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光熙 付冬梅
心臟快通道麻醉指的是通過選擇合適的麻醉藥物、方法后, 盡量使患兒術后盡早拔管或者即刻拔管, 進而有效減少患兒的住院時間, 并降低患兒的醫療費用[1]。作者對本院收治的51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實施快通道麻醉, 取得較好麻醉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1例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患兒作為臨床研究對象, 所有患兒均被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按照住院尾號的偶數將其分為51例觀察組和50例對照組, 其中, 男64例, 女37例, 年齡1~11歲, 平均年齡(7±3)歲;平均體質量(27.7±8.6)kg;46例室間隔缺損, 31例動脈導管未閉, 24例房間隔缺損;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體質量以及疾病類型等資料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麻醉, 主要運用丙泊酚常規麻醉, 對患兒進行麻醉誘導的過程中, 按照1.5~3 mg/kg的微量持續泵入;處于鎮靜狀態時, 按照25~75μ g/(kg·min)的速度微量泵泵入;處于麻醉維持狀態時, 按照100~150 μg/(kg·min)的速度微量泵泵入;如為靶控輸注, 則將效應室濃度或者血漿控制為3~6 μg/ml;術后對患兒常規拔管處理。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兒實施快通道麻醉, 麻醉誘導主要使用3~5 mg咪達唑侖和0.2 mg芬太尼;對患兒給予氣管內插管, 為患兒靜脈滴注50 mg丙泊酚和羅庫溴銨。使用50%的氧/空氣與1%七氟烷吸入, 每小時為患兒輸注100~400 mg丙泊酚。如患兒體動, 則增加肌松藥。進行體外循環時, 運用回路方式將麻醉藥進行揮發;患兒體溫恢復正常后, 減緩患兒麻醉, 并給予縫皮。術后及時拔管操作, 通常情況下術后6 h內進行拔管。
1.3 觀察指標 麻醉后, 對比兩組患兒的手術時間、阻斷時間、住院時間、CPB時間以及術后感染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阻斷時間以及CPB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兒的手術時間為(145.3±34.9)min, 住院時間為(7.1±3.1)d, 阻斷時間為(33.7±2.8)min, CPB時間為(53.8±7.5)min;對照組患兒的手術時間為(139.6±30.4)min,住院時間為(13.2±4.7)d, 阻斷時間為(32.7±1.7)min, CPB時間為(52.7±6.7)min;觀察組患兒的手術時間、阻斷時間以及CPB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兒的術后并發癥率對比 觀察組患兒無一例患兒發生支氣管痙攣和肺部感染, 并發癥率為0;對照組患兒出現4例術后感染, 3例支氣管痙攣, 術后并發癥率為14%;對照組患兒的術后并發癥率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
先天性心臟病屬于先天性畸形中較為常見的疾病, 約占先天畸形28%。快通道麻醉主要以縮短患兒住院時間、降低術后并發癥率以及減少醫療費用為原則。目前, 快通道麻醉在各種心血管手術中得到廣泛運用。有學者研究表明[2], 術前不需要選擇病例, 快通道麻醉適合任何患兒。快通道麻醉技術主要以復合麻醉或者平衡麻醉為原則, 以降低麻醉性鎮痛藥物用量、實現術后早期拔管為目的;麻醉藥物主要運用舒芬太尼、小劑量芬太尼、丙泊酚、阿芬太尼或者瑞芬太尼,并和吸入性麻醉藥物聯合使用。運用快通道麻醉能夠避免氣管導管的刺激性, 導致增加氧耗量, 加快心率以及升高血壓等情況;另外, 能夠避免長時間進行機械通氣給呼吸功能的快速恢復產生影響, 降低呼吸道并發癥率;對患兒進行早期氣管拔管, 能夠提高患兒的舒適度和滿意度;此外, 減少患兒血管活性藥物的使用量, 降低圍術期發病率和死亡率[3]。本組研究結果表明, 觀察組患兒的手術時間、阻斷時間以及CPB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兒的術后并發癥率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
綜上所述, 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手術治療過程中運用快通道麻醉, 能夠明顯縮短患兒的住院時間, 并降低術后并發癥率。
[1]劉鳳勤, 董曉輝, 劉偉.快通道麻醉應用于小兒心內直視手術中的臨床價值研究.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18):4-6.
[2]邱友慶.先天性心臟病術中運用快通道心臟麻醉的效果觀察.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 2013, 30(03):56-58.
[3]許植.快通道麻醉與常規麻醉應用于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手術的對比研究.醫學綜述, 2012, 18(06):943-945.