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敏 曹春華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是以鼓室積液及聽力下降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 具有病程長、遷延難愈、反復發作等顯著特點, 處于成長期的青少年兒童為該病的高危人群, 若不及時予以治療干預, 易對兒童的聽力及語言發育造成嚴重障礙。目前, 臨床上針對病史較短、單耳患病的輕型兒童中耳炎患者多以西醫保守治療為主。但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 單純的西藥治療整體療效欠佳, 且復發率高。多年來, 祖國醫學在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體系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本文以本院收治的8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42例患者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2年6月~2013年5月期間收治的8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耳鼻咽喉科學》中有關分泌性中耳炎的診斷標準[1]。其中, 男40例, 女44例。年齡5~37歲, 平均年齡(12.5±3.6)歲;病程7 d~6個月, 平均病程(3.2±1.2)個月。患病位置:左耳47例, 右耳37例。隨機將84例患者分為觀察組42例,對照組4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病變位置及一般體征等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42例患者行單純的西醫治療。①滴鼻液。即將2%呋麻滴鼻液予以患者滴鼻, 1~3滴/次, 3次/d。②咽鼓管吹張、捏鼻鼓氣法。針對伴有耳脹癥狀的患者, 予以咽鼓管吹張、捏鼻鼓氣法治療。③靜脈滴注。予以患者注射用頭孢哌酮舒巴坦鈉靜脈滴注, 1.0 g/次, 1次/d;地塞米松注射液靜脈滴注, 10 mg/次, 1次/d;維生素B6注射液靜脈滴注0.2 g/次, 1次/d;維生素C注射液靜脈滴注2.0 g/次,1次/d。以上治療, 7 d為1個療程, 其中地塞米松使用3 d后,逐天減量。
觀察組42例患者行中西醫結合治療。西醫治療方案同對照組;中醫治療:自制中藥方劑:白術18 g, 丹參16 g, 茯苓 、當歸、黃芩各15 g, 桔梗、柴胡、菖蒲、香附、地龍、蒼耳子、澤瀉各12 g, 川芎 10 g, 車前子、山藥各8 g, 甘草 6 g。水煎服, 1劑/d, 分早晚2次服用。同時, 以上劑量為成人量,5~9歲小兒用量為上述劑量的1/2, 10~15歲小兒用量為2/3。7 d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治療效果 于1個療程后, 分別評價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評價標準為: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 鼓室內無積液, 鼓膜顏色恢復正常, 聽力恢復正常, 導聲阻抗檢查為A 型曲線圖;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顯著改善, 鼓室內積液顯著減少, 鼓膜顏色顯著改善,聽力有所恢復, 導聲阻抗檢查為 B 型曲線圖;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變化甚至加重, 鼓室內積液無變化甚至增多, 聽力無改善, 導聲阻抗檢查無變化[2]。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2 聽力測試 于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2個月, 測試并統計患者的聽力學指標, 包括: 0.5、1、2、4 kHz純音氣導平均聽閾、平均氣骨導差以及聽力重建成功率。其中患者聽力重建成功的判斷標準為:氣骨導差<20 dB。
1.3.3 復發率 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6~12個月的隨訪觀察, 統計兩組患者的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的形式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治療效果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2.86%, 對照組為80.95 %, 兩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2.2 聽力測試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氣導平均聽閾及平均氣骨導差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2個月,觀察組患者的氣導平均聽閾及平均氣骨導差均低于對照組(P<0.05)。同時, 觀察組患者聽力重建成功率為97.62%, 對照組為85.71%, 兩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的聽力重建成功率高于對照組。
2.3 復發率 隨訪期間, 觀察組42例患者中, 共2例患者復發, 復發率為4.76%(2/42);對照組42例患者中, 共8例患者復發, 復發率為19.05%(8/42)。兩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
臨床上, 西醫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則在于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及病因對癥治療等。具體的治療措施包括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和病因治療三個方面, 其中,針對病史較短、單耳患病的輕型兒童中耳炎患者多以保守治療為主, 治療方案為:①抗生素;②滴鼻劑和噴霧劑;③捏鼻鼓氣法或導管吹張法。然而,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 西醫治療方案雖在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但存在復發率低及藥物副作用大等弊端, 整體療效不甚滿意。中醫學認為, 分泌性中耳炎屬“耳痹”范疇, 風邪侵襲、經氣痞寒、痰濕濁邪、上聚耳竅為其主要病機, 治則疏風散邪、行氣宣痞、利濕通竅。
本研究中, 對照組患者行單純的西醫治療, 觀察組患者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其中, 中醫治療方劑中茯苓、白術、澤瀉可健脾利濕;川穹具有開郁行氣、止痛活血之效;桔梗具有通竅化濕、排膿祛痰之效;黃芪、當歸具有扶正固表、養血益氣之效;石菖蒲活血通竅;甘草則對諸藥起到調和作用。諸藥合用, 共奏疏風散邪、行氣宣痞、利濕通竅之效, 進而發揮活血化瘀, 通竅開閉, 利濕聰耳之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觀察組患者的聽力重建成功率也高于對照組, 且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因此, 中西醫結合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療效顯著, 能有效提高患者聽力重建效果, 且復發率低, 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1]佘秀梅, 喬彥明, 馬靜.中西醫結合治療分泌性中耳炎臨床療效分析.安徽醫藥, 2013, 17(6):1043-1044.
[2]王壘, 嚴道南.中西醫結合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概況.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 2012, 2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