 女40例, 年齡60~84歲, 平均年齡73.2歲;其中普通外科手術患者36例,骨科手術患者32例, 肛腸科手術患者24例, 婦科手術患者12例, 神經外科手術患者8例;病情分級:26例為Ⅰ~Ⅱ級,80例為Ⅲ級, 6例為Ⅳ級。
1.2 方法 112例術前均未服用任何麻醉藥物及鎮痛藥物,進入手術室后嚴密監測其血壓、心電圖、血氧飽和度等,并給予低流量吸氧治療。66例下肢骨折患者及普外科、婦科患者行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24例肛腸科手術研究對象則行局部麻醉;14例上肢骨折研究對象行頸叢、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給予8例神經外科手術研究對象全身麻醉;術后112例研究對象均行氯諾昔康治療, 且均行小劑量芬太尼治療。
1.3 麻醉效果判定 優:研究對象手術期間無疼痛現象發生, 研究對象手術順利完成。良:研究對象手術期間出現輕度疼痛感, 但手術仍可順利完成;差:研究對象術中出現嚴重疼痛癥狀, 手術難以順利進行[1]。
本組112例研究對象經術前評估8例研究對象行全身麻醉, 其效果均為優;66例研究對象行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其中60例麻醉效果為優, 6例麻醉效果為良;14例研究對象行頸叢、臂叢麻醉, 其中10例研究對象麻醉效果為優, 4例為良;24例研究對象局部麻醉, 其中8例研究對象麻醉效果為優, 12例為良, 4例麻醉效果為差;本組112例研究對象均未發生死亡現象, 僅2例行局部麻醉的患者出現寒戰、躁動等現象。
近些年來,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不斷發展及進步, 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人們的壽命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延長, 這就使得我國的老年人口逐漸增多, 據調查現階段我國的老年人口總數約占據全部人口數量的10.9%左右, 這也就使得行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人數相應的增加[2]。然而由于人體在進入老年期后其各項身體機能也相應的開始衰退, 老年人自身的調節功能也相應的下降[3]。因此, 在對老年患者進行治療時更應加強對其身體變化的重視, 特別是對于需行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 引起疾病的適應證相對較慢, 極易導致醫生忽略對其及時護理的重視。在給予老年患者手術治療前往往需要給予其麻醉治療, 而部分老年患者在行手術治療后極易在麻醉恢復期出現異常現象。因此, 臨床上必須要加強對老年患者麻醉方式選擇的重視。
結果表明, 給予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可取得顯著的麻醉效果, 其次為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頸叢、臂叢麻醉;而局部麻醉效果則相對較為不理想。然而給予老年手術患者全身麻醉則極易引起多種副作用, 比如體溫降低、血氧飽和度下降、血壓上升、蘇醒時間延遲等。因而對于采取全身麻醉方式進行麻醉治療的老年手術患者必要加強對其術后麻醉期護理的重視, 進而在縮短老年手術患者的麻醉期蘇醒時間的同時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現階段臨床上通常認為硬膜外麻醉是較適用于老年手術患者的一種麻醉方式。麻醉方式是一種輔助性手術操作, 必須要和相應的手術相適應。因而, 臨床醫生一定要以患者的實際情況為依據, 選擇最佳手術方式, 并且要以患者手術方式為依據選擇最佳麻醉方式。另外, 為有效的改善老年手術患者術后麻醉恢復期情況, 還應要求麻醉醫生不斷的學習相關專業知識, 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 從而有效的促進麻醉患者術后麻醉恢復。同時由于老年手術患者往往伴有多種基礎疾病, 麻醉后極易因麻醉物殘留于患者體內, 同時在基礎疾病的影響下而出現呼吸道阻塞、躁動、惡心嘔吐、心腦血管意外等并發癥發生, 從而導致麻醉風險增加, 進而對麻醉效果造成影響, 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必須要認真觀察患者麻醉期的病情變化情況, 從而有效的減少麻醉相關并發癥發生。
總之, 對于老年手術患者應認真分析患者病情, 以患者的實際情況為依據選擇最佳麻醉方式, 從而有效的促進患者術后麻醉恢復。
[1]羅林麗.鼻咽通氣道在神經外科患者麻醉恢復期的應用.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3, 44(4):689.
[2]斯妍娜.右旋美托咪定減少丙泊酚和芬太尼的用量及對麻醉恢復期的影響.吉林大學學報, 2011, 37(1):134.
[3]方波.瑞芬太尼使頸椎手術患者麻醉恢復期耐受氣管導管的95%有效血漿靶濃度.中華麻醉學雜志, 2013, 33(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